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古代日历的算法,立秋刚好对应着阴历7月,通常来说立秋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如果阴历进入7月,但国历还没有到立秋,就叫晚立秋,反之就叫早立秋。晚立秋正处于三伏天肯定很热,而早立秋在阴历7月之前就已经开始退凉了,于是就有了这个说法。
这句古谚语的由来
最早出现这个说法的是在东汉的四民月令里。而关于早立秋和晚立秋,的“早”和“晚”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立秋的早晚就考量于那一天的时间,如果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那么天气就会这一点,但其实气象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观察记录得出,其实立秋的早晚和天气的炎热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早晚是指立秋的时刻”这个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而另一个说法,个人认为就比较可信的算法,立秋刚好对应的就是阴历的7月份,而阳历立秋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是阴历上却会出现明显的差距,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就通过立秋的早晚,来判断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如果因力已经开始进入7月,但是阳历还没有到立秋,就叫晚立秋,这个时候阴历7月正处于三伏天,不热那才奇怪了。
立秋就是秋天吗?
其实在很多的地方,立秋之后各地仍然处于炎热之中,这种现象也被民间的人称为秋老虎。民间还有另一个说法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秋老虎持续的时间大约是一周至半个月,部分地区还会更长,因为立秋热,处暑依然热。而且气候专家也认为这句谚语的说法其实并不怎么准确,因为现在连高科技的气象预报都不能够完全准确,更别提这些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俗语和谚语了。
立秋并不代表着秋天,只有连续5天平均气温都在22℃以下才能称之为秋天,立秋标志的是秋天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的气温,开始由升变降的一个转折期。但目前我国各地的炎夏余热仍然没有消除,大部分地区距离秋天的标准仍然有很大的距离。
古谚语并不全部适用于现代生活
而且气象台也给出预定,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南落的过程中仍然长时间控制着南方地区,未来就会出现秋老虎现象。
所以这句关于立秋的谚语其实并不能完全相信。农村的谚语,一般是农民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不一定能够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气象,如果按照这句谚语来算,今年的立秋就算是早立秋,那么有没有凉飕飕呢?我觉得好像仍是挺热的。
没有准确性的依据,早秋凉爽,晚秋炎热。人们认为如果秋天的开始时间是在早上,天气会凉爽,如果秋天的开始时间是在下午之后,天气会炎热一段时间,气象部门表示,影响天气的因素非常复杂,目前的气象监测仍不确定。然而,如果亚热带高压在南下的过程中长时间控制南部地区,夏季将会出现。
今年是秋末。因为进入秋季开始的具体时间是 21点以后,而不是中午之前。早上进入是初秋,下午进入是初秋。国家气候中心将年份分为两组, 早秋和晚秋,并计算从早秋到 2009年底,2017年至 8月的平均气温,比较数据是全年全国平均气温 20.4 ℃ 的时间。今年是初秋,初秋的农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基础。
如果是在 6月,那就是初秋, 如果是在 7月,那就是初秋,这样,今年秋天的开始是 6月26日,这无疑是秋天的开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气象知识,其中许多都表现在民间谚语中,其正确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过去,人们谈论农历,这与今天不同,初秋应该是指农历中秋初的早晚,而不是一天的早晚,节气表示天气现象,这与农业时间直接相关。太阳历中每个太阳节的时间是固定的,因为太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而形成的,每年的 8月7日或 8月8日,秋天的开始并不坏,8月的温度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农历中,节气年复一年地变化。
其他年份的秋季开始时间分布在 6月17至7日之间。可以看出,秋初的早晚差异可以是一个月,也就是说,在农历的同一天,可能有两个节气。
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要热上一会,气象部门表示,影响天气的因素很复杂,目前的气象监测尚不能肯定,但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南落过程中长时间控制南方地区,就会出现“秋老虎”。
在古代没有阳历按阴历走,一般立秋都是在阴历的六七月份之交。早上立秋的话,天气会比较凉爽,立秋在下午或晚上的话,天气会比较炎热。这是古代的人们一辈辈传下来的经验,没有科学依据。另外一种说法,早立秋,阴历7月之前就已经退凉了。晚立秋,阴历7月正处于三伏天,很热。
因为每年立秋的时节是有适宜范围的,过早或过晚立秋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