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的产生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么变化.这十三韵是:
(平) (上) (去) (入)
俨 酽
谆 准 稕 术
桓 缓 换 末
戈 果 过
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于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的结果.下面是其对应情形:
《切韵》 《广韵》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真 轸 震 质 真 轸 震 质(开口)
谆 准 稕 术(合口)
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开口)
桓 缓 换 末 (合口)
歌 哿 个 歌 哿 个 (开口)
戈 果 过 (合口)
《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于《广韵》未著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唐韵正》的定名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就象《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
第三节 《广韵》的体例
《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 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具体内容详见本节之后所附《宋本广韵》上平声"三钟"的第一页(影印).
第四节 《广韵》的四声配合
《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音节都具备这四个调类,因为阳声韵和阴声韵各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韵则只有一种调类.所谓平上去入四种调类是指阳声韵的三声与入声相配合而言.至于阴声韵,由于无所与配,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为什么说与入声韵相配的是阳声韵而不是阴声韵 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一,根据韵母的结构观察,阳声韵和入声韵都有辅音韵尾而阴声韵没有.阳声韵的韵尾分别为[m],[n],[],入声韵的韵尾分别为[p],[t],[k],正好都是三个.其中[p]与[m]同为双唇音,[t]与[n]同为舌尖音,[k]与[]同为舌根音,它们的发音部位分别都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发音方法的不同.
二,根据"韵"的数目观察,《广韵》中有阳声韵35个,阴声韵26个,入声韵34个.阴声韵的数目与阳声韵相差甚远;而入声韵与阳声韵之数仅有一韵之差.实际上并不差,应都是35个,因为"痕"韵的入声字数太少而未独立设韵,将它们归到"魂"韵的入声韵"没"韵中去了(从押韵的角度看,韵母相近的字可归为一韵).此外,从[m],[n],[]尾韵与[p],[t],[k]尾韵的对应数来观察,也可以看出它们的配合极为规则:《广韵》中的[m]尾韵是9个,[p]尾韵也是9个;[]尾韵是12个, [k]尾韵也是12个;至于[n]尾韵与[t]尾韵的对应数本来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上述的原因,[t]尾韵比[n]尾韵少了一个,[n]尾韵是14个,[t]尾韵则成了13个.
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则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见《声韵考》卷二),现抄录并加说明如下: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上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东独用 1董独用 1送独用 1屋独用
2冬钟同用 湩等字附见肿韵 2宋用同用 2沃烛同用
3钟 2肿 3用 3烛
4江独用 3讲独用 4绛独用 4觉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尾;入声韵,[-k]尾)
5支脂之同用 4纸旨止同用 5寘至志同用
6脂 5旨 6至
7之 6止 7志
8微独用 7尾独用 8未独用
9鱼独用 8语独用 9衘独用
10虞模同用 9麌姥同用 10遇暮同用
11模 10姥 11暮
12齐独用 11荠独用 12霁祭同用
13祭
14泰独用
13佳皆同用 12蟹骇同用 15卦骇同用
14皆 13骇 16怪
17夬
15灰咍同用 14贿海同用 18队代同用
16咍 15海 19代
20废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7真谆同用 16轸准同用 21震稕同用 5质术同用
18谆 17准 22稕 6术
19臻 龀等字附见隐韵 龀字附见焮韵 7栉
20文独用 18吻独用 23问独用 8物独用
21欣独用 19隐独用 24焮独用 9迄独用
22元魂痕同用 20阮混很同用 25愿慁恨同用 10月没同用
23魂 21混 26慁 11没
24痕 22很 27恨
25寒桓同用 23旱缓同用 28翰换同用 12曷末同用
26桓 24缓 29换 13末
27删山同用 25潸产同用 30谏裥同用 14黠鎋同用
28山 26产 31裥 15鎋
下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先 27铣 32霰 16屑
2仙 28狝 33线 17薛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t]尾)
3萧宵同用 29筱小同用 34啸笑同用
4宵 30小 35笑
5肴独用 31巧独用 36效独用
6豪独用 32皓独用 37号独用
7歌戈同用 33哿果同用 38个过同用
8戈 34果 39过
9麻独用 35马独用 40禡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0阳唐同用 36养荡同用 41漾宕同用 18药铎同用
11唐 37荡 42宕 19铎
12庚耕清同用 38梗耿静同用 43映诤劲同用 20陌麦昔同用
13耕 39耿 44诤 21麦
14清 40静 45劲 22昔
15青独用 41迥独用 46径独用 23锡独用
16蒸登同用 42拯等同用 47证嶝同用 24职德同用
17登 43等 48嶝 25德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尾;入声韵,[-k]尾)
18尤侯幽同用 44有厚黝同用 49宥候幼同用
19侯 45厚 50候
20幽 46黝 51幼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21侵独用 47寝独用 52沁独用 26缉独用
22覃谈同用 48感敢同用 53勘阚同用 27合盍同用
23谈 49敢 54阚 28盍
24盐添同用 50琰忝同用 55艳同用 29叶帖同用
25添 51忝 56 30帖
26咸衔同用 52豏槛同用 57陷鉴同用 31洽狎同用
27衔 53槛 58鉴 32狎
28严凡同用 54俨范同用 59酽梵同用 33业乏同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m]尾;入声韵,[-p]尾)
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韵55个,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的去声韵,故为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韵.
