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对每位文科考生来说,历史在文科综合试卷中是不容易得高分的学科。它不仅知识容量大,而且对考生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高考的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只有十几题,而要求学生掌握和消化的知识却是五本书的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几本书的内容,直接取决于三轮复习的效果。第一轮的复习的是基础、基本的知识,它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回忆知识,初步整理基础知识的线索及部分地进行知识的整合的效果。因此,一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建议是:
一、认真剖析《考试大纲》
我认为,2007年高考试题与往年相比:
(1)加大了对考生能力考查的力度。从选择看,第1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属于:儒家思想)、15(顾炎武《日知录》“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抨击的是:朱明理学)、23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的话: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13题(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印证这一地区:正式归属西汉王朝)考查的是考试能力要求中的第3、4、5条。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21(战争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的典型战例是:中途岛海战)、22(与近代相比,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建立起制度性的协调机制)考查的是考试能力要求中的第6条(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第8条(揭示历史现象历史事物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能力)。以上试题是学生较容易失分的题。从大题上看,38题(孙中山的民族主义)、40题的第二问“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不良后果及其原因”也是学生不易得高分的地方。由于加大了对考生能力考查的力度,从而导致了今年高考试题难度系数增加。
(2)也出现了知识点较细、较偏的试题,如涉及到小字部分的第18题(《康輶纪行》)、21题(中途岛海战)。
(3)也有个别超纲的试题如20题(1977年的高考)。
(4)注重了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如14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6题(元朝设置的宣政院)、17(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38题(孙中山民族主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等。基于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我们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即使是一轮复习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
一般而言,今年的《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没有质的变化,考点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教师在高考复课中时,应仔细分析去年的《考试大纲》的要求,从中找出高考考查的趋向,对学生进行有预见性的复习指导。综观这几年高考内容看,对中国古代史考查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二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及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提,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我区用的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13题(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16题(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宣政院)、17题(金瓶掣签确定西藏宗教领袖的继承人)等。
2、整合知识,总结出知识的规律性。
教材中涉及考点的内容很多,最省力的复习方式是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找出规律性,即大致相同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都可以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3、对考点进行全方位的处理。
教师在研究高考试题时,不仅要总结出高考的侧重点,还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如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考点“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部分。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这一运动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其次,让学生了解从1931年到1936年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有哪些特点。
第三,找出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此外,还要让学生清楚这两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把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作对比。特别是让学生要认识到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及作用。
4、夯实“双基”,死守门户
过去的高考试题以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能力为主。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们大都在难题、偏题上下大功夫。然而从2004开始,高考试题逐渐走向大众化,以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大大降低了考题的难度,逐渐缩小了试题的区分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考题的“回归”,由考查考生解答“活题”的能力回归到考查考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其实,不管是“活题”也好,“死题”也好,它们的落脚点都在“双基”上。一轮复习的到位,就是夯实“双基”,只有夯实“双基”,死守门户,站稳脚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5、切莫忽视小字部分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小字内容的试题。虽说我区今年高考试题中的只有第18题(《康輶纪行》)一题,前两年考查小字部分内容的试题相对较多,如2005年我区用的全国卷中12道历史选择题中就有四道题涉及到小字部分,(第12题、13题、20题、22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千万不要忽视教材中的小字部分。除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不在考试范围的小字之外,其余均应在复习时加以注意,特别是那些近几年未考过的小字部分的知识点。
6、灵活掌握教材中的各类图表
这些年来,考图表并不是新鲜事物。如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试题(全国卷二)中的12题、39题都涉及到了图表。今年的第13题(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等。复习时对教材中的图表加以重视,对图表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最大限度地找出该图表的特征,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记忆。
7、强化历史知识的迁移与外延
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得不顾及试题的区分度,那么知识的迁移与外延将是必考内容。如今年高考试题中的第38题就是典型的例子。试题中仅给了二段材料,所设的四问中均涉及到了知识的迁移与外延。知识的迁移与外延是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掌握)的功底,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对孙中山“联俄”思想的分析;对材料二中观点的认识),学生不仅要从所给的材料中能迅速锁定所需要的信息,还要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并按照考题的要求做出答案。从目前高考的走向看,复习时,对历史知识的迁移与外延训练不仅不能弱化,还应强化。
二、采用单元复习的方式
对每位文科考生来说,高考复习中最忌讳的是做无用功。所谓无用功,即重复授课,将学生遗忘的知识复授一遍。这是一种早已过时的复习方式,有悖于当今高考理念,既浪费时间,效果还不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几乎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徘徊,很难有质的提高,而采用单元复习的方式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单元复习的第一步是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的设置必须要深思熟虑,仔细斟酌。所设置的提纲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尽可能的体现出高考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单元复习的中心环节是上好复习课,它是对学生预习的知识的梳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起单元知识体系。这个环节操作到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往往会起很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单元复习课可分为四个步聚:
第一步:知识回顾与解析。即在教师的讲解、分析和指导下,帮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知识的回顾与高一阶段分节的讲解有所不同,单元复习不仅仅是对本单元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小范围的整合,不必拘泥于教材上知识点顺序的限制。除此之外,针对本单元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点,教师讲解、剖析一定要到位,特别是对本单元中的历史概念与历史认识进行认真地讲解与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步:一个单元学完之后,应该帮助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及其体系建立起来。学生学过的知识,在遗忘等因素的作用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模糊的、浅层次的知识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并理解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较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只是复习巩固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本单元内的知识点按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一个个小的知识系统则更能起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加强记忆及提高再认、再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之功效。
第三步:分析阶段特征: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是对本单元知识的高度概括、提炼与总结。掌握阶段特征是帮助学生分清不同阶段历史发展之特性的主要方面,也是考试能力要求之一。分析阶段特征,把握不同阶段的特点,整合本单元知识要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特性上都有帮助作用,特别是在解题能力上会有较大的提高。
第四步:反馈练习。它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通过学生做单元训练题,还可以起到巩固、并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进行弥补。单元训练题的选择要精心,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发挥单元复习的最大之功效。
三、知识梳理要清晰,概念讲解要到位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考试试题中有很多试题考的是概念,学生失分也往往是概念不清。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复习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讲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学生只有理解了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整体形态,不能割裂开来看待。“半殖民地”指的是指政治上丧失了大部分主权,经济上部分地呈现殖民地经济特征。“半封建性”指的是政治、经济上都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样学生才可能较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再如:中国史和世界史都讲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准确地说资本主义萌芽是“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然后再给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对于学生掌握这一概念会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四、教会学生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条件,不会审题,就无法解题。许多学生在做题时丢分,很大程度上是审题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应认真惴摸《考纲》中的能力要求,习题训练时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及按步骤解题。教师批改试卷时应及时发现学生审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究正。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形成正确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审题过程中,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必要的答题技巧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总之,高考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关键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能较好地体现出考试能力的要求,最实际地还是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一轮复习基础,非常重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复习建议:
课前预习:良好的课前预习是掌握知识的必要保证。
①先把“考试说明”看一下,紧扣大纲和说明系统全面复习,做到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又不出“圈”,不做无用功。
②重“读”教材。 翻开“五年真题”可以看到,很多高考题直接来源于教材,或者是由课本例题或课后习题改编而来的。因此复习时要依据课本,搞好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不能一味地钻入高考复习的各种资料中。
读教材的四个要素:“划”、“查”、"思”、“问”。
“划”是画出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或定律的涵义;
“查”指查找复习参考书,丰富对公式、定理或定律的理解;
“思”通过思考把知识、规律纲入知识体系(变为自己的东西);
“问”是发现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概念比较模糊,哪些规律的应用方法没有掌握,以便在老师讲解时重点突破。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①与老师同步:老师一般都有丰富的经验,课前己经深入研究过大纲、考纲,研究过教学方法和同学们的学习方法,课上专心听讲可以少走弯路。
②积极讨论互动:高三的课堂容量大、思维密度大,但你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信息处理器”,要把接收的信息条理化、系统化,存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到这样做,有没有其它做法?要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同学间的讨论,将自己的身心与课堂的学习融为一体。
③做好记录:高三总复习无记录绝对不行,但把黑板上什么都抄下也不行,这样会过多分散听课的精力。可记录三点:重点(重点知识、重要方法);疑点(疑惑之处、需整理消化或易错之处);亮点(感觉特别巧妙,使自己豁然开朗之处)。多记模型、思维方法,少记题目。
有效练习:这是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保证。
选题针对:要针对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能搞题海战术。
题后反思:做完作业不要以为完成了任务而将题目高高挂起,要养成题后总结反思的习惯,做到:“异中求同”:将不同的习题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同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时做到“同中求异”:把“形同质异”的问题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本质的区别。通过总结,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收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不动脑子仿效式的作业、讨论式作业是收不到这样的效果的。要知道,成绩的提高不是听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
检查效果:做完作业后,可检查一下自己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做高考真题相对其他检测题来说,回报率是最高的。此时,适合做难度稍低一些的真题。
测试补漏,完善提高:从测试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和不足,并及时补漏,力求真正掌握。
(1)做好单元测试。测试题目最好用较基础的“高考真题”和高考试题模拟题,这样的题不偏不怪,紧扣考纲,难度适中,可以从《2014年高考各科高频考点》中找题组卷。
(2)学生自主“周周练”。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大规模的遗忘往往发生在学过之初的一段时间内,所以要做好“1-7-15”反馈练习。“1”是当天必须完成的练习,“7”是学过一周后的复习巩固;“15”是半个月的反馈巩固。由于平时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主的“周周练”(就是上面说的“7”)会很受欢迎。而周练的选题也最好是高考真题或模拟题,难度以做完后看答案能够完全解决为宜。
建立错题档案簿。
将做错的题剪录下来,粘贴成册,备注上错解原因:是属于知识缺陷,理解错误,还是一时疏忽看错了题,或是计算失误书写不当等;记录感受和启发;写清楚正确解法。隔一段时间再回去做一做,重新测试这些易错题时,要争取百分之百正确。
你认为这个方法好吗?
