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
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
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
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
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
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
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
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
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
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
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
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
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
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6、论经济增长方式
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
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
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
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33、制度与经济增长
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35、虚拟经济研究
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
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
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
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
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
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
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
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
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
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
1、 司法独立问题的思考
2、 法律和道德的相容与冲突
3、 论法治的观念基础及其构建
4、 评议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5、 论依法治国
6、 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7、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8、 宪法权威与依法治国
9、 论罪刑法定原则
10、 完善反腐立法的构想
11、 试论正当防卫
12、 黑社会性质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13、 抢劫罪中的疑难问题探析
14、 正当防卫若干问题探析
15、 析医疗事故罪之构成
16、 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完善
17、 民事执行难的对策研究
18、 对中国刑事诉讼中设置沉默权问题探讨
19、 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辨析
20、 论非法证据及其效力
21、 知识产权领域平行进口法律问题研究
22、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
23、 医疗事故处理中的赔偿原则
24、 人体伤害致致精神障碍赔偿的探究
25、 关于树立司法鉴定结合公信力的法律思考
26、 论同居权
27、 论我国民法他物权制度的完善
28、 隐私权制度初探
29、 论民事活动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30、 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
31、 诚实信用的一般法理原则与技术操作
32、 我国民法是否应当建立取得时效制度
33、 论隐私权
34、 试论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
35、 储蓄实名制的法律思考
36、 证券内幕交易犯罪浅析
37、 论保险诈骗及其防范
38、 完善我国破产法的难点与对策
39、 关于商法学理论体系若干思考
40、 略论合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41、 论经济犯罪的原因
42、 试论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
43、 论域名抢注与商标保护
44、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45、 我国中小企业立法中若干问题之探讨
46、 我国担保法的若干理论和实务研究
47、 完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
48、 我国信息法制建设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49、 入世与我国反倾销立法之完善
50、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51、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若干问题
比较
52、 国际贸易中的提单法律问题
53、 试论我国外资立法的完善
54、 提单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55、 论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
56、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
57、 区域贸易协定的法律问题探析
58、 CEPA的法律问题探析
59、 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60、 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中的法律研究
61、 中国抵制污染转嫁的法律思考
62、 新时期完善环境立法之研究
63、 广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建议
64、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65、 如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
1、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2、 企业财务控制制度建设问题探讨
3、 对我国上市公司所采用的并购策略之分析
4、 会计信息失真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
5、 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6、 审计独立性研究
7、 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8、 会计目标与审计目标
9、 审计重要性问题分析
1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案例分析
11、 论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
12、 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主流会计软件功能分析
14、 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15、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探讨
16、 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17、 商誉问题探讨
18、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
19、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20、 会计诚信建设问题
21、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22、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23、 企业发行可转债融资的策略分析
24、 企业财务战略若干问题探讨
25、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研究
26、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27、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体制设计
28、 跨国公司风险管理
29、 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3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下管理层激励机制研究
3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32、 企业并购后绩效评价研究