下面是广韵的具体内容
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冲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蒙笼聋栊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骢通蓬篷烘胧峒曈忡崧芃瞢恫逢窿朦盅
二冬】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蜂锋烽蛩筇慵恭供琮悰淙侬松茏凶溶秾喁邕壅纵龚淞匈汹噰丰彤
三江】江杠釭扛尨窗摐邦缸降双庞腔撞幢桩梆
【四支】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麾墀弥慈肌脂雌披嬉尸狸炊湄篱兹差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笞羁颐资饥衰锥姨涯伊蓍追锱椎厘萎澌怡尼漪牺璃祁羲肢訾狮褵厮痍僖贻孜惟棰崎黎
【五微】微薇晖辉徽挥翚韦围帏闱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威祈畿机几讥矶玑饥稀希晞衣依沂巍归欷
【六鱼】鱼渔初书舒居裾车渠蕖余予舆馀胥锄疏蔬梳虚嘘徐猪闾庐驴诸除储如墟琚欤於摅茹沮祛淤妤睢纾躇趄屠綀歔据
【七虞】虞愚娱隅无芜巫于盂癯衢儒濡襦须株诛蛛殊瑜榆谀愉腴区驱朱珠趋扶符凫雏敷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徒途涂荼图屠奴呼吾梧吴租卢芦苏酥乌污枯粗都铺诬竽吁瞿需逾觎萸臾渝岖夫孚桴趺迂姝拘糊酤鸪垆徂芙
【八齐】齐脐黎犁藜梨璃妻萋凄凄堤羝低氐稊题提荑缔篦鸡稽笄兮奚蹊西栖犀梯鼙批跻迷泥圭闺携畦
【九佳】佳街鞋牌柴钗差崖阶偕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皆喈揩
【十灰】灰恢魁隈回徊槐枚梅媒煤瑰雷罍催摧堆陪杯醅嵬推开哀埃台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腮洄莓崔裴培垓皑唉诙煨唉抬
【十一真】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伸绅身宾滨邻鳞麟珍瞋尘陈春津秦频苹颦银垠筠巾民贫淳醇莼纯唇伦纶轮沦匀旬巡驯钧均臻榛姻宸寅嫔旻彬鹑皴遵循甄岷谆椿询峋莘堙屯呻粼濒逡泯湮夤荀竣蓁氤
【十二文】文闻纹云氛分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薰曛熏荤耘芸棼汾濆氲员欣芹殷昕蕡纭
【十三元】元原源园猿辕垣烦繁蕃樊翻旙暄萱喧冤言轩藩魂浑裈温孙门尊樽存蹲敦墩昏婚阍痕根恩吞沅湲媛援爰授蘩幡番骞鸳掀昆鲲扪荪飧贲仑跟袁昆喷
【十四寒】寒韩翰丹殚单安难餐滩坛檀弹残干肝竿乾阑栏澜兰看刊丸桓纨端湍酸团抟攒官观冠鸾銮栾峦欢宽盘蟠漫汗郸叹摊姗珊�殇吖鬃犟E缩求炖雇臧?BR>
【十五删】删潸关弯湾还环鬟寰班斑颁般蛮颜奸攀顽山鳏艰闲娴悭孱潺奸斓
上 声
【一董】董动孔总笼澒汞桶空蓊拢洞懂
【二肿】肿种踵宠陇垄拥冗重冢奉捧勇涌甬俑慂恐拱巩竦悚耸
【三讲】讲港棒蚌项
【四纸】纸只咫是砥抵靡彼毁委诡傀髓累妓绮此觜此泚蕊褫徙屣髀尔迩弭沵婢弛紫捶揣企旨指视美訾否几姊匕比妣水止市恃徵喜已纪跪技蚁迆鄙晷宄子梓矢洧雉死履垒诔揆癸沚趾芷以已苡似耜汜姒巳祀史使驶耳珥里理李鲤起杞士仕俟始峙齿矣拟耻祉滓迩逦痞痏倚你
【五尾】尾鬼苇卉几亹伟韪篚炜斐菲虮岂匪
【六语】语圉圄御龉吕侣旅苎抒杼伫与予渚煮汝茹暑鼠黍杵处贮褚楮醑女许拒距炬钜所楚础阻俎举序绪屿墅
【七麌】麌雨羽禹宇舞父府鼓虎古股贾蛊土吐圃谱户树尘煦卤努肚妩沪辅组乳弩补鲁橹睹竖腐数簿姥普拊侮庑斧聚午伍缕部柱矩武脯苦取抚浦主杜祖堵愈祜雇虏父甫黻腑俯怃估诂浒栩拄赌
【八荠】荠礼米启醴陛洗邸底诋抵弟悌娣递涕济蠡澧泚綮
【九蟹】蟹解骇买楷獬澥呆奶摆拐矮
【十贿】贿悔改采彩彩海在罪宰载铠恺待怠殆倍猥块儡寀每亥乃
【十一轸】轸敏允引尹尽忍准隼笋盾闵悯菌哂肾牝窘陨殒蠢紧狁
【十二吻】吻粉愤隐谨近恽忿槿坟卺
【十三阮】阮远晚苑返反阪损饭偃堰衮稳捆很恳垦棍
【十四旱】旱暖管满短馆盥缓碗款懒伞伞卵散伴诞罕浣断蜑但坦杆纂
