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有什么窍门吗

2025-03-06 05:43: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文言文首先你得读懂。
高中教材中的选的文言一般是名人传记,常出自《史记》之类中介绍某名人的片段,能载入史书的肯定是拥有一些优良品质的人。,那就要考虑儒家欣赏的是什么样的品质了。 比如 忠 孝 仁义 诚信等等。你分析的时候找出文中主角身上寸在的普世的那种精神就可以了。 比如关羽,肯定想到一个忠字,诸葛 肯定是一个智
还有,问问题最好具体有一个题目,这样就能仔细帮你分析,而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也可以适用到其他类型的题目中,关键我们要掌握一种思考方式。 毕竟文言的类型太多了,泛泛而谈,说不到你的痒处。

回答2:

换位思考,你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主人公.选我呀!!!!!!!!!!!!!!!!!!!!!!!!!!!!!!!!!!!!!!!!!!!!!!!!!!!!!!!!!!!!!!!!!!!!

回答3:

阅读文言文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有文言和古白话两个系统。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

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世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由于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今天我们阅读文言文,就有许多困难,近代学者王国维就曾坦言对《尚书》有一半不理解,《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王国维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天阅读文言文应该注意的问题。

其一是“讹缺”。“讹缺”是古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书从竹木到丝帛到纸张,从简篇到卷帙到册页,从口耳相传到手抄到刻板活字印刷,几经人手,几经磨难,造成讹误在所难免,“郢书燕说”也就毫不奇怪了。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文言文,都经过前人反复校订才成为可读之文的。阅读文言文时选择权威版本显得极为重要。

其二是“古语与今语不同”,即古今汉语存在时代差别。

1.从语音看,文言文中有异读现象,异读有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和古音异读。①破音异读。如《史记·陈涉世家》中“大楚兴,陈胜王”里的“王”用作动词,读wàng,意思是“为王”,这种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方法叫“读破”、“破音”;②假借异读。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里的“亡”通“无”,读wú,《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里的“属”通“嘱”,读zhǔ,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皆为别的字,叫通假;③古音异读。如《木兰诗》里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里的“可汗”,古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读kè hán,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用而保留了古音。

2.从词形看,古代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如《幼时记趣》中“夏蚊成雷”一句4字现在说成“夏天”、“蚊子”、“成为”、“雷声”。

3.从词义看,古今异同有三种情况。①基本不变。如“马”、“羊”、“山”、“水”等基本词汇。②完全不同。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③有联系有发展。如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句里的“走”不是 “行走”而是“跑”,《捕蛇者说》中“可以已大风”里的“可以”是“可以用来”,“大风”不是“大的风”,而是“麻疯病”;除了古今异义外,文言文中还有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如《曹刿论战》中“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中“桓侯故使人问之”、《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故克之”、《<论语>六则》中“温故而知新“等4句中的“故”分别是“原因”、“故意”、“所以”、“旧的”意思;文言文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置人所罾鱼腹中”里的“罾”是用网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史记·项羽本纪》中“素善留侯张良”里的“善”意思是“对……友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捕蛇者说》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里的“出”和“入”,意思是“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陈涉世家》中“将军身披坚执锐”里的“坚”、“锐”,意思是“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狼》中“一狼犬坐于前”里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捕蛇者说》中“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里的“腊”,意思是“使……成为腊”,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君将哀而生之乎”里的“生”意思是“使……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意思是“使……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成语“草菅人命”、“千金一刻”中的“草菅”、“千金”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里的“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从语法看,主要有:①判断句。如《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被动句。如《陈涉世家》中的“天下苦秦久矣”。③疑问句。如《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④省略句。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里“再”和“三”后省略“鼓”。⑤主谓倒装。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⑥宾语前置。如《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⑦定语后置。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⑧状语后置。如《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其三是“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别之意义又不同”。古文中常常涉及历史掌故、天文历法、历史地理、衣食住行等文化知识。 如“中国”指中原地区,“国”多指诸侯国, 有时指京城。只有多读、多思,勤积累,才能丰富我们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