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是从“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方式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九品中正制”本来是曹魏时期,在东汉官吏选拔制度的基础上改进的、按照儒家规范评议官员和备用人才的选拔制度.其中,对人物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创立之初,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之后门阀世族就逐渐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因为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家世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自隋(隋炀帝)之后,设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废止.但门阀世族的势力仍然延续到唐初,山东世家大族的文化风习仍然为后世所仰.比如太平公主嫁入的崔家,就是山东大族之一,在当时看来,谈不上“下嫁”,倒像是皇家高攀了(因为隋唐两代都有鲜卑血统,是崔卢李郑王等所不愿论及婚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