33、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34、 期权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5、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36、 税务筹划问题探讨
37、 税收策划问题探讨
38、 养老金会计的探讨
39、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研究
40、 浅谈应收账款形成原因及控制途径
41、 股票期权制度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
42、 国际银行业并购研究
43、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研究
44、 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
45、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46、 发达国家及我国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分析
47、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48、 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
49、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50、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策研究
51、 企业并购原因探讨
52、 论品牌价值及其评估
53、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
54、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55、 某一会计项目(如销售收入、货币资金)舞弊审计研究
56、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57、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研究
58、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研究
59、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体制设计
60、 关于我国经营者股票期权制的探讨
6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62、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63、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相关问题研究
64、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65、 负债程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66、 股票期权制度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
67、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68、 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研究
69、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问题研究
70、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71、 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72、 浅议企业资金管理
73、 经营者激励体制
74、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程度的评价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1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1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1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
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
1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1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1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经济学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1.4.1.2税收的分配职能
税收的分配职能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在借助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将一部分社会产品或者国民收入转化为国家所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税收在执行分配职能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转变为一个新的具有经济单位与个人收入的格局。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税收执行分配智能的过程就是国家进行财政收入的过程。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一般的分配相比,这种分配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税收分配与财产权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主要以国家的政治权利作为主要的分配依据。而且这种分配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限制,包含的范围比较广。(2)形成之后的税收收入基本上都归国家的支配和占用,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3)税收分配是一种强制性的分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税收所执行分配的职能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调节国家、经济单位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平衡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想确保二者之间关系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一定要保证整体利益不受危害。主要是因为在国家整理利益维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解决局部之间的利益。不仅如此,也要注重维持局部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1.4.1.3税收的调节职能
现实中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调节。调节的本质就是使事物能够符合客观客观规律的要求。比如说,吃药解热属于自觉调节的过程,人体出汗散热则属于自发调节的过程,自然界的每件事物都有其该有的规律,税收调节也是这样。税收调节主要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来对税收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将按照不同分类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其中,根据其目的可划分为鼓励性调节和约束性调节。按其范围可将其划分为普通性调节和特殊性调节两种。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税收执行调节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调节主体的集中性。税收调节主要是由国家来操控的,与某个经济单位或者是个人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收调节主要由国家负责;二是调节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意志来确定的;三是调节的相关政策也是由国家来制定的,与其他团体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2)调节范围的广泛性。税收调节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都各个过程中都有其参与。(3)税收的调节方式比较灵活。国家在进行税收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相关的经济情况和政策进行调节。
虽然说税收调节的职能是客观的,但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何进行税收调节又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之间的差距,还与不同地区之间统治阶级的意识有着较大的关系。不仅如此,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因为其政治文化的区别而导致国家税收调节方向的不同,当然其税收调节的制度和目的也会因其产生较大的差距。