【十五潸】潸眼简版盏产限撰栈绾赧刬柬拣莞
【十六铣】铣善遣浅典转衍犬选冕辇免展茧辩辨篆勉剪卷显践饯眄喘藓软蹇謇演岘栈舛扁脔谳阐兖娈跣鲜戬辫件耐泫畎褊殄腼缅湎愐燹
【十七筱】筱小表鸟了晓少扰绕娆绍杪秒沼眇矫蓼皎了杳窈袅窕掉肇慓摽渺缈藐淼悄缭僚赵兆
【十八巧】巧饱卯昴狡爪搅绞拗炒
【十九皓】皓宝藻早枣老好道稻造脑恼岛倒捣抱讨考燥扫嫂槁潦保葆堡褓鸨藁草皞昊颢镐懆缫澡灏媪杲缟燠
【二十哿】哿火舸亸舵沱我娜荷可坷左果裹锁琐堕垛朵惰妥坐裸蓏跛簸颇叵祸夥颗
【二十一马】马下者野雅瓦寡社写泻夏冶也把贾假舍赭厦惹若姐哑灺且
【二十二养】养痒鞅怏像象仰朗奖浆敞昶氅枉颡强沅盈罔昉仿两昉緉帑谠傥曩杖响掌党想榜爽广享丈仗幌晃莽漭纺蒋攘盎脏长上网埌赏往滉抢厂慷响
【二十三梗】梗影景井岭领境警请屏饼永骋逞颍颖顷整静省幸眚颈郢猛炳杏丙哽绠秉鲠耿憬并皿冷靖
【二十四迥】迥炯茗挺梃艇町酊刭并等鼎顶肯拯
【二十五有】有酒首手口母后柳友妇斗狗久负厚叟走守否丑受牖偶耦阜九咎吼帚垢亩舅纽藕朽臼肘韭剖诱牡缶酉瓿黝钮莠苟某玖纠绺陡
【二十六寝】寝饮锦品枕审甚廪衽饪稔禀沈凛懔渖谂朕荏婶
【二十七感】感览榄胆澹噉坎惨敢颔暗萏撼菡喊
【二十八俭】俭琰焰敛险检脸染掩点簟贬冉苒陕谄奄玷忝潋闪歉
【二十九豏】豏槛范减舰犯湛斩黯喊
韵书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广韵》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今天的学者可以依据《广韵》确知中古语音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情况。学者还以《广韵》为桥梁,上推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下证今音(现当代语音)。所以说《广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研究当代汉语方言不可缺少的典籍。另外,作为韵书,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一直起着供文人写作诗文查找韵字及辨析字音、字形、字义的作用。
《广韵》是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要了解《广韵》,应先对《切韵》、《唐韵》有所了解。
《切韵》是隋陆法言编撰的,成书于仁寿元年(601年)。
参加讨论该书编写原则的有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当时他们都是地位很高的学者和文人。在审音上萧该、颜之推起的作用最大。20年以后,陆法言根据讨论的大纲编成《切韵》。
据学者考证,陆法言《切韵》共193韵,全书按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0韵。共收11000字左右。
《切韵》到了唐代,更名为《唐韵》,除了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没有什么变化。
《广韵》就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广而成。
《广韵》分206韵,比《切韵》增加13韵。虽然增了韵数,语音体系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增加的韵只是把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成两韵。《广韵》收单字26194字,比《切韵》增加1.5倍。注文191692字,比原本《切韵》增加若干倍。《广韵》注文引证丰富,使韵书具有一般字典或辞典的作用。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有个别例外,下文会提到)。
