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40岁,闹出血昏迷3天了,没有呼吸,请问治愈率多大?

2024-11-16 13:47: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

其它原因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动脉炎、血液病、应用溶栓抗凝药后、淀粉样血管病及脑肿瘤。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出血的机理

高血压如超过脑小动脉平滑肌的最大收缩能力,血管就被动扩张,平滑肌和内膜受损害,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入导致小动脉纤维素性坏死,小动脉平滑肌可透明性变,小动脉壁变薄膨出成微小动脉瘤;小动脉壁和微小动脉瘤在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是引起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脑出血的脑部损伤机制

脑内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其缺血、缺氧、水肿、颅内压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又更加重脑缺血,与脑水肿、颅内高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脑疝和继发脑干出血而危及生命。

脑出血多为单独的出血灶。血肿挤压周围的脑组织,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组织移位,导致天幕疝、小脑扁桃体疝,前者压迫脑干,使脑干继发出血、坏死,是脑出血常见的致死原因。出血数月后血肿即有自溶现象,末期可成为囊腔,称为中风囊,腔内可见黄色液体。

以下是脑出血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在分析剖检的52例大脑出血中,39例(75%)有继发脑干出血,其中中脑出血血12例(30.8%),桥脑出血9例(23.1%),中脑桥脑均有出血18例(46.1%)。

继发脑干出血的机制:①血液由大脑出血灶沿传导束下行注入脑干7例(18%),呈索条状,多沿锥体束流入中脑基底部。②人脑出血灶破坏丘脑,直接延及中脑者2例(5.2%)。③大脑出血灶破入脑室,导水管扩张积血,血液进入导水管周围灰质,共8例(20.5%)。 ④脑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多呈点片状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镜下可见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坏的动脉,故基本上为小动脉出血。此外还可见某些血管充血、水肿区界限相当明显,与旁正中动脉或长、短旋动脉分布区一致,甚至在某一血管分布区,既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又可见动脉出血,这更证实为动脉出血。另外,在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周围,有时可见静脉淤血,偶见静脉周围有少许出血。

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出现昏昏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97%)在发病24小时内昏迷:血压相对较高,39例 中31例(79.5%)的最高收缩压达 200mmHg以上,而无脑干出血组仅 46.1%(6/13),P<0.05;眼位改变多,占53.85%,表现为分离科视、歪扭斜视、眼球浮动、中央固定等,无脑干出血组仅有10%;存活期短.本组39例中 29例(74.4%)在48小时内死亡,无脑干出血组仅30.8%(4/13),说明脑干出血是促进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

(2)脑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伤:① 丘脑下部的解剖特点:丘脑下部包括丘脑下沟以下的第三脑室壁及室底上的一些结构,其中含有15对以上的神经核团,数以万计的神经分泌细胞,如位于第三脑室壁上的室旁核、空周围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等,丘脑下部长约 1cm,重约4g,约为全脑重量的3‰.但机制复杂,与植物神经、内脏活动.内分泌、代谢、情绪、睡眠和觉醒均有关。该区还有以下特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较脑的其他部分多一倍以上,且该处血脑屏障不够健全,有较高的通透性,故在缺氧、中毒,颅压增高、感染等损伤时易出现水肿和出出血等改变;漏斗柄是丘脑下部与垂体间的神经纤维联系,当其受压、肿胀、出血时,该联系即遭到破坏。②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症状: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占位效应,致使丘脑下部受压,垂体柄水肿、移位、扭曲等,加以继发脑室出血损伤第三脑室壁均累及丘脑下部,出现症状,常表现为出血性胃糜烂或溃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急性肺水肿,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中枢性高热,大汗淋漓等。

(3)脑出血继发脑疝;脑出血可以并发天幕疝,中心疝、枕骨大孔疝、蝶骨嵴疝、扣带回疝及小脑上疝。后三者一般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剖检时发现;前三者临床症状明显,多为症状加重或致死的原因。天幕沿时出现同侧瞳孔散大。中心疝时双侧瞳孔均小呼吸不规则。其病理标志为:①赤质、红核向下移位,②第三脑室向下移位,(3)丘脑下部及上部脑干向下移位。出现中心疝时,则很可能发生枕大孔疝,呼吸心跳解离,至死亡。

脑出血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多少。多数病人动态下突然发病, 起病急骤, 常伴头痛、呕吐, 这是因颅内压骤然升高所致。病情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 存在生命危险。因此, 内科治疗的关键在于减轻颅内压、脑水肿及控制血压,同时正确处理窒息、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心脏症状等并发症。本文讨论了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着重于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脑出血急性期指发病的3~4周。抢救脑出血的三大原则是管理血压、管理脑压、处理合并症。患者绝对卧床,避免情绪紧张,保持安静,注意头部抬高15~20度。昏迷患者取半侧卧位,头部偏向一侧,给予间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并预防发生呕吐后误吸等,严格按昏迷患者处理常规进行处置。

