佛弟子的目标,成佛的目的,就是要自渡渡他,自利、利他。而最终的是利益众生。
众生皆苦,无论使我们人类还是其他众生无不是苦的集合苦有多种分类:
三苦指的是除了我们明确的感知到的苦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的坏苦之外,还有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亦即除可意非可意以外的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
八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八苦。
苦是有原因的,因为做了许多导致苦的事情,就像种下了许多“苦的”庄稼种子,成熟后便为苦。
二苦,一内苦,此有二种: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合此二者,谓之内苦。二外苦,此亦有二种:一恶贼虎狼等之害,二风雨寒热等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见智度论十九。
因为身体的诸根常流不净,故说“不净”;心有所受,毕竟皆“苦”;一切心念,刹那生灭,故说“无常”;身心既是无常,一切诸法,即非真有,故说“无我”。
无常即是苦,参考《大智度论》:
“问曰:若世间乐,颠倒因缘故苦,诸圣人禅定生无漏乐,应是实乐。何以故?此乐不从愚痴颠倒有故,此云何是苦?
答曰:非是苦也!虽佛说无常即是苦,为有漏法故说苦。何以故?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着,以有漏法无常失坏故生苦;无漏法心不着故,虽无常,不能生忧悲苦恼等故,不名为苦,亦诸使不使故。复次,若无漏乐是苦者,佛不别说道谛,苦谛摄故。”
《杂阿含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
苦是可以灭除的,可以从六道轮回的苦恼中跳出,达到寂静涅盘的境界。可以有四种果位,阿修罗、辟支佛、菩萨(1-10地)、佛。但是解脱涅盘不是我们凡夫从字面理解的什么都不做,一切皆空的断空、断法。究竟的佛陀,可以在无勤之中广利众生,拥有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等等功德。可以在刹那中无勤的利益无边的众生。因为断除了一切的自我执着就不再堕入轮回,因为断除了一切过失,也就截断了一切苦恼的种子。常与无常是相对而言的,涅盘非常、非无常,超出名、相之外。其中道理非常的深,需要系统的知识以后才能明白。可以参看《涅盘经》。
我也是初学不久,理解不深,只当抛砖引玉吧。若有说错的地方,诚心忏悔。
佛教中的解脱和涅盘是指达到最终的回归永远的寂静中,不在起心动念。
因为起心动念就是妄念,就是轮回的根源。佛弟子追求的是达到最终的寂静状态,也就是回归了本质也叫做究竟。这种永远的寂静是建立在首先脱离了轮回的基础上,继续修行,不断地进步上升,从有漏达到无漏境界。逐渐递增上升到最终的寂灭境界,也就是涅盘的境界中。
楼主现世的苦都是建立在妄念妄求上的,因为是妄念所以很多都实现不了,压力就会增大,所以就会痛苦烦恼。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减少对自己的不切实际的鞭策和要求。就是根源和解决办法。
做到了就会很自在了。
心中有事既为系缚;
心中无事既是解脱;
心中有欲就有求;有求得不到既为苦;
心中无心就无欲、无欲就会无所求,无所求就无所谓得与不得。既然得与不得均无所谓,这就正是解脱达到涅盘(寂静之意)
自作自受,只能自己解脱自己,佛菩萨善知识会帮助您解脱。整个佛教就是教导众生如何解脱。
末法时代,净土念佛法门稳妥可靠简便易行。
南无阿弥陀佛
生亦何乐
死亦何哀
色身无常,
无常即苦。
由爱生忧
由爱生怖
若离爱者
无忧无怖
色身为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