3.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全书206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1.四声相承。《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也叫以韵为单位的韵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quot;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2.四声韵数不等。在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平声分上、下,是因为平声字数多,与今天说的阴平、阳平无关。既然是四声相承,平声57韵,上去声也应该是57韵,实际却不是这样。其原因是:平声冬、臻两韵的上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这两个韵的上声字分别归到相近的韵--钟韵的上声肿韵、欣韵的上声隐韵里去了,这样上声就是55韵。去声祭、泰、夬、废四韵,没有与其相承的平声韵和上声韵,等于比平声多出4韵,这样去声应该是61韵,但由于臻韵的去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把臻韵的去声字归到欣韵的去声惞韵里去了,这样去声就是60韵。综上所述,如果按四声相承的原理说,《广韵》共有61个韵部。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E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阳声收m尾,入声则为p尾;阳声收n尾,入声则为t;阳声收E尾,入声则为k尾,对应得非常整齐。在《广韵》61个韵部中,阴声韵26个,阳声韵35个,这样入声韵也应该是35个。
但由于阳声欣韵的入声字太少,因此,没有单独立韵。
《广韵》是韵书,按韵编排,考查韵部比较容易。如果考查声母系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韵书并没有明确标出全书的声母系统。为此,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利用系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类。现当代学者用同样方法研究,结果与陈澧很不一样,如:黄侃得到41声类,白涤洲、黄粹伯得出47声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51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有36个声母。如果用传统的汉字表示法,可以列成下表(为理解方便,标出每组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并在每个代表字的后面加上拟音):
《广韵》从刊行到现在版本很多,现在常见的本子有张氏泽存堂本、《古逸丛书》覆宋本、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种本、未乾道五年黄三八郎本(《钜宋广韵》)、覆元泰定本、小学汇函内府本等7种。前5种称繁本,后两种称简本。所谓简本是元人根据宋本删削而成。繁本和简本主要表现为注文的多少不同,个别韵收字多少也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钜宋广韵》曾于清末传到日本,而在国内失传。80年代初期,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日本《经籍访古志》影印出版。据周祖谟考证,此本与楝亭五种本相近。此外还有周祖谟《广韵校正》,周氏以泽存堂本为底本,以能见到的其他本子进行校雠,同时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国维、赵万里的校刊成果,并参考了唐写本残卷20种。此书搜集资料全,校雠方法精,是目前最好的《广韵》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