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要有 好词 好句 读后感

一定要有好词 好句 读后感,谢谢大家了。
2024-11-17 10:01: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好词:

春花烂漫 青翠欲滴 克以奉公耐歼 甜美无比 甘甜适口 余味无穷 滴滴汗水 绿肥红瘦 果实累累 果实肥硕 果香诱人 果实饱满 果甜瓜香 果肥汁甜 果园飘香 硕果满园 硕果累累 红果满枝 藕断丝连 披红抹绿 好句: 1、啊!多么崇高的思想!多么伟大的战士!为了千千万万个人的爱,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祖国的孩子们,他们不就是我们最可敬的亲人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朵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朵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我的桌斗里放着一个破旧的碎花书包,虽然破旧,但它却是我的一只小船,一块珍宝。
书包是一只船,载着我去泛游学海,冲急流,越险滩,飘流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书包又是珍宝,它融有妈妈的情和爱,给我勇往直前的力量。
它终于初具形态:一条宽带子把一个不大不小的布兜做成了,那样子还真像个小船,上面还绣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样。
一枝普通毛笔的“身高”约有6寸,这种构造正是为了适合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的书写需要。
笔筒是用可口可乐易拉罐做的,表面粘着的上百个小海螺壳拼成了一个奇特的图形。
图书馆里藏书9万多册,从学生的习作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浅显的科学小丛书到爱因斯坦的巨著,应有尽有。
多少个夜晚,小台灯闪闪发亮,陪伴着我复习功课,它最知道我的烦恼和欢乐 。
好词

高山 群山 奇山 荒山 山坡 山林

千山一碧 万山丛中 千姿百态 山石壮胆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树茂 谷下有谷 青山绿水 青海青山 奇山秀水

峰上有峰 清逸秀丽 寸草不生 耸立云霄 云雾缠绕 奇峰耸立 巍然屹立 山势雄伟 群山簇立 千山万岭

好句

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悬浮着。

周围的大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

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

起伏的黄土山头,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涛。

龙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夜色中。

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

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

词语:

立夏 入夏 夏至 初夏 仲夏 盛夏 夏日 夏天
夏季 夏装 夏夜 酷热 炎热 火辣 灼热 闷热
初夏时节 已近立夏 时值初夏 初夏之际 春去夏来
春末夏初 时当下令 时值盛夏 正值盛夏 夏数蠢天过去
正值炎夏 正值盛暑 盛夏时节 盛夏之季 盛夏之日
盛夏季节 酷暑季节 酷暑盛夏 盛暑炎薯亩陪夏 溽暑酷夏
溽暑盛夏 炎炎盛夏 五黄六月 时值六月 正值三伏
热在三伏 盛夏三伏 三伏暑天 三伏盛暑 大暑酷去
伏梢末尽 已是夏末 多雨季节 阴雨季节 夏收季节
春种夏收 夏收夏种 夏收大忙 夏阳酷暑 六月炎暑
夏日炎炎 夏日可畏 太阳毒辣 太阳毒热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夏日炎热 盛暑炎炎 夏意正浓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暑月蝉鸣
句子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
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炽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热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鸟也不敢飞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长舌头喘个不休。
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像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好词
繁星 天星 寒星 孤星 晨星 星星 星斗 星座 星云 星球 银星 晶莹 眨眼 流星
星河 万点繁星 群星灿烂 星星点点 众星捧月 繁星点点 疏星淡月 星光灿烂 稀稀疏疏
星罗棋布 晓星下沉 残星几点 晓星闪烁 河外星云 河内星云 明星荧荧 银河渐现
北斗高悬 五星交会 众星拱月 满天星斗 繁星闪烁 闪光的星星 亮晶晶的星星 疏疏落落的星星

