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子》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5-04-16 07:31: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09年,北京大学举行了西汉竹书收藏研究通报会,北大收藏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在这些收藏的西汉竹书中,有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老子》汉代古本,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朱凤瀚介绍说:“(这些竹书)可以说是目前探讨《老子》分章问题最原始、最齐全的资料,对《老子》一书的整理校勘极有帮助。”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这是诸子百家所共同推崇的一部著作。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因此,可以说,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

《道德经》反映出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老子的传世之作,虽仅有五千余字,但字字珠玑,为世人所赞颂。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研读《道德经》,是研究老子思想的最佳途径。

在老子的思想中,辩证观点是其重要特色。《道德经》第二章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说法,提出辩证的观点,这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尚属首次。老子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矛盾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互为依托才求存。同时,老子认为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且这种转化没有极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岂无善?善复为妖。”在《道德经》中,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的又一重要思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灵,但是存在着道法。“道法自然”,所谓的“道”就是指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在老子看来,天地是万物的主宰,自然道法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准则,任何人都无法超脱自然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只有顺应天道,才能谋求长久。这一观点在《道德经》中多处都有体现。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重要政治观点,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应用。“无为”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指一种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即不苛求、易满足。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指统治者的“无为”,而是统治者“使民无为”。《道德经》第三章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当今时代背景看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按照封建统治时期的时代特点与社会背景,“无为而治”是统治阶层绝佳的政治手段。曾国藩“老庄为体,儒墨为用”的说法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老子的思想中,阴柔美又是一大特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人生应该像水一样柔和,顺应自然的法道,因“不争”而“无尤”,从而长久。这与其“道法自然”的观点是一致的。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辩证的哲学认知、“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及阴柔的生命美学,此外还有众多细节的内容。作为中国古代先哲,老子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