的确,书本固然很重要,而且老师在高三也会强调书本的重要性,为什么?一切都源于书本,
但是,高考是很残酷的,
我的观点也就是,如果我们想考好,仅仅靠书本是肯定不够的,除非你真的是悟性很高,而且,高一和高二的资料都只是阶段性的资料,和总复习的资料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说现在的市场上的总复习资料很烂,但是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每一本书都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我可以这么,每个高考成功的,都是通过不断的做题,不断的总结的来的,一定要有习题量做保证,不然怎么面对高三一次有一次考试的冲击,对吧!
但是高三千万不可以脱离的书本,
我的意思吗也就是你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对于高三复习,我们最好的方法是紧跟这老师节奏,也要有自己的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东西,我又不能说太多,一定要自己在这个夏天都考虑考虑!
《试题调研》的确不错,
目前我认为市场上和高考最近的,最适合我们高三学生的我认为是 天星系列的!真的不错,你可以和其他系列的比较就知道了!
最后高祝考成功!
我刚考完的文科生 本人高一时学理的 高二时转文科 所以只学了两年哦 但是比一般学三年的还要好一点 可能是方法对了吧 我觉得 最重要的还是书本 像历史 政治的大题还是要以书本为立足点 再加上平时做题的积累 和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关注 地理的话课本上直接考的东西是非常少的 你先把地理仔细过一遍对一些细节问题 用记号笔记录好 比如盐碱地要怎么灌溉:滴灌 喷灌等 这些有时会问 最重要还是看地图 空间定位是基础 要做到给你经纬坐标 你一定对它的定位非常把握 要不然题都没法做下去 只能蒙了 买一本或多本地图 有些地图很棒 会在副页把考纲上的考点列出来 我学政治的方法是:书上常有些没有用的例子(高一高二学的时候还是有用的)我就把关键的知识点全都抄录在笔记本上 没事儿拿出来背 背个几次差不多记住了 相应的题就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来会答 再结合材料所给内容分析 月考之前也不必翻好几本书 总之这个方法是可以应急的 不足之处是可能会落下一些冷点 归纳成三大类:经济学的内容通常都是个体 哲学的话要分成两大类 两大类又分成四小类 分成方法论和原理等等 之间还有关系 你只要记住 比如说 :唯物辩证法里的联系 其中有四种原理 即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普遍性 整体与部分 因果联系 头脑中记忆的较为清晰 答题就简单多了 历史你就反复的背吧 什么都要记牢 包括年份 因为没人知道那帮出题老师怎么想的 我们都是 背了古代史 就忘了 近代史 备了 近代史 又忘掉世界史 只要不气馁我相信你可以的!
貌似说的很乱 但对我真的很管用 不知道是不适合你 加油啊 !
这个方法实话说不太好,高一高二的资料对于高三已经有些‘落后’了,虽然时过一两年但这期间高考真题、新型题目已有变化和不同,再去做没有多大帮助,若要训练自己最好重新买吧,注意买些具有最新高考题的资料书,训练新题型是很重要的。另外也要重视基础知识,别嫌麻烦,要做到回归课本并了解自己的不足。不必买太多,适合自己做题量就行。
其实《优化设计》系列的资料书是不错的,《步步高》也很好,第一轮复习中《步步高高考总复习》系列很有基础性的。我们老师就是定这个给我们的,效果挺不错的。
《试题调研》确实不错,我们学校很多班都在用,但不用每科都买,并不是它的每科都好,最好的是英语,而且买太多看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