好句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
淘气的小星星在蓝幽幽的夜空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织女抛出一道锦线。
严冬的夜晚,几颗赤裸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瑟瑟发抖几乎听得见它们的牙齿冷得捉对儿厮打的声音。
小星星在寒空中摇晃,仿佛冷得在颤抖。
星星充满了感情,像顽皮的孩子,在稚气、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天空上面。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极美的星夜,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
亮晶晶的星儿,像宝石似的,密密麻麻地撒满了辽阔无垠的夜空。乳白色的银河,从西北天际,横贯中天,斜斜地泻向那东南大地。
夏天的星星就像调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
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儿提着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星空倒映在这汹涌的海面上,便随波上下跳舞,时现时灭。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清晨,大风雪停下来了,不过还得过好久才天亮。几颗残星偷偷地睁开眼窥视那一片雪白的银白世界。
渐渐地,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
好一颗流星在夜空里划出银亮的线条,就像在探寻着世界里最美好的未来。
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们既不眨眼,也不闪烁,是恬静的,安详的。
这是多么凉爽清明的秋夜!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亮,都要大……就像银灰色的天幕下缀满一颗颗夺目的宝石,撒下晶莹柔和的光辉,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那么雅致,那么幽静。
好词:

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幼稚可笑 挺胸碘肚 牙牙学语 嘻嘻哈哈 你追我赶 抱头鼠窜 逃之夭夭 穷追猛打 乱作一团 鸡飞狗跳 鸡犬不宁 自以为是 屏声息气 尖声尖气 指手画脚 油腔滑调 撒娇卖乖 东跑西颠 爱不释手 忍俊不禁 呆头呆脑 愣头愣脑 玩耍嬉戏 装聋作哑 装腔作势 装模装样 若无其事 调皮捣蛋 满身泥浆 追来逐去 大发脾气 吵闹不休 舞刀弄棍 瓮中捉鳖 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 欢呼雀跃 嬉水

好句:

我立刻兴奋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甩掉鞋子,从妈妈手中抢过救生圈,光着小脚丫,欢呼着扑向大海的怀抱中。

“扑通!”“扑通!”大家“奋不顾身”地一头扎进清亮的小河中,有的手脚并用在水中扑腾,有的仰肚朝天在水面漂浮,有的则像泥鳅一样潜入水底。

刚才还是静静的小河,突然间喧哗起来:喊叫声、笑闹声此起彼伏,撩水,击水,水花飞溅,你逃,我追,乱成一团。

回答2:

羊脂球读后感
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土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好的丑行,具有极大的概括意义。
普法战争后期,普军长驱直入,以20万大军猛敲巴黎的城门,人民群众奋起保卫家园,“国防政府”的首领也口口声声地叫嚷“永不投降”,“决不让出法国堡垒上的一块石头”,但背地里却和敌人勾勾搭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和约。小说里的人物就是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作品字里行间无处不余厅渗透作者对上层人物思想、心理的深刻的观察,无情的解剖和批判。莫泊桑本人在给福楼拜的信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在门镌上的自觉的不偏不倚,在这些问题中每一个都不自觉地带着热情,比起万马奔腾的全速度的攻击,都要千百倍地更强烈地使资产阶级暴躁起来。”
莫泊桑不仅辛辣地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而且敢于超出种种世俗偏见,把一个被女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拿一个妓女的高尚行为与统治阶层人物进行对比,充分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独到的见解和胆识。
这个短篇也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截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以“一叶尽观全树”,用逃难旅行这样一件小事反映了普法战争时期一群法国上层人物的可耻嘴脸。小说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描写简练而集中兄搭。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刻画,时代的气氛,全集中在短短的5天旅程中。莫泊桑的语言朴实、凝练、细腻而且个性化,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小说的结尾,作者用最强音写出羊脂球内心深处泛起的巨大而复杂的感情波澜,尤为全篇高潮所在