1.4.2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国家各种税收法令以及征收办法的总称就是税收制度,其中,法律、法规、税收管理以及各种税收管理办法等都属于税收制度的包含范围之内。不仅如此,税收制度也是国家法律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对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相关的作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其他国家的税收制度也与其国内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政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税收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一定的不同,每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统治阶级的意识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导致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税收制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说,税收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一定的差距,其也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据调查,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实体要素和程序要素两方面所组成的。
1.4.2.1纳税人
什么征税、征多少以及由谁缴纳是每一种税收都会存在的三个问题,从法律上讲,纳税人其实就是课税主体。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纳税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所谓的自然人就是指国家的公民或居民。而法人则是指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经济活动的组织结构。不仅如此,这部分法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法定纳税人负有直接缴纳税款的义务。通常情况下,负税人就是所纳税款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人和负税人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纳税人可以进行税负转嫁,这时候的纳税人与负税人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距了。
“扣缴义务人”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为了保证财政收入,所采取的一些手段。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纳税人和负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税收征纳的关系所改变的,而税收转嫁所引起的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分离则是影响了其分配关系。
通常所说的税负转嫁就是指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者方式,将相关的税收负担通过一些方式转嫁给别人负担的过程。税负转嫁主要是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市场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税收不仅是分配范畴,也是历史范畴。在现在社会上很多经济活动都伴随着税收,这必然会造成税收负担的产生,但是税收却不一定会产生税负转嫁,只有在一定情况下才会造成税负转嫁现象的产生。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大多数的生活会直接从生产领域将物品转换到消费领域,其并不进行市场交换,国家一般不会对商品或商品流转征收课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税负转嫁出现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商品之间都有可能进行商品交换,该过程主要是将商品通过货币进行不同的转化,而且对商品流转额的征税也会随之扩大,在这种条件下,税负转嫁就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所以说,能否完成税负转嫁与商品货币发展程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当商品经济活动有规律的发展时,税负转嫁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增加。不仅如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也会对税负转嫁的产生形式和范围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今市场经济影响广泛,纳税人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自己的应纳税额,以便获得最大的利润。大体有五种基本形式的税负转嫁:首先,是为了实现对税负的转嫁,在销售商品时将其价格进行提高,这种行为被称作前转,又被称作顺转:影响的具体过程是:把交纳的税额放到单位产品的实际生产费用里,这一行为使得税收成为组成生产成本的一个部分,在这一情况下,厂家为了不降低利润,比照税额将价格抬升成为了必然行为。但在价格无法提高的时候,生产费用又不得不提高,逼的一部分厂家不得不退出该领域的生产过程,将资本投入到其他的生产领域,而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产品的生产量直接减少,价格进一步升高。同时,消费者就将直接承受价格升高中的部分税款。再次是为了达到转嫁税负的目的,在收购原材料或企业的劳动力时将价格压低,或者双管齐下,两者方法都采用:这种行为的好处就是即使在产品出厂价格无法改变或者不得不降低的情况下,纳税人也能达到不负担或者减少负担税款的最初目的。再者是即将前转与后转结合起来进行的,其被称作混合转。如果实际的经济情况不允许纳税人用上述任何一种方式转嫁全部的负担税额,这种情况下,纳税人通常会采取混合嫁接的方式。通过这种转嫁方式,当抬高价格或者压低价格的总额超过其直接纳税额度时,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因为这种方式比其他方式隐蔽性更好,所以在实际作用时往往被更多纳税人采纳。然后是消转,即对已缴纳的税额,纳税人直接选择自己“消化”,即纳税人不选择提高销售价格也不选择压低生产成本。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拥有一定的条件,如降低生产成本、产品销量还有扩大的空间等,纳税人可以通过加强经荷管理,深挖内部潜力。由课税商品在生产销售流通过程中获得的额外利润来消除税负。再然后就到了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是它的别称,即购买生产要素的人将未来购买的生产要素需要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人的价格提前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的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者这种方式的人大部分是一些可以增值的产品,比如土地、房屋、股票等,税收资本化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税收转嫁,通常意义上的税收转嫁是把经济交易每次所得税款,随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税款转嫁,而税收资本化则是一次性地将累计应缴纳的税款进行转移,因此它客观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税负后转形式。
通过纳税人转嫁税负的基本方法可以得知:税负转嫁必然附带着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不论纳税人是提升价格还是压低价格,或者两者兼之的方式以此达到税负转嫁的目的,其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价格背离价值部分取得的差额来补偿其应纳税额的同时,税负转嫁不仅需要自由定价的基本条件之外,而且还需要根据经济的景气情况、商品供求关系以及商品自身的特性(比如此商品是否是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是否有代用品和L代用品之间的比价情况)等非主观因素而定,而不能随心所欲。
1.4.2.2征税对象
课税的目标被叫做征税对象,而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相关需求和征收某种特定税的目的,会明确对哪些产品征税,也同时也会确定征收范围。不同的税种由不同的课税对象和征收范围构成,税率等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课税对象数量的的变动将直接被征税数额的数量大小决定,这也是它在税收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原因。确定课税对象,首要选定税源。税源是在分配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形成的各类收入。它一般表现形式是利润、利息、股息、工资等。税源既可以是直接的课税对象,也可以不是直接的课税对象。举例来说,纳税人的利润所得都是征收所得税,税源和课税对象。针对财产的征税,财产的数量和价值是课税对象,财产所带来的收益和财产所有人的收入是税源。由此不难看出课税对象和税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在设计税制时,必须依据经济形势的实际情况,注意不断变化的税源,针对课税对象进行适当的选择,并且对税种恰当的选择。课税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选择课税对象时不恰当,纳税的作用不仅发挥不了,严重更可能会造成税源萎缩,税收枯竭。之所以课税对象成为了税制中的基本要素,是因为它不但决定了本税种的性质和作用,甚至本税种的名称也由它确定。因为现如今各国的社会制度各不相同,所以在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方面,彼此也有差异,上层建筑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当然,税制结构也是存在差异,对于税种的设置多少,名称设定都大不相同。所以对这些不同的税制和各种各样的税种的研究由此而生,为了研究税收的发展演变过程、税收的负担状况、税收来源的分布等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究,这是为了税收法规的合理性提供相应的依据。因为各人的分析角度不同,所以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