1 管理血压
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多在脑实质内的穿支小动脉(豆纹、豆丘)。由于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扩张,形成微动脉瘤或小动脉管壁的纤维样坏死,所以当血压急骤升高时易引起小动脉破裂而出血。长期高血压致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平滑肌层变性坏死,在压力和血流急骤变化时,一处小动脉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血管反应出现周围多处出血融合,形成血肿或出血的散在分布。应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不应太低,否则会造成供血不足后脑损伤等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内囊, 患者表现昏迷、嗜睡或清醒,除血压明显升高外,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出血量大并破入脑室者昏迷加深,出现脑水肿、脑疝,病情危重,预后极差。

2 管理脑压
脑水肿是脑出血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致命因素之一。脱水治疗一般不少于15天。对于出血量大于50~70ml、年龄70岁以下的患者,手术清除血肿或局部钻孔抽吸治疗也是积极可行的措施。立体定向引流一般在3天后注射尿激酶。

3 处理并发症
脑出血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多数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从而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脑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如下:
3.1发热
脑出血患者可出现发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感染性发热:主要由肺部感染引起。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言语障碍以及异常咳嗽的患者,呕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气管可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此外,肺部感染还可源于机械辅助呼吸措施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感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的二重感染以及长时间住院引发的交叉感染等。
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①患者白天尽可能抬高床头30度,进食时则为90度。鼓励患者经常咳嗽与深呼吸,饮水不要用吸管。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取侧卧位并将口角放低,或取仰卧位,以利咽部分泌物的排出。对昏迷呕吐患者,呕吐后应将口腔内异物用床边吸引器吸干净,以防吸入气管。②为防止鼻饲饮食返流,鼻饲速度不应过快,并须注意温度适宜,鼻饲前先充分吸痰,鼻饲后将床头抬高30度持续2小时,短时间内尽量不吸痰,以防引起呕吐。在出现胃液返流时,可适当减少每日鼻饲量,严重者暂勿进食。拔管时要注入少量气体,以免管头食物在抽出时落入气管。③加强呼吸道护理,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必须加强口腔护理,每2~3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更应重视吸痰问题,并发肺炎患者痰多如果不能彻底吸出,即使使用大量抗生素,亦不能使肺炎得到满意控制。④严重的肺部感染造成体温高、痰黏稠不易咳出,并且意识障碍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窒息者,可考虑气管切开,以利排痰、气管内给药和减少经咽部吸痰所造成的黏膜损伤。⑤积极治疗脑出血,控制脑水肿,争取早期恢复意识,以利肺部感染早期控制。⑥如已有肺部感染,则必须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脑出血并发呼吸道感染多为医院内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多见(50%~60%),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葡萄球菌约占10%,肺炎球菌较少见(5%)。对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经验用药为:氨基糖苷类+半合成青霉素(广谱)或头孢菌素类;依克沙+羧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脑出血后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感染细菌多为寄居于皮肤黏膜的革兰阴性杆菌。长期留置导尿(1周以上)者应注意防止泌尿道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为减少泌尿道感染应尽量避免导尿,如确需导尿时应严格消毒,并采用消毒封闭引流系统。无症状的菌尿症一般不必治疗,以免引起耐药菌寄殖。有症状者可依据分离的病原菌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多数菌尿症在导尿管拔除或加用抗生素后消除。一般泌尿道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类菌素+氨苄青霉素。
