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的曲作者?

2024-12-03 11:01:4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词牌释义

〔题考〕 【隋唐嘉话】:“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脞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明皇杂录】:“禄山犯阙,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也。”【南唐近事】:“元宗尝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惟唱‘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白乐天听〔水调〕词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但有因。”【碧鸡漫志】:“〔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宫,时号〔水调〕;世以今〔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宫中吕调。”综观以上诸说,本调创始隋唐间,为五言曲调。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变新腔,而成今调。当时最为通行,词人填者极多。吴梦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后遂句为本调异名。至所谓“歌头”者,乃首章之一解也。(见【海录碎事】)
〔作法〕 本调九十四字,重在拗句。首句五字,下三字为仄平仄,定格也。次句五字,为通常之五言句。此两句各惟第一字平仄不拘,余无可勉强。第三句十一字,句法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此词则作上六下五,第一三七字俱平仄不拘。【词律】于第六字亦注可平,殊不尽然。盖惟作上四下七句法,第六字间或可平,而上六下五之句法,则万无作平之理也。第四句六字不用韵。第五句亦六字,有时可与上句对偶;而第五字平仄均不拘。第六句五字,与第二句同。第七八句亦均五字,与首、次两句相同。后阕换头。起首为三字三句,与〔相见欢〕后阕起首三句同。【词律】注第一句三字平仄不拘,第二句上两字亦可平可仄,殊非是。且第三句定须作仄平平,盖此调烦协韵之句,尾三字皆作仄平平,乃定格也。第四句以下与前半阕完全相同。

明月几时有,
⊙●●○●(句)
把酒问青天。
⊙●●○△(平韵)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协平韵)
我欲乘风归去,
⊙●○○⊙●(句)
又恐琼楼玉宇。
⊙●○○⊙●(句)
高处不胜寒,
⊙●●○△(协平韵)
起舞弄清影,
⊙●●○●(句)
何似在人间。
⊙●●○△(协平韵)

转朱阁,
●⊙●(句)
低绮户,
⊙●●(句)
照无眠。
●○△(协平韵)
不应有恨,
⊙○⊙●(句)
何事长向别时圆。
○●○●●○△(协平韵)

人有悲欢离合,
⊙●○○⊙●(句)
月有阴晴圆缺,
⊙●○○⊙●(句)
此事古难全。
⊙●●○△(协平韵)
但愿人长久,
⊙●⊙○●(句)
千里共婵娟。
⊙●●○△(协平韵)

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二、水调歌头·快哉亭】

快哉亭作1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2。长记平山堂上3,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4。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5。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6。堪笑兰台公子7,未解庄生天籁8,刚道有雌雄9。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10。

注释

1.快哉亭,在黄州。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张偓佺,即张梦得。
2.湿青红,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泽鲜明。
3.平山堂,见《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注。
4.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按:"山色"句本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5. 谓江水广阔,明净如镜,倒映出两岸碧绿的山峰。
6. 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舟上船夫。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7. 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
8. 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 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谓天籁乃发于自然的声响,此借指风。
9.宋玉随侍楚王游兰台之宫时,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及"庶人之雌风"(见宋玉《风赋》)。刚道,硬说。上三句谓宋玉不明白庄子天籁自然的道理,强把风分为"雄风"与"雌风"。
10. 浩然气,《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快哉风,《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此二句谓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 "雌风"之别。

赏析

此词写于元丰六年(1083),写得豪放而飘逸,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落笔两句,即展现出落日时分,水天相接,苍茫阔远的景致。然后再折回写新亭初建,本是张梦得建亭,苏轼游赏,这里却反客为主,谓"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下面不再正面描写快哉亭风光,而是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见,以迷蒙虚景侧面映衬当前的实景,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胜景联系在一起,扩阔了词的时间、空间。
下片又回到眼前,前三句为静景,写江水之澄静。"忽然浪起"与前文恰成对比,写入一位在波涛中搏击风浪的老船夫,隐有自喻之意,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堪笑"以下五句,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
全词大开大合,有静有动,有眼前实景,有回忆虚境,有形象的描绘,又有精彩的议论,行文酣畅淋漓,正如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写景中人,用生出无限情思。”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特出的人物,林语堂写过《武则天传》,还写过《苏东坡传》,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女性世界中最杰出的人物,而东坡的名气也不比任何一男性逊色。东坡从政的业绩当然不是一无是处,杭州任刺史时,他在西湖中筑了一道堤,人称苏堤,百姓赖之,至今还是西湖十大景色之一。但他之所以受人喜爱,还在于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他在山东密州任刺史时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这样两首词,至今脍炙人口。苏辙字子由,号栾城。在中国,几乎每一个读书人对这首《水调歌头》都耳熟能详,然而真正有所理解的却百不一见。今笔者不揣浅陋,聊溯其源,剖其文心,展其文意,以与喜欢这首词者共赏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回答2:

  苏轼\词
  梁弘志\曲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梁弘志,20世纪70年代末期校园民歌发展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500多首歌曲。蔡琴、苏芮等人就是因演唱他创作的歌曲而成为歌坛重量级歌手。他的作品曲调优美,文词婉约,充满意境和韵味,有人甚至称其为叙述情感的音乐大师。主要作品有:《恰似你的温柔》《抉择》《驿动的心》《半梦半醒之间》《像我这样的朋友》《错误的别离》《面具》《透明的你》《读你》《正面冲突》《变》《请跟我来》《把握》《跟我说爱我》等。
  梁弘志,一个不能被忘怀的台湾音乐人。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曲,至今还在被我们传唱……
  2004年10月30日凌晨3时左右,梁弘志因胰脏癌过世,享年47岁……
  在台湾音乐界,梁弘志被评论为“情感叙述的音乐大师”。因为在他创作的音乐和诗歌散文里,总能够体现那么多对于感情的叙述。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梁弘志还曾经亲自制作了一张精选自自己作品的CD分赠好友。其中收录了18首歌曲,各个曲目的顺序是由他精心安排的。其中,由蔡琴演唱的《恰似你的温柔》与《抉择》,姜育恒演唱的《驿动的心》分列前三位。这应该是词曲作品无数的流行音乐大师梁弘志自认为满意的、足以传世的成绩单……
  1957年9月2日出生于高雄左营的梁弘志,大二时期受洗归主,并将主耶稣的爱及跟随主的美好谱写成福音歌曲《请跟我来》,由苏芮演唱 ,与触人心弦的《变》成为世纪经典。
  1983年 梁弘志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第一次分手》,他的声音真诚、温暖、感情细腻获得了最佳新人奖的肯定。1986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爱要告诉你》。1989年他出版了第二本著作《周末晚上的电话不要接》。之后他便退居幕后,开始潜心于音乐创作,一首首景致的“梁氏情歌”脱颖而出,有《想飞》、《化装舞会》、还有红透整个华语市场的《驿动的心》……
  如今,再回首梁弘志创作的音乐作品,词曲之间已经流露出了伤感的成份。当往事已经随着逝者走远,歌曲的音律里无论悲凄还是甜蜜,总似有一种淡淡的忧,悠然而绵远,敲打着我们已经浮躁的心灵……
  梁弘志不仅是一个音乐人,更是一个诗人。在他写的诗里,语句直白平淡,但意境却很深远……他还是许多歌手口中的“恩人、贵人”,蔡琴、苏芮等著名歌手都是经他手一炮走红。苏芮原本只在西餐厅唱歌,就因梁弘志独排众议,将电影《搭错车》主题曲《一样的月光》交给她唱,才有了苏芮后来的歌坛地位。梁弘志一生创作500多首歌曲,逝世后,曾经与他有过合作的朋友和同事们都悲痛不已……
  除了蔡琴和苏芮外,许多知名歌手都唱过梁弘志创作的音乐作品。谭咏麟、张国荣、邓丽君、姜育恒、费翔、潘越云、罗吉镇、黄莺莺、娄嘉珍、刘文正、陈凯伦、潘安邦、李亚明……几乎在那个时代里略有名气的华语歌手都会或多或少触及到梁弘志创作的音乐作品,而整个华语乐坛的发展似乎也和梁弘志息息相关。梁弘志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当时华语乐坛的一面旗帜,是质量的保证也同样是振兴华语乐坛的希望……
  《恰似你的温柔》、《半梦半醒之间》、《透明的你》、《但愿人长久》、《驿动的心》、《像我这样的朋友》、《读你》、《请跟我来》…其中的任何一首歌曲都可以称得上是华语乐坛里不朽的精品。
  回顾梁弘志的创作历程,可发现他是个一鸣惊人的天才型创作人。1980年,梁弘志在《民谣风3》中发表了由蔡琴演唱的《恰似你的温柔》,让他与蔡琴一夕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人,后来这首歌更因为邓丽君的翻唱而又传遍所有华人地区。之后他创作不辍,许多早期的成名曲,如《想你的时候》(蔡琴唱,之后她因这首歌曲红到香港)、《跟我说爱我》(蔡琴唱,电影《跟我说 爱我》主题曲)、《错误的别离》(潘越云唱)、《但愿人长久》(邓丽君唱)、《请跟我来》(苏芮唱,电影《搭错车》主题曲,当年可说是创下了电影主题曲的风光记录)、《读你》(蔡琴)、《想飞》(郑怡)……一直到1987于台烟的《化装舞会》为止。从1980年开始到1987年,洋洋洒洒将近100首的词曲创作和一大批让许多歌手一炮而红、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歌曲,奠定了梁弘志成为国语乐坛一代大师的地位!虽然他自己曾经在1983年默默地发行过第一张自己的专辑唱片——《第一次分手》……

回答3:

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的曲作者是梁弘志。
梁弘志(1957年9月2日-2004年10月30日),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校园民歌发展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500多首歌曲。大二时期受洗皈依天主教,并将主耶稣的爱及跟随主的美好谱写成福音歌曲《请跟我来》,由苏芮演唱 ,与触人心弦的《变》成为世纪经典。蔡琴、苏芮等人就是因演唱他创作的歌曲而成为歌坛重量级歌手。
词:苏轼
曲:梁弘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答4:

作者是苏轼,即苏东坡。词是原本苏轼写的 曲是梁弘志做的

回答5:

苏轼词
梁弘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