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有这么一群“五言律诗”派?疯了……楼上的 子所乱语 同学还真是振振有词……
自然是选 3五言古诗 ,希望 子所乱语 同学认真学习。首先,不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有押韵的需要,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自觉,早在《诗经》时期,诗歌的押韵就已经出现了,只是上古音较之中古音距离现在又远了很多,再加之当时的诗歌韵脚安排比较随意,所以人们一般不容易发现罢了。(其实远古时候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不也是一首简单的入声韵两言诗吗?它的年代还早于《诗经》)
其次,汉代的时候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发现押韵这种东西了,还诞生了大量的五言齐言诗和少量的七言齐言诗,可是押韵了就算是格律诗了吗?譬如大致创作于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其中就有几首只看押韵和句数倒是和格律诗有几分相似,如《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但它完全和格律诗无关,毕竟无法从平仄上进行推敲,也缺乏对仗。
最后,言归正传,来分析一下陶渊明的《饮酒》。首先,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人,生活的时代早于齐的沈约,自然不可能创作出格律诗(其实沈约的永明声律说虽为格律滥觞,但与我们现在所言的成熟于唐代的格律规范基本没有太大的联系,所以唐以前也没有创作出格律诗的可能);其次,律诗应是八句,这一首倒是有十句,如果入律,也应算是排律,而排律除首尾联外中间各联都需要对仗(律诗也有颔联、颈联两联对仗的要求,只有极个别案例没有遵守),这首诗不管哪句我也都没看出什么对仗的影子;最后,关键在于平仄,其实对于一首创作于这个年代的诗歌,平仄实在没有什么可谈的,我也就不一一分析了,我们只看起关键作用的每句第二字,“庐”——平声、“无”——平声、“君”——平声、“远”——仄声、“菊”——仄声、“然”——平声、“气”——仄声、“鸟”——仄声、“中”——平声、“辨”——仄声,毫无粘对可言,自然不是什么律诗了。
说了这么一堆,主要也不是讲给提问者听,振振有词说是五言律诗的,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吧。押韵的概念我刚刚就淡化了,再略微讲一下,在汉语拼音诞生以前,不论诗词曲赋,都没有an韵这种奇怪的说法……
一楼的错误!
是三!
在陶渊明的时代律诗还没有出现!
好吧,原来的一楼,看得出你很雄辩。
可是沈约比陶渊明的时代晚,难道陶渊明搞穿越,来到未来?
也就是说,陶渊明的时代没有律诗。
1
我是一楼 3楼你自己去查资料 我不想做解释。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五言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五言古诗
3五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