(2)中枢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常见于严重的脑出血破入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干出血或重型脑干梗塞。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患者无汗,躯干皮温高而肢端发凉,不伴寒战,没有与体温改变相应的心率改变,用解热药无效。退热的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包括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垫冰帽降温和冰水灌肠等。体质虚弱的老年患者,使用解热药需慎重,防止虚脱。条件许可又有适应证时,可选用亚低温疗法。有报道,中枢性高热与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失调有关,故使用该受体的激动剂溴隐亭可能有效。
(3)脱水热:系由于脱水过度,水分补充不足,导致血液浓缩,颅内体温调节中枢受累而引起的发热。此外,脱水过度还可导致患者因体液不足致排痰困难,也增加了脱水热的发生。对于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肤干燥、尿量减少而红细胞压积增大,应考虑到脱水热的可能。处理方法首先应调整脱水剂量,其次也可进行物理降温。
(4)吸收热:主要见于出血性脑卒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系血液吸收过程中,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各种产热因子而引起的发热,常见于发病后的第1~2周内,以低至中度热居多,不伴有感染中毒征象和下丘脑受损症状,处理可采用物理降温。
3.2呼吸系统并发症
脑出血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除呼吸道感染外,还有神经源性肺水肿(NPE)。NPE是由于下丘脑受损而引起大量的交感神经物质释放,周围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血液从高阻力的周围循环转移到阻力低下的肺循环,结果使肺动脉内液体静压升高而损害毛细血管,液体渗出到肺泡内。近年的研究表明,NPE主要是由于血氧过低引起。NPE发生率与脑出血的病情密切相关,出血量大、病情重者NPE发生率高。NPE多呈暴发性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多数在24小时内死亡,应及早给予高浓度吸氧。近年推荐应用的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化,可迅速降低周围和肺动脉压力,对NPE有良好效果。多巴酚丁胺治疗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同时也能加快心脏的血流,往往是NPE治疗的首选药物。
3.3 消化系统并发症
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它是脑出血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别多见于脑干出血,常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即病情越严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半数以上。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变包括溃疡、黏膜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溃疡急性发作等。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时间以脑出血后第1~2周居多。
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降低和中和胃酸,使胃pH控制在4以上和积极治疗脑出血。具体措施如下:
(1) 纠正供氧不足:改善机体的氧供,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与肺的交换功能。在危重的脑出血患者应注意氧的供给。
(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上消化道出血虽是胃局部的表现,但它是全身反应中的一部分,内稳态对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维持合适、有效的血容量,但水过多将引起心、肺的损害。动脉的pH值也将引起胃黏膜pH值的改变,酸血症能增加胃黏膜的酸度。因此,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之一。
(3) 及早给予营养支持: 胃黏膜需要能量以再生、分泌黏液保护黏膜。肠内营养具有促进胃肠道恢复、刺激内脏与肝循环、改善黏膜血流、预防黏膜内酸中毒与渗透障碍等作用。脑出血病人,可及早给予肠内营养,在24~48小时内应用配方饮食,从25ml/h逐渐增至100ml/h,并增加谷胱甘肽、维生素E与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饮食纤维可改善结肠黏膜的营养以预防肠源性感染,每日的需要量应在10g以上。在不能口服时,肠外营养中增加谷氨酰胺也将有利于胃黏膜的生长,并为胃黏膜提供必需的能量。
(4) 止血剂:可使用安络血、立止血等药,也可用冰水100~2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4~8mg胃内灌注。
(5) 手术:上述止血措施无效时,应及早行内窥镜检查,试行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需严密观察病情,了解呕吐物和大便情况,注意神志变化和肢体皮温色泽;监测血压和脉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等;做好胃管的护理,每次注药或进食前应回抽胃液肉眼观察,必要时行潜血检查。

