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征(举例说明)

2024-11-16 21:27:1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

“夫执舆者为谁?”《长沮桀溺耦而耕》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2、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回答2:

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
(1)南溟者,天池也。《庄子》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3)楚,大国也。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5)虎者,戾虫。
(6)天下者,高祖天下。
(7)荀卿,赵人。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用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
(9)吾乃梁人也。 (辩白语气)
(1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同上)
(11)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肯定判断语气)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也是)
(14)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突出肯定)
(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墨子》(强调范围)
C类:用动词“为”表判断。【主语——谓语——宾语】
(17)项燕为楚将。《史记》
(18)是当为河伯妇。《史记》
(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
(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用为指示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用。
(1)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用之,是寡人之过也。《战国策》
(3)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以上指示代词
(4)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5)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以上判断词
(五)判断句的几种特殊格式
(1)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耳。《史记》
【以上解释原因】
(4)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战国策》
(5)夫战,勇气也。《左传》
(6)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
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韩非子》
【以上压缩判断】
(7)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8)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上比喻判断】
(六)古汉语否定判断句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庄子》
(2)鬼非人也。《墨子》
(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回答3: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
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省略句
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
"、"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