提起元稹的《莺莺传》可能许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厢记》,一提到红娘,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其实《西厢记》就是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成的。只不过《西厢记》是歌颂自由恋爱的喜剧,而《莺莺传》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如果说《西厢记》是根据人们美好愿望而写成的一篇成人童话,那么《莺莺传》则是描述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
看《莺莺传》缘于《西厢记》,因为被《西厢记》中美好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所以当我无意间看到《莺莺传》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想知道它到底与《西厢记》有哪些不同。可我怎么也没想到,故事竟然是以崔莺莺最终被张生无情的抛弃作为结局。说心里话,我是不喜欢读悲剧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都希望每个爱情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另人悲伤的故事,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而且我觉得《莺莺传》比羡毁拿《西厢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结局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崔莺莺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这既有张生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在里头。
首先说张生这个人物,小说开头交待说:“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张生是当时社会一个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既长得英俊潇洒,又性格温和,还不近女色。当然文中也提到了,他对人说:“不是自己不好色,而是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啊!”给人的感觉就是张生对爱情的态度非常的认真,不是那种烂情的人。在没有遇到自己心依的人之前,他不会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紧接着交待说,张生出去游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郑氏也寄宿在那里。正赶上当地军队的最高统帅病死了,而新任的将军还没有到,所以士兵们便开始到处烧杀抢掠。张生与当地的将领是朋友,所以请就请他派军队保护郑氏一家。郑氏对张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让他的儿子和女儿出来拜谢张生的救命之恩。张生对郑氏的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不能自拔。所以他就私下里多次送给莺莺的丫鬟红娘许多礼物,并请求她代为传递感情。红娘起初不同意说:“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时,张生则耍起了无赖。他说道:“余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大家注意,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若张生是真心实意的喜欢崔莺莺自然会乐意娶她,怎么可能像他说的那样因为多等两天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觉得人的性命决不可能像他说的这么脆弱,否则人类早就绝种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无非就是想不负责。前文交待过他是个对感情很负责的人,而此时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呢。我认为可能是他此时正处在一种矛盾当中,首先是他的确深深的爱上了崔莺莺,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莺莺门第不合,父母是决不会同意的。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便是不负责任的偷情。
这种以牺牲崔莺莺的终生幸福来换取他个人短暂快乐的做法,是非常的卑鄙和龌龊的。但红娘并没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相反的,她觉得张生是个痴情的男子。为了成全他,红娘给张生出主意说:“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生大喜,立即写了两首情诗交给红娘,希望能打动崔莺莺的心。崔莺莺给张生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知道莺莺已经被他打动,约他在西厢见面。所以张生便在当晚趁着月黑风高,悄悄的跳墙进去与莺莺约会。张生本以为可以与莺莺尽鱼水之欢,谁想到莺莺之所以写这首诗,就是要把他引来,好当面说清楚。张生被莺莺回绝以后,只得灰溜溜的走了,并从此对莺莺死了心。若故事就此打住,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可谁知过了几天,莺莺竟主动送上门来,和张生缠绵了一夜,张生自己都以为是在梦中。
崔莺莺为何会有如此转变,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突兀。可若是仔细读读,崔莺莺写给张生的诗,不难看出些端倪来。"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半开的又岂是门户啊,还有莺莺一颗萌动的芳心。莺莺自幼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把女人的名节看得很重。刚开始他的妈妈另她出来见张生时,她托病不肯出来,出来后又不发一言。可她必竟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也许在她的心里,早就对张生有意了,可又迫于封建礼教不敢表露出来。接着张生以情诗来打动她,她对待张生的态度便似她诗中所写的那样欲拒还迎。可作为一个女孩子,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女孩子,在社会舆论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才在西厢拒绝了张生。
我想在她看到张生失望的离去的那一刻,她的内心也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她明明是喜欢张生的,却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不拒绝他。应该说崔莺莺是勇敢的,最终她终于冲破了一切束缚投入到了张生的怀抱。可她又是懦弱的,当她得知张生有意遗弃她之后,不但一点也不反抗。反而向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她将一切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太过轻浮,张生若是一直对她好下去,那是她的运气。张生若是舍弃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临了,还为他拂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然而没有弹了几声,就因曲调哀怨而停止了。莺莺丢弃了手中的琴,哭着跑回去了。当时,张生也被感动的热泪盈框。然而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无情的将莺莺抛弃了。
而崔莺莺面对张生无情的抛弃又是怎么做的呢?第二年,张生科考失利,莺莺寄书于他:“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多么痴情的一个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个薄情负心汉。那张生竟将此书到处展示给人看,好让别人看他多么有手段。当别人问他为何抛弃对他一往情深的莺莺时,他竟然无耻的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真是一个无耻至极的混蛋。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当时世人竟没有几个同情莺莺悲惨遭遇的,反到将张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可悲,可叹啊!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生之所以这么做,也是顺应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知的。在他认为他自己做得很对,而根本没有把莺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想。只不过把她当成一个玩物,正像刘备说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够白头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视为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也许在他们眼里,莺莺连衣服都不如,简直是一盆祸水。
从崔莺莺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是很难冲破大众普遍所持有的观念的。社会认知是什么样的,人们行为便会怎样。生活在现代的青年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爱自己想爱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现在的人对爱情过于轻率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世上有忠贞不二的爱情了,认为那只是美好的童话而矣。现在像崔莺莺一样被人抛弃的女孩子实在太多了,而她们倒是比崔莺莺更想得开,因为这太普遍了。所以她们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爱情便也就贬值了。若长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纯真的爱情,也真的只能在书里找了。这才是真的可悲可叹啊!

