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学验证“太岁”身份有四种说法:
说法一:黏菌群复合体。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太岁”的个体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专家的结论是,所谓“太岁”应该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儿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约50%的蛋白质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
说法二:粘细菌。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说,“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说法三:高等真菌。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将“太岁”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体内具有菌丝,初步确定为高等真菌。
说法四:并非黏菌群复合体。中科院微生物所多年前研究发现,该物体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质实验,没有蛋白质反应,也没有核酸反应。放火上烧时,能闻到呛鼻的味道。估计其中有醛基、醇基或羟基成分。因为黏菌必须具备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因此判断“怪物”不是黏菌群复合体。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将通过先进的DNA遗传系统分类技术给太岁验明正身。目前正利用先进手段对样品的分子系统、分类定位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即通过一些基本的参数去找出该物质的DNA序列,然后根据基因分析结果,看看它属哪类物质,或者与哪类物质比较接近。
太岁有四大悬疑?
疑问之一:真的能治病吗?专家建议:不要轻易服用。早前发现“太岁”的内蒙古农民透露,喝了浸泡过“太岁”的水后,治愈了多年的头痛病,“太岁”真的能治病吗?现在的专家认为,“太岁”属于原生动物及真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加之来源于土壤,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质。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用“太岁”会产生不良反应,建议在没有弄清楚其物质前,不要轻易服用。
疑问之二:是否到处都有?专家结论:南方较易发现。有消息说,除了内蒙古、吉林发现“太岁”外,在连云港等海滨城市的海滩上也有类似“太岁”的物体出现。对此,专家的意见是,90%可判断“此太岁”非“彼太岁”。判断的原理是,咸水菌群不一定能活在淡水中,同理,淡水菌群也难以活在咸水中。而且,类似“太岁”这样的黏菌群复合体并不罕见,在南方一些潮湿地方也容易发现。
疑问之三:个头为何庞大?专家答复:现在还说不准。为什么在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太岁”会如此庞大呢?与它生活的地域、它的“年龄”有关系吗?在最终研究结论出来前,这些问题都“说不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太岁”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因为一般来说,黏菌可通过“吃”细菌来维持生命,而潮湿的地方比较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成了“太岁”的乐土。
人们在潮湿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会发现一些小团的像“肉”一样的物体,只是它们的个体偏小,并没引起人们注意,而它们可能都是“太岁”。。。
看看吧
还有图
http://club.it.sohu.com/read-kaogu-228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