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经济开发区是在国家将榆林确定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榆林优势资源开发,推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榆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于一九九九年二月批准设立的省内唯一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它既是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榆林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能源重化工产业开发区、开放型经济聚集区和现代新城区"三位一体"的战略地位,对加快实现榆林"两区一市"跨世纪发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区位于榆林市西南郊,规划总面积18.4KM2,起步建设区5 KM2。地处煤、气、油、盐四大资源主储区的中心,北邻榆林航空港和榆林铁路客运站,西依包西铁路,南连榆林铁路货运站,东傍榆溪河与榆天化隔河相望。210国道纵贯南北,尤家峁水库就近供水,330变电站设专线供电,邮电通信有保障,开发建设条件十分优越。
榆林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重点突出能源化学工业和环境绿化,体现"1312"的功能架构(即:一心--综合指挥中心;三区--南部能源重化工工业区、中部多功能中心区、北部生态观光区;一带--纵贯开发区南北的景观序列带;二圈--环沙河、榆溪河、210国道、神延铁路的两个防护绿化圈)。区内规划主、次干道和支道32条,总里程78.11公里;配建三大广场、五个区级公园和多处观赏景点。开发区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之比为1:6:3,人口规模控制在6万人以内。
榆林经济开发区遵循"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挥优势,突出主体,一区多园,滚动发展"的宗旨,以能源重化工建设项目为主体,以荒沙地综合开发治理、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突破口,紧紧坚持政策推动与体制创新并举,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并举、自主建设与招商引资并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建设原则是:市场经济为主;效益优先;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与城市相衔接、基础先行;可持续发展等。
开发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 "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一站式服务",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开发,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九五"末至"十五"期间,为启动建设和功能开发阶段,主要结合15万吨醋酸项目和铁路站场的建设,以210国道两侧为起步区,完成大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吸引或启动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初步构筑开发区雏形;第二阶段为实现建设目标和功能完善阶段,利用10年左右时间,强化和扩大资源的深加工,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高效化,增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第三阶段为持续增长、功能成熟完善阶段,开发区产业进一步长级或优化,国家特大型现代化能源重化工基地完全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实现基础设施超前化、生态环境优美化、空间形态、景观序列化个性化三大目标。力争用10-15年左右时间,将开发区建成集农业、工业、商贸、科技、教育、居住、娱乐、旅游为一体,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化建全,功能结构布局合理的既具榆林独特风格、又有现代特色的综合型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区。
开发区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开发区管委会享有地市一级经济管理权。凡进入开发区的企业除享受国务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地方制定的土地、税收、技术人才引进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目前,开发区启动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北区西片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化实施方案及基础设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的编制工作。二是初步建立了管委会组织机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先后成立了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决策-管理-经营"三级管理体制。研究制定了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工作职能、项目入区条件和审批及管委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等。三是土地统征已与榆阳区、横山县政府签订了统征协议,已征回土地17000余亩。四是绿化工程已经启动。2000年4月,在沙河南岸绿化带植树3万株,完成防护绿化面积700多亩。发区首期绿地建设招投标工作开已经结束,计划投资130万元,今年秋季全面实施。五是积极引进入区项目。目前,区内已建成中央直属粮库、210国道道班、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新近入区的有长庆第二采气厂生产倒班点、开发区110千伏变电站、华栋中学三个项目已正式动工建设。六是开发区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编制完成了开发区北区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沙河大桥初步设计以及沙河路、榆溪大道、机场路北段及配套地下管网、沙河大桥施工图设计,"三路一桥"招投标工作全部结束,计划投资4200万元,现已动工建设。
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