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先说下吧。
直接来说是因为H+浓度高导致氧化剂中可形成氢键的原子O、N、F,上的电子云发生扩散,于是为了补偿电子云密度的降低中心原子(与上述原子所连的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会进一步减小(这种现象成为诱导效应),且由于这些物质所在的集团带负电所以会吸引来更多的H+。
如果是Cl、Br、I等原子,则也会由于外界正点场的增大发生诱导效应使内部电子云向外扩散,而使这些阴离子中心原子氧化性增强而使得整体氧化性增强,但由于这些原子不能形成氢键,电子云密度的削减会不及O、N、F,所以含O、N、F的原子的化合物往往在酸碱变化一样的情况下氧化性会比含Cl、Br、I等原子作为配原子的阴离子变化的更大。
当然氧化性的增强还与中心原子与配原子的成键有很大关系,像重铬酸根,高锰酸可以与氧形成d-pπ键等类似作用的化学键来增强电子云的扩散能力,使得中心原子的电子云在pH值减小是能够很好的被削减,H2SO4的氧化性在浓硫酸或者说纯硫酸极具加强也是一个体现(事实上纯硫酸中存在大量的"H+"它们是硫酸合氢离子(H3SO4)+,根据共轭酸碱理论由于水中最强的酸是H+(H3O+),所以不能存在更强的酸,也就是拉平效应,(H3SO4)+的酸性比H3O+的酸性高好几个数量级)。
以上理论是大学内容了,简单来说,你写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都是有H+离子参与的,氢离子的增多有助于反应向右(当然不是就这么简单了,具体的体现在能斯特方程)。你如果想深入的了解氧化还原,可以去试着看一下大学里的电化学,对这方面讲得比较透彻。要知道,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而这个和电势有密切的关系,能否发生氧化或者还原,关键取决于两者的电势差(依靠能斯特方程),而一切影响氧化还原的因素,都是通过对电势的作用来达到目的的。
最后,你们老师讲的没错,不少氧化剂碱性条件也可以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