(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什么是对流转额课税呢?它是一种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在流转环节进行征收的税。在我国,目前所征收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全都属于对流转额课税,其具有与商品经济密切联系、以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前提的特点。而结合这些特点,就可以很轻易的发现,对流转额课税的税制在制订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客观商品经济的情况,从决定要征税的商品类别、商品流通环节、征税时的税率等等,其收到商品经济的很大影响。然后,流转额在对流转额课税的税额大小起到决定作用,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且对流转额课税这一税负在自由运行的市场经济现状下能够轻易的实现转嫁。对流转额课税有这很多好处,它对国家进行资金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帮助,其计税时将流转额当做基础,就算企业的成本发生了变化,税额也能保持稳定,从而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加具有稳定性,所以说其具有稳定财政的作用。
什么是对收益额征税呢?它是一种将纳税人的净收入作为征税对象,即对其收益额开征的一种税。收益额体现在不同主体上,其名称也各不相同,其中,应缴纳税款的各种收入是个人的收益额,利润所得额是企业的收益额,而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对收益课税。而对收益课税与对流转额课税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这也是它所具有的特点,第一,对收益额课税时,由于国家在制订税率时,参考了纳税人所具有的负担能力和国家财政的需要,在对待不同企业时,按照“多得多征,少得少征,不得不征”的远的来进行收益额征税,因此有没有收益和收益多不多就对税收收入产生了巨大的制约,导致了该税收不具备较强稳定性,不如流转税类可靠。第二,收益时间对于税收收入有着很大的影响,工商企业的利润结算期对于所得税有着很大的影响,收益季节对农业税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受到以上影响,就限制了其征税周期,迫使其减小征收次数,而通常用分期预缴与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来进行征收。第三,该税的课税对象是纯收益,因此便于合理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第四,收益税相比对流转额征税更难转嫁,这是因为很难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对工人的工资很难进行下调,也很难持续让工人加班。
什么是对财产的征税呢?结合目前的实际来说,目前的房产税与土地使用税等都属于对财产的增税,以后可能出现的遗产税与赠与税包括在其中,其开征是将财产的数量或价值作为标准进行的。对财产的征税有着许许多多的特点,第一,其面向范围广,覆盖广大老百姓,因此其具有较小、较分散的税源。第二,财政在财产税类的收入具有稳定性,这是与流转税额和收益额相比,财产额的变动数量很小的缘故。第三,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辖权的放开,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容易实现征收管理的灵活化,让征税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什么是对行为征税呢?结合目前的实际来说,目前的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契税与城建税等都属于对行为征税,其开征是将那些特定行为作为标准进行的。对行为征税有着税收选择上的灵活性这一特点,而这也是它的优点,如此一来,它能够让国家更好的实现对某一行为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税收调节,让税收调节与国家的政策需求和现实要求相结合,便于国家开展调控。
(2)按税收收入形态分类
实物税,顾名思义,其征税形式不是货币,而是以那些类似粮食、棉花、牲口等实物来收缴的。在我国实行的实物税,主要是在1985年之前的农业税的收缴,而在这之后,就开始逐渐用货币税来代替实物税,最终于2006年取消了实物税。
货币税,顾名思义,其征税形式就是货币,而纳税人在缴纳货币税时,可以通过许多形式来实现,如通过现金缴纳,通过支票缴纳等,货币税的形式相比之前的实物税是一个显著的进步,意味着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使得国家财政的管理与使用更加便利。
(3)按税收的课征方法分类
定率税,顾名思义,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税率来进行税款的收缴,它有着许多有点,如它有着更加简便的征收过程,是更加稳定的税收来源,可以起到稳定国家财政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经济更好发展,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推行。
对于摊派税来说,其又被叫做配赋税,它是将国家提前规定好的应该征收的税的总额来照规定好的份额来分摊下去,来分别确定全部的纳税人和课税的目标应该缴纳的额度,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得到过施行,有一定的经验可供参考。
(4)按税收的计征依据分类
用应税产品的价格来对税款进行计算,这是从价税的一个判断依据,也是其定义,比如,从价税包括多种多样的流转税,其有着税额发生增减是伴随着商品价格的高低变化的特征。
用应税产品的重量、件数、容积、面积等数量来对税额进行计算,这是从量税的一个判断依据,也是其定义,比如,从量税包括资源税,其有着不随价格上升或下降而发生变化,而只是关联着课税对象的目标变化的特点。
(5)按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分类
价内税,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就是那些价格里面包括了税金的,就被称作,这是其判断依据与定义,而价内税包含着相当多数的对流转额课税。
价外税,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就是那些价格里面不包括税金的,它要在价格之外进行税金的附加,这种情况在我国比较少见,只占了税种中的一小部分。
(6)按税负是否容易转嫁分类
纳税人无法通过一些手段来对其他人转嫁税收的负担,而负税人一定是纳税人本身,这就是直接税,直接税包括了很多种,其中有财产税、遗产税与所得税等。
如果纳税人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对其他人转嫁税收的负担,如增值税和营业税都可以实现这一点,那么这里的负税人就可能不是纳税人,这就是间接税。
不容易转嫁的是直接税,而与之相反的间接税就属于容易转嫁的一类,而这也是在对比中得出的,具体需要依照价格运动的基本原理来决定是都进行税负的转嫁。那些只是将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作为标准,来对某些税进行绝对化的判断,就脱离了现实情境。
(7)按税收收入归属分类
中央税,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如中央控制的国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铁道部、银行总行、保险的营业税,以及海关关税等诸如此类的税种,这些税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划归中央财政所有,因此就都属于国家税,也被称为中央税。
地方税,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如地方控制的国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农牧业税,等诸如此类的税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划归地方财政所有,它们于是就被称为地方税。
按照上面的分类方法,地方税就是那些被划归给地方的税种,中央税就是那些被划归给中央的税种,那么对于像增值税这样,地方与中央都能够分到一定份额的税种,我们在对它们分类时,就把它们划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将上面提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总结,它们都是按照特定的要求来进行分类的,在这里面,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来进行分类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由于课税对象才是税法最最核心的要素,因此对经济的调节效果与作用就会随着课税的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此一来,就需要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来分别进行税收制度的制定,在征管方法上,也需要适应不同的课税对象来制定,结合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情况。
那你就只能求助百度了,你现在就是不知道在网上怎么找跟你这论文相关的文献是吧,其实,你可以先了解(财富涌现与流转)里面的,看别人的论文参考文献是什么。你再对应的去网上搜题目啥的,资料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