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矿床的基本特点是:
1.铜矿床分布广泛
除天津市、重庆市和香港特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探明有数量不等的铜金属储量(表1-2,图1-1)。探明铜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量10%以上的有江西、云南和西藏等三省区,其中江西省最多,探明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19.64%;在地区上,长江中下游、藏东、川滇、甘肃金川和白银等5个片区中,分布了全国铜储量约73%,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独占了34%。
2.单个铜矿床的规模以小型为主
我国单个矿床铜金属储量5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床只有34个,探明铜储量占全部铜储量的57.6%。其中只有江西德兴铜厂和西藏玉龙两个斑岩型铜矿的铜储量超过500万吨,从世界标准来看,我国迄今为止尚未找到千万吨级的特大型铜矿床。按矿床类型分,单个矿床规模超过50万吨的斑岩型有11个,接触交代型的有9个,海相火山气液型和热液型各有4个,受变质型2个,岩浆熔离型2个,海相沉积型2个。小型铜矿床有700多个,其铜储量总计仅占全国总储量的13.44%。
3.铜矿床类型多、成因复杂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经历过几种不同的成矿作用。由于研究者对一个矿床的成矿作用的了解程度不同或侧重点不同,因而对经过多种成矿作用的矿床有不同的成因解释。为便于对比,对一个具体矿床的成因归类,只能以一种主要成因为代表。据此,我国已知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大体可划分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斑岩型、接触交代型、海相火山气液型、陆相火山气液型、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受变质型和表生型等10种。其中以斑岩型为最重要,探明铜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35.53%,其次为接触交代型,探明铜储量约占25.32%。海相气液型约占9.24%,热液型约占8.25%,岩浆熔离型5.67%,海相沉积型占5.16%,受变质型占3.82%,陆相火山气液型占3.21%。
4.矿石类型多样化
矿石类型可分为以铜为主的铜矿石、与其他元素共生的铜矿石和在非铜矿石中呈伴生状态的伴生铜矿石。以铜为主的铜矿石是主要的,占全部铜储量的83%。特别是大中型铜矿,其储量占整个以铜为主储量的86%。其他矿种矿床中伴生的铜储量仅占全部铜储量的3.9%。铜矿的含铜品位以中低品位为主,大于1%品位的富铜矿仅占全部探明储量的33%;铜品位大于0.5%、小于1.0%的约占4 7%。
5.铜矿石中伴生的可综合利用的元素多
我国铜矿石中除主要组分Cu外,常伴生有Au、Ag、Mo、Fe、Ni、Co、W、Sn、Pb、Zn等。据统计,与铜伴生的金,占了整个伴生金储量的78%,伴生银储量占整个伴生银储量的26%。不同成因类型铜矿往往具不同的元素组合。如斑岩型铜矿以Cu-Mo为主,次为Cu-Au;接触交代型铜矿以伴生Cu-Fe、Cu-Au-S、Cu-Fe-Co以及Cu-Pb-Zn等;岩浆熔离型铜矿为Cu-Ni组合为主;陆相沉积型铜矿有Cu—Ag组合。与铜矿伴生的组分具有很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
6.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多
我国铜矿的成矿时代从太古宙到第四纪各个时期都有,但主要是在燕山期,其探明铜储量占全部铜储量约51%;其次为元古宙约占17.9%,喜马拉雅期约占12.7%;华力西期约占9.6%;加里东期约占4.4%;太古宙约占3.9%。各个时代有不同的主要成因类型。太古宙以斑岩型和海相火山气液型为主;元古宙以海相沉积型和海相火山气液型为主;加里东期主要为海相火山气液型;华力西期以海相火山气液型和斑岩型为主;燕山期则以斑岩型和接触交代型最重要;喜马拉雅期主要为斑岩型。
表1-2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探明铜储量表 Table 1-2 The explored copper metal reserves in Municipalities,Autonomous and Provinces
注:上述矿床数和储量统计到1997年,包括储量平衡表上储量和未上平衡表的普查储量。
大型规模:铜金属储量≥50万吨;中型规模:<50万吨铜金属储量≥10万吨。
图1-1 中国铜矿床分布图 Fig.1-1 Distribution plan of copper deposits(occurrences)in China(地理底图按中国地图出版社发行1996年4月第二版地理底图缩制,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