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主楼,由江西滕王阁第29次重修总建筑设计师陈星文先生主持设计,仿清式建筑,座北朝南,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楼层明三暗五,高35.4米。三、五层设有外围观景廊,楼顶部置4座小阁,呈众星拱月之势。
主楼内1-4层,是洞头海洋文化展示厅。
正面是大型贝雕《帆锚相依》,象征着洞头的先民们扬帆而来,定锚扎根,合力开发了洞头列岛。
贝雕帆高5.7米,总面积70平方米,用8923斤的野生三角蚌蚌壳打磨嵌制,(对应洞头全区面积892.3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贝雕件。
贝雕帆上的八个大字“洞天福地、从此开头”,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先生所题,他于2010年1月游览洞头,对洞头的区名作了全新的诠释。
大厅左侧是大型油画半屏山,旅游业行家赞誉半屏山是“神州海上第一屏”。她和台湾高雄的半屏山遥相呼应,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山。
大厅右侧,放映的是专题片《古楼今昔》,以望海楼的建设、毁损和重修的历程,再现洞头的历史文化,展望美好未来。
展现的是洞头渔业生活概况及相关习俗。以模型、二维动漫、专题片等表现手段,介绍洞头列岛渔船发展简史、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及海水养殖的发展;展示了洞头民俗八大巧中的渔业生产四大巧及渔业生产的老物件。展厅还置有“捕鱼达人”互动游戏,让游客在趣味活动中增加海洋生物的科普知识。
介绍洞头列岛融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于一体的渔村生活习俗。陈列洞头民俗“迎头鬃”模型,再现了渔村生活场景,展示了民俗八大巧中的渔村生活四大巧、渔家菜肴“百岛十二鲜”、渔乡灯彩、生活老物件等。
为仿清式建筑,采用四柱三间三楼牌楼样式,高12米,宽19米。 亭在主楼东侧,为六角形,双层结构,六角重檐,寓“六六大顺”。亭名取自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写望海楼诗:“灵海泓澄匝翠峰”句。泓澄,原来表示水的清澈深广,这里借用来形容亭内的钟声清澈宏亮。亭的二楼悬挂“福祥钟”,为岛民和游客祈福。钟的铭文为:“新纪盛世,人和政通;古楼重光,百岛欣荣。已丑新正,诚铸斯钟;福至祥呈,永葆昌隆。”
题写亭匾的是贾平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亭联作者为内蒙古的贺成元,望海楼全国征联二等奖。联文为:“万里赋高楼,极目驰怀,白云不掩瓯江月;四时兴福地,遥天阔水,锦浪犹传半岛钟”。书写亭联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张飚先生。 亭处泓澄亭东北向的下方,为四角方形,寓天圆地方之意,亭名也取自张又新写望海楼诗的“昔贤心赏已成空”句。心赏,用美好心情欣赏秀美景色。亭匾是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所题,他是著名诗人,诗作《回延安》、《雷锋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亟具影响。
亭联为浙江吴红云所撰:“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亭。”书写亭联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亭内置有张又新写寻找望海楼的《青岙山》诗碑,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协原主席、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所书。 亭在主楼出口游步道西侧,双层,六角重檐。望海楼所在的烟墩山巅,春秋季适当时间,可以看到朝日和落月、夕阳和初升月亮同映的美景,故取此为亭名。亭匾是中国文联主席、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所题。他是著名文艺评论家、音乐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出自他手。
亭联为福建曾清严撰拟,获望海楼全国征联大赛二等奖.联文为:“须蓬岛月来,听满阁风吟,一湾鱼跃;待海天日出,望七桥锁浪,石岭喷霞。”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书写。
白马古道连接小朴村和望海楼,属于望海楼森林绿道的一部分,由清风圃、托楼廊、涵秀台和木栈道组成,全长1300米。沿道上下间,浓荫遮蔽;廊台高低处,岛礁入眼,是登山健体、观涛览胜的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