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不重建的理由

充分点
2024-10-29 22:54: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不同意,原因有下: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 1900年。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从诫先生曾经非常激动地喊道:“不能再毁圆明园了!” 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 随着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园条例》的颁行,我们又一度认为,圆明园不再重建能够从法律中得到确 认。因为该条例规定:“对无法以人力再造和无法再生的自然景观或者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禁止改变原有风貌和格局。”
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一小块断壁残垣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 心。这其中,包含着真实而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废墟的文化就像刚刚愈合的伤口,表面的平静下埋藏着组织的撕裂和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是写在历史上的 阴影。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这场熊熊大火,成了中国人永远 的耻辱和伤痛,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随着那场大火化做了永远的灰烬。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此前的1873年,为了 迎接慈禧四十岁生日,圆明园还曾进行了部分的整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圆明园再度遭到破坏。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 主的园林,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两度劫难之后,神话般烟雨迷离的美景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废墟,这片遗址成为清代统治者腐败无能的历史见 证,同时它也像一座警钟,时刻警示着国人不能忘记这一耻辱。
多少年来,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凭吊和反思的圆明园被负载了更加厚重的期望。1983年,北京市曾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规定,将圆 明园遗址建设成“圆明园遗址公园”。然而,如何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圆明园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学者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 要是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对圆明园保护和利用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张部分复建圆明园景区,与现存的西洋楼遗址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更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应该保持废墟,废墟也是一种美,可以让人们永记国耻。圆明园作为一个见证过历史的园林,其实是有两个历史身份的,一个是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万园之园”,一个是民族史上的屈辱 象征。站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我们都会感到矗立在心头的国耻,同时,我们又会想象那万园之园的盛景。正是圆明园的这两个身份,正是我们心头的这两个情 结,让我们对于圆明园该以哪种面貌示人有了不同的选择,而这每一种选择,决定的又不仅仅是圆明园的面貌,它还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世界上有许多以废墟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 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帕台农神庙等,它们虽是废墟,但却最客观真实地把历史镌刻在地上,这也是一种美。对废墟进行维修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废墟上搞“假古 董”,破坏了废墟本身的美,是摧残的行为。而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认为,即使重修圆明园,但建筑材料、工艺、风格都无法真正回到过 去,就不会再是那座清代名园,如此修复没有多少意义。陈教授提出,在保留遗址的前提下,把圆明园建成公共绿地,同时,保留大水法等遗址,让人们在休闲中受 到教育。
战争破坏的不只是一座教堂、一尊铜像,德国人并没有把所有的废墟都保存起来,而是保存一点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美国著名的白宫在1814年时也曾经被英国人焚毁,美 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之后,立即对该建筑进行修复,因为原来的墙壁已被火烧黑,于是涂以白色,白宫之名因此而来。我所以主张保存占地120亩的西洋楼残迹, 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勿忘国耻。

回答2:

参看这篇文章

假凤虚凰与卧薪尝胆

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选择了月圆之夜,我陪他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圆月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圆月下拍摄要艰难许多,但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成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建筑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灵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发奋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建筑学家与一些考古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以图恢复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暂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为何许人也?他是第一个将德意志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缔造了统一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铸成了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像,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不偏不斜,正好落在这尊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德意志之祖驰马张弓的肖像消失了。待我去这块圣地朝圣时正是深秋,那高高的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例证之一。例证之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着它的历史沧桑。

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垂询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倡导重建圆明园者惟一的理论依据是:要让后代人不忘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其实我们只需在圆明园遗址上,设计出一个昔日圆明园的三维图像,让来圆明园遗址觅故的国人,既能看到它的过去,又能看到它的今天——这种霄壤的差别感,不是更有益于后人对历史的认知,更有益于增加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愫吗?

怪中之怪,就是今天又杀出来一个新的造物主来。江南有个横店集团,他们要拿出二百个亿,在并非圆明园遗址的横店,再克隆出另一个圆明园来。其理由不外是说要把国粹弘扬光大。当然,这只是他们的精神独白,其内核怕是与金钱融合为一了。如此这般的病态心理,与当今世界的科学思维,距离究竟有多远?世界上恐怕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笔者要问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话题再回到前文:拿德国而论,以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威廉大帝的青铜雕像,就是在科布伦茨再竖起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也是易如反掌;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因而那儿只留下昔日威廉大帝雕塑下的墩台。难道我们这个近百年来,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用各种美丽的口号,遮其昔日被列强凌辱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国耻?

中国有几句古话,似乎可以拿来当做此文的结论: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回答3:

首先,圆明园里面珍宝无数,都是世上万里挑一举世无双且独一无二的,而要把这些珍宝找回来是不可能了,即使找回十分之一也不可能了,而赝品就无意义了。其次,圆明园被烧是中国得耻辱,是中国无法愈合的一道伤,不重建它可以时刻警醒国人要发奋图强,勿忘国耻。最后,圆明园也没重建的必要了,里面的珍宝已经不复存在,只要个外壳有什么意义呢。绝对原创

回答4:

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并且以后的的小孩子看到修复后的圆明园还会想起那段历史么?
就像我们的兽首,是断然不能买回来的(若是还给我们,就另当别论)。什么时候你我遇见法国人,他不说他们是如何民主,如何自由便罢,一旦说了,我们就拿兽首说事儿!

回答5:

1勿望国耻
2这是古迹,不要干预为好
3此举实在没有实际意义,反而耗费财力物力
4人们都习惯它的模样,改了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