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下目前天津市区的规划和发展?

2024-11-19 14:42:3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来源:天津政务网 发布时间:2007-10-09

第一部分 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根据以上城市性质及职能,制定天津城市发展战略为:

  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养殖业,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天津市雄厚的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交通、科技人才和对外开放等优势,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海洋和港口的优势,加快天津港和疏港通道建设,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强天津机场与首都机场的合作,共同构建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完善陆路交通体系,加快天津各功能区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努力构筑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建立国际贸易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在产业结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发挥天津港口、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为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和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和载体。进一步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实施科教优先发展和人才战略。依托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发挥创新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的作用,加快培育各类高素质人才,广泛吸引人才,为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按照规划,充分利用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加强对耕地、湿地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节约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态城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筑社会防控、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第二部分 城市规模

  随着天津城市性质和职能的确定,天津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对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为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综合分析和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合理布局,为我市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地预测人口规模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发挥城市规划控制作用的前提条件。《总体规划》按照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原则,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满足天津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布局。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城镇人口12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90%。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镇人口规模为630万人。

  《总体规划》严格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利用天津现有的盐碱荒地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提出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彻底改变单纯依赖增加用地规模解决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各级城镇的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到201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50 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2平方米;新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其它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第三部 分滨海新区规划

  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因此,科学规划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是本次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通讯便捷,综合优势明显,在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共同作为城市主要发展地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中心城区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是滨海新区的依托,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中心城区以提高城市要素的承载能力为主,为全市和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按照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求,《总体规划》确定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依托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天津港等,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合建港造陆,科学论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各城区与组团间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廊道隔离,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域对外交通体系,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的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辐射,逐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和带动环渤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规划》确定,在滨海新区范围内构建“一轴、一带、三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轴”即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发展主轴;“一带”即东部滨海城市发展带;“三城区”即滨海新区核心区、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

  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以科技研发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强为港口服务的职能,积极发展商务、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的海滨城市。

  汉沽新城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北部的重要节点。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包括现代海洋渔业),逐步成长为中等海滨城市。
  大港新城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南部的重要节点,国家级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建设成为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和原油、成品油集散中心;高等教育及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努力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海滨城市。

  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0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10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

第四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

  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线绿化带以内的地区,现有人口420万人,面积371平方公里。包括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红桥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的部分行政区域,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中心城区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公共设施,是全市人口和城镇建设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发挥对环渤海地域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地区。中心城区是滨海新区的依托,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关系是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要按照“满足健康、有序的快速城镇化对空间发展需求;适应当前产业调整与未来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与景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交通网络,构建高效率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载体能力与服务水平;优化布局,适当控制建设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调整用地结构,注重均衡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就业、住房、出行状况,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内涵挖潜为主,通过调整优化,实施旧城有机更新,疏解人口和交通压力,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继续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通过海河两岸的综合开发改造,带动城市功能调整和布局完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城市文化;创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城市住宅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继续实施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加快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房的建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完善现有居住区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整合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完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提升中心城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完善信息、指挥体系和医疗救护网络,提高灾时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调整工业、仓储用地布局。结合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建设,继续实施工业战略东移;调整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比例,在保留的工业区和工业街坊内适度发展都市型工业。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快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改造交通难点地区;优先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停车场(库)配套建设,完成铁路客运枢纽的改造扩建,创建完善、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加强环境建设。通过专项工程,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建设,改造完善市级公共绿地,重点建设主干道、快速路两侧绿化带和社区级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三级绿化体系。加快“城中村”改造。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就业与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71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0万人。

回答2:

 天津描绘“十一五”规划蓝图
  中共天津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于24日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共分12个部分。《建议》指出,“十一五”期间,天津将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增强综合实力

  滨海新区将按照“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的功能定位,建成高度开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新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将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环境,率先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着力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搞好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规划建设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轴、海洋经济发展带、塘汉大三个生态城区和若干功能区,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构筑产业发展优势、科技研发优势、交通航运优势、信息服务优势、人才聚集优势和旅游休闲优势,努力做到国际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聚集效益高。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产业层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集中发展成长性好、生命周期长、带动能力强、以先进技术支撑的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引领和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群,布局科学、分工合理、衔接紧密的产业群,在关键领域建成若干个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研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聚集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航运功能和物流功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天津港建成国际化深水大港、东北亚地区国际集装箱主枢纽港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建设东疆保税港区。滨海国际机场建成中国北方航空货运基地和客运干线机场,完善“大通关”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现代服务型口岸,海港、空港、信息港的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国内外货物大进大出的重要通道和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枢纽。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提高城市载体功能

  “十一五”期间,天津将按照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环境优美、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城市规划,形成城市发展主轴、东部滨海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和北、中、南部三大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的市域空间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11个新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方面,将依托海空两港,强化交通枢纽功能,以公路、铁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骨架,构建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转换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津秦客运专线和京沪高速铁路天津段,加快蓟港铁路复线、黄万铁路以及保霸线建设,形成通达“三北”和华东、华南地区的高速铁路网络。建成京津塘二号线、京沪天津段、津汕和国道112线等高速公路,建设京津塘三号线、蓟塘(塘承)高速公路,形成以三条过境主通道、三条京津城际通道、十条放射线组成的高速公路网。继续加快一级公路建设。建设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原油码头、液化天然气接卸码头、集装箱物流中心和东疆保税港等重点项目,加快天津港扩建。建设港城分离的立体交通枢纽工程。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管道运输系统。改造扩建滨海国际机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公交网络和场站设施,建成地铁二、三号线和九号线,建设地铁五、六号线,逐步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完成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并推进外围地区快速路网的建设。

  同时,天津还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建设杨柳青、东北郊、陈塘庄、军粮城等热电联产项目及北疆、大港二厂等大型电厂,适时建设燃气电站。加快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建设与改造,基本形成500千伏双环网和220千伏分层分区供电网。统一规划实施供排水、电力、燃气、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建设津滨水厂,新改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成咸阳路、北辰、东丽、双林等再生水厂。综合开发北大港水库,严格保护引滦水源,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面建设“智能天津”,构建与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信息支撑体系。提升完善以高速光纤骨干网、无线宽带网、信息交换平台为骨架,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证体系。

  建设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天津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从加工配套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分工层级,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实施集成电路、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绿色储能电池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每年实施10个以上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形成软件、生物技术、现代中药、水资源、民航科技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企业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开发水平、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大型连续加工的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水平、企业资源和信息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继续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企业要提足折旧和技术开发资金,用足技术进步政策,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方面,天津将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无线通信、新型元器件、软件、集成电路、数字视听、汽车电子等产业,形成新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增加品种,提高整车生产能力,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以建设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促进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融合发展,形成3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国际领先的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石油专用管材和高档金属制品,加快钢管扩能改造、天铁板材等重大项目实施,显著提升产业水平。建设我国重要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三素一酸”、大病种药物,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加快基因芯片、生物药物等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绿色电池和环保成套技术,提高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动力电池等产品竞争力,开发配套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机械,大力开发环保技术、成套设备和新材料,扩大产业优势。装备制造业将以发展自主品牌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轻纺和建材工业将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名牌拳头产品,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