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而实现的,而这种竞争的主要方式则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每个部门的资本都力图追逐较高的利润率,把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这样,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会由于资本大量流入、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供给增加,导致商品价格降低和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则会由于资本大量流出,生产规模缩小和产品供给减少,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和利润率提高。“平均利润率是在互相竞争的资本家势均力敌的时候出现的。”竞争可以造成这种均势,但平均利润本身并不是竞争创造的,利润的水平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前就已经确定,竞争只是使不等的特珐缉粹垦诔旧达驯惮沫殊利润率平均化了。资本的竞争不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的实现形式。由此可见,利润率的平均化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中间环节。
利润率的平均化和进行得更快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资本能够更容易、更自由地从一个生产部门、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另一个地点,这就要求社会内部有充分的自由竞争,信用制度的相当发展,资本主义支配一切生产部门,较高的人口密度,等等。二是劳动力能够迅速地进行转移,这就要求废除和取消阻碍劳动力迅速转移的法律,工人对于自己劳动的内容是无所谓的,并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最大限度地化为简单劳动等。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的第一阶段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率,第二阶段的转化形式就是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进一步使剩余价值率从而使剩余价值生产神秘化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客观要求,这种社会权力体现资本之间的关系。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对所有一切资本来说都是平等的。因而等量资本必然要求获得相等的利润。这也深刻地说明了,工人不只是受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是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因为整个资本家阶级“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工人阶级要彻底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就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资本家阶级的统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理论产生的
社会经济条件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第三卷中阐明
了平均利润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这一理论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平均利润产生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资
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其资本拥有完全独
立的支配和使用权。第二,平均利润产生
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沃
土,因而资本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
靠市场价格机制来调节。价值规律、竞争
机制存在于其生产过程的自始至终,各部
门资本家平等竞争,不存在任何垄断行为,
因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转移成为可能。第
三,信用制度的广泛发展为部门之间的竞
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各部门之间转移
更为容易。因为部门之间资本转移,不仅
包括原有资本的流出或流入,而且还包括
新增资本(包括银行信贷、发行股票、筹集
分散资本),直接投入到利润率较高的部
门。第四,劳动力已成为商品,相对过剩人
口经常存在,为其投资转移提供了更为方
便的条件。第五,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的现
代化发展,为资本转移形成有利的物质技
术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那种在不断的
不平衡中不断实现的平均化。在下述两个
条件下进行得更快。(1)资本有更大灵活
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
一个部门,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
点’,①。正是由于上述条件的存在,在资本
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等量资本才获得了等
量利润,使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
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
资本家以及农业资本家之间得到瓜分。
第二问: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p)。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从表面上看问题,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似乎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将不变资本也放在全部预付资本中,c+v)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p)。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为了掩盖剥削。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似乎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实质上正是由于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