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精气”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体内的气体吗?请用简单点的文字解释一下吧,谢谢

2024-11-16 13:44: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精气简单来说就是维持生命的物质,这个不是能见到的实质性物体,如同经络一样,人是看不见经络的运行的,也看不见精气的存在。精气没了,人就死亡了

回答2:

中医里的“精气”是没有实质存在的一种说法而已。

回答3:

先天之精为天癸存于肾,后天之精为水谷精微化生于脾而布散全身。别把中医西化,中西医理论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所以不能具体解释精气为何物,但可比作营养物质。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不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体之间的无形的极细微物质,都是气的存在形式;由于精气的联结与中介作用,宇宙构成了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体的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由精气构成;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二气与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因此,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气学说滥觞于先秦时期,西汉以后遂被"元气学说"所同化。因而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气学范畴中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思想,它与此时出现的"冲气"说、"天地之气"说、"阴阳之气"说、"浩然之气"说、"六气"说等,在两汉时期一并汇流于"元气"说之中而发展为"气一元论"。但精气学说在古代哲学气范畴中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故研究精气学说必然要对古代哲学的各种气范畴作一讨论。
精,又称精气,最早见于《易传》与《管子》两书,其后《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等也有精辟的论述。《易传》提出了"精气为物"的思想,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管子》认为精是能够变化的气,"一气能变曰精",精流行天地之间,是宇宙万物构成的共同本原。《吕氏春秋》指出"精充天地而不竭",且上下运动,无所稽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集聚而生宇宙万物。《黄帝内经》对精作了精辟的论述,既论述了充塞于宇宙之中的精气,又详尽地讨论了藏于人体脏腑之内的精气的来源、功能、分布等,是集精气理论之大成者。《淮南子》称气为精,是宇宙万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同时又将精(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指出"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论衡》认为精气是宇宙中元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古代经史子书中对气的论述较多,较早的有《左传》提出的"六气"说,认为天地之中存在着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国语》指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则导致万物不丰,甚至发生地震,并认为气可在人体之内,决定人的性情。可见此时的气已是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意识的普遍概念,开始上升为哲学范畴。《老子》提出"冲气以为和"的观点,并构建了"道-气-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管子》提出了"生者以其气"的命题,认为此气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孟子》将气规定为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人体内的"浩然之气",纳入他的心性学说之中。《荀子》认为气是自然存在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黄帝内经》讨论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1700多种气,既有宇宙中存在的万物之本原之气,又有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人体内的各种气(但未提及"元气"或"原气",据此也可判定此书成于西汉之前)的生成、运行、分布和功能等。因此,该书集秦汉以前气说之大成,为中医学气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淮南子》指出:气是宇宙万物的精微原始物质,生成于宇宙,而宇宙由"道"产生,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道"学思想;同时指出气的交感合和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与《老子》的"冲气以为和"思想-脉相承。《春秋繁露》首次以"元气"论气,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成的本原物质,天地阴阳二气是元气的存在形式,阴阳二气合和,方能生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白虎通》以阴阳五行之气论宇宙的生成,提出了"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认为气-开始就存在于宇宙之中,通过"交易变化"而产生宇宙万物,与老子等人的"气由道生"的学说不同。《论衡》明确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形体及其道德精神的唯一生成本原,将气作为哲学逻辑的最高范畴,确立了"元气-元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宋代张载创立了"气本体论",认为气是字宙的最初本原,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不论其有形与无形,都是气的存在形式。而二程(程颢、程颐)持"理本气化"之说.将气学说纳入了"理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之内,开"理本气末"理论之先河。朱熹则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本气化论,提出以理为宇宙之本体,以气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的理本气末论,建立起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由于古代哲学的气范畴涵盖了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的各个方面,而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防治,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古代先哲和医学家们在修身养性、摄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对气的体悟和认识,对古代哲学的精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实际上是古代哲学精气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滋生和嬗变的土壤。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两汉以后中医学精气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受到当时哲学中气学思想发展与进步的影响。但由于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故中医学所研究的精、气与古代哲学所研究的精、气在概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回答4:

自己去看看中医基础理论。那里有具体讲解《在网上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