代作家的作品几未有可令我重读的,凌力的《倾城倾国》却是个例外。尽管这也算是读《天问》所引起的余波,毕竟我还是极仔细认真地又重读了一遍。
明末故事,以《倾城倾国》名之,我觉得无可比拟地恰当。而这个形容绝代佳人的艳词,用在这里,却透出浓黑的悲凉。黑云压城城欲催,忽拉拉大厦之将倾,在这倾城倾国的乱世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孙元化、理想破灭后混迹于东厂的吕烈、清雅温良醉心医药的幼蘩……敷演出一幕幕人生的无奈与悲伤。
作为作者显然欣赏并讴歌的人物,主人公孙元化几乎是个完美的角色,至少在外表上是如此。至于他内心深处理念与欲望之间的矛盾挣扎,作者也是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写来,读之并不使人生厌。而吕烈和幼蘩的爱情婉转优美,虽然不免流俗之弊,却着实自有动人心处。
处于那样一个倾颓的时代,正直如孙元化者,注定是要成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或者说,人人都不免悲剧的收场,孙元化却不失英雄本色。虽然比起袁崇焕,他的勇毅,我以为毕竟还有稍逊。读至孙元化赴义一节,作者援正、野史之笔,淡淡勾勒,却令我潸然泪下,情不能已。一生的事业,无论袁崇焕还是孙元化,他们的好梦终竟成空。然而,“虽不可而为”,“只要一死是我职分所在,元化不辞。”古人之慷慨,远非今人可及。而全书澎湃的激情,我想,是因为彼时彼人先感动了作者,方又及读者了。
处于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吕烈和幼蘩的结局不免出人意料地好。光明的尾巴,不,只能说是一个仁慈的安慰,女性的心总是柔软的,幼蘩那么可爱。然而,我不喜欢她驽信天主,任何宗教总会束缚心灵。我情愿她更多些自主的灵气。或者,这也是作者处心积虑的一笔,正如写孙元化的爱国爱民,也依旧有他韬光养晦应对官场的圆熟和世故一样。吕烈的形象很出新,看他的所思所为是令人要大起似曾相识之感的。那样热血沸动的青春、纯真的梦想及失望后的绝望直到最后的隐于老庄,无不历历有今人之踪。也许,青年时光,古今皆然,分别的只是正邪,无关乎时代。
明代是那样一个无可挽回的荒唐年代,想想少时只为了明代衣冠而盲目喜爱的心情,我感到无知的悲哀。而现在我依然喜欢明代,却是为了在那样黑暗的天色下,还有袁、孙一流灿烂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