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2、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3、疯子
疯子,吉光屯人,他不是一般的疯子,他忧国忧民;不仅如此,他还具有改革者的勇气和坚定。他敢于去吹熄长明灯,在被群众欺骗了一次以后,他坚决要自己去吹熄长明灯,阔亭说要代替他去吹,他坚持自己去熄并说现在就去,这说明他办事很坚决,上过一次当,不会再被骗。
他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那些东西也还在,但是他阴鸷的笑容说明他内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没有办法打开大门的时候,他想出的办法是放火,这是一种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败后,他也依然在喊这句话。
4、陈士成
他是科举时代没落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自鲁迅《呐喊》中的《白光》。因为好几次落榜科举后最终因为受不了失败和无人赏识的悲痛,精神而异常失足落水。 从中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5、爱罗先珂
《鸭的喜剧》通过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在池中放养蝌蚪想听蛙鸣,后又收养小鸭,结果蝌蚪被鸭吃光这一鸭的喜剧,同时也是蝌蚪的悲剧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规律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爱罗先珂到北京后,一直哀叹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所以买了蝌蚪和小鸭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乐打破人生的沉寂,而蝌蚪被小鸭吃掉的结局,暗示了主人公爱罗先珂最后悄无声息的离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明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Q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乙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鸭的喜剧
杨二嫂:出自鲁迅小说《故乡》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无情的社会使她变的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狂人”形象是鲁迅在其作品《狂人日记》中着力刻画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的性格主要体现在“狂与不狂”的两重性上,所谓的“狂”,是指他自身的精神病,具备着精神迫害狂病人的一般特征。在那个时代,非狂人是没有足够胆量表达出对黑暗社会或腐朽统治者的不满,借狂人之口发泄正常人心中的积怨。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的常人理智和清醒地认识,他敢于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不屑于统治者的淫威,只有他能够从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发现吃人的本质,狂人的批判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阿Q”形象的本质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面前不敢正视,而是以假想的胜利来欺骗和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阿Q的成功塑造让读者从中看清了当时旧中国国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深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只能靠“精神胜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社会沦落到只能靠精神维持之时,人们所承受的压迫可想而知。
“孔乙已”的形象,其实算是一个落迫的知识份子在当时社会所上演的一场悲喜局。知识分子的清高、自负完全集中在孔乙已一个人身上,他算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孔乙已深受科举制度毒害,却又耻于和“短衣帮为伍”,他的悲剧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且以“君子固穷”自居自慰。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藤野先生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祥林嫂
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阿长
鲁迅小时的保姆,没有什么文化,很迷信,但一心对鲁迅好,以至多年后鲁迅仍然十分怀念她,鲁迅曾写一文介绍阿长,这是鲁迅母亲都没有想过的殊荣。
闰土
勤劳朴实的典范,现实社会折磨下苦难的代表。
祥林嫂
执着的母亲,命运悲惨的女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孔乙己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