回答2:

不是打击你,要看脑部淤血清理结果,现在暂时靠呼吸机维持

回答3:

要看脑出血的量和部位,当地医院的水平也很重要。如抢救过来,转入恢复期,我介绍一下我的治疗方法。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是指五种治法(即透穴位醒脑开窍、注射神经生长液、头三针药物植入、心脑血同步治疗、经络导平建功能)有机结合,选择性配合针灸推拿、药物透入、中药等对中风、偏瘫、脑发育不良、脑萎缩、脑瘫、脑神经衰弱等脑病进行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首先透穴位刺激能激活浅度、深度昏迷的脑细胞,挽救濒死的脑组织,最大限度地改善脑组织损伤,还能打通各关节经络。注射神经生长液直接进入脑细胞间隙而与脑细胞接触,营养活化未被开发的脑细胞,以代替坏死的脑细胞,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语言等功能。头三针药物植入是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同时参考头针国际化标准,对相应皮质功能区进行持续刺激,以达到激活脑细胞重建神经元功能。心脑血同步治疗是指脑活素、心活素、血活素三种成分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改变以往单一治疗,对心脑血管系统进行全面彻底的同步治疗,使患者康复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经络导平建功能,是根据经络理论,调节阴阳二经,疏通经脉诱导重建瘫痪肢体的正常功能。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其特点是什么?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治疗脑血管障碍和脑功能障碍,改变以往只对脑血管障碍的治疗。对脑血管障碍的治疗表现在扩张狭窄的血管,消除脑内血栓,清除脑内淤血,增加脑内血流量,改善血液质量,对脑功能障碍的治疗表现在激活受损大脑神经细胞,完善受损大脑神经修复,促进受损大脑神经生长,增强受损大脑神经连接,重建受损大脑神经功能。
其特点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贯通,前因与后果相照应。具有疗程短、见效快、不住院、无副作用,不易复发、远期疗效好、费用低等特点。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的理论根据和治疗技术是什么?
一般人认为死而复生是不可能的,神经元也是这样。但这不等于说中风后不可能恢复正常。大量的临床证明,有部分人经过康复后又重新站了起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结果,也就是说脑损伤后残留的部分通过功能上的重组,重新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了的功能,也称再学习理论或功能重组理论。美国康复学教授RitaBY其父中风后每天接受3小时的康复训练,最后又恢复工作,并能登山。死后解剖发现他的锥体束只有3%保留完好。还有那些缺少双臂的人练成了用足写字、吃饭等生活本领。这充分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功能重组包括系统内重组和系统间重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从时间上分(1)超早期,损伤后48小时内。(2)早期(3天-3个月),此期影响恢复的内部因素为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如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闭塞血管的再通,病灶周围侧支循环的形成,形态与功能脱节的改善,潜伏通路与突触的启用。外部因素有神经营养药物和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及是否开始康复治疗。(3)中后期(3个月-2年),内部因素主要为轴索长芽、病灶周围脑组织和对侧大脑功能代偿。继续潜伏通路及突触启用。外部因素继续营养神经和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药物,全面综合康复格外重要。(4)后遗症期(2年以后),功能恢复主要依靠健侧脑的代偿及潜伏通路和突触启用。外部因素为预防复发,功能训练也从患侧转向健侧躯体代偿和辅助器具的应用。中风康复的治疗技术是神经发育疗法,或神经发育促进技术。通过对躯体的良性刺激,抑制异常的病理反射和病理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的反射,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分哪几步?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分三步。(1)卧床期:只要3周后即可产生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因此及早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变换体位,保持良好体位,预防感染。并心理治疗,预防抑郁或精神衰退。(2)离床期:发病2周后,病人即开始坐位训练、床上站立训练、垫上训练,进入康复为主的训练期。此期应避免发生无用综合征。(3)步行期:体位已能平衡及重心转移时可步行训练,同时进行上肢功能训练,如有失语症,认知功能障碍,应同时训练。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训练。
需要强调的是: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训练主要以恢复肌力、肌萎缩、肌功能为主。不要把训练方法用来康复中枢神经损伤。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的必要性是什么?
中风在急性期引起的障碍不仅是疾病本身引起,而且长期卧床不起也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这些合并症在发病1个月内即可发生,甚至2周内就发生。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合并症越多。这些合并症对功能恢复不利,如上肢的屈曲痉挛,影响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进食、洗脸等。足下垂、足内翻,影响站立行走。这些后果比中风更严重。康复治疗最佳时间为脑栓塞发病后3天,脑出血发病5-7天,就应康复与药物同步治疗。在发病3-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的达到基本能生活自理需45-53天,而超过一个月进行康复治疗达到同样效果则要3-6个月。因此中风后及时康复是必要的。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家属应做些什么?
A:定时变换体位。为防止褥疮发生因每小时翻身一次。忌长时间平卧。B:保持良好肢位。目的是防止肢体痉挛,抑制异常的姿势,这一点非常重要。正确的肢位是:平卧位时,使患侧上肢维持外展、外旋位、肘关节微屈曲,腕略背伸,五指伸展,肩部垫软枕使患肩突前。患侧下肢外侧垫软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下放软枕,以使膝关节保持微屈曲。在足底放软枕,使足保持背屈,但忌90度背屈。健侧卧位时,两膝关节屈曲,二者之间放软枕,上肢前伸水平位。C:保证关节活动次数,每日2-3次,每次各关节活动5-10次。,手法要轻柔,避免粗暴动作损伤关节面。这不仅防止关节挛缩,也有助于对中枢神经良性刺激,促进脑血流量。但忌几十次上百次的活动。D:早期坐位,可有效防止体位低血压及改善全身状况,增强腰部肌力平衡,为站立创造条件。病情稳定即可坐起,发病3-5天后,一般可以30度角背靠坐起,逐步到80度角,且无背靠能独立坐在床上达30分钟,一天坐3-4次。
上述这些措施是任何药物所代替不了的,这些措施的实施要排除禁忌症。

“五位一体”康复医疗法的效果怎样?
中风经治疗后常留下后遗症,这主要是治疗大多只从脑血管障碍考虑,对脑功能障碍没有采取必要的康复措施。如果中风偏瘫患者及时进行康复医疗,并保证足够的时间,肯定能促进功能恢复,甚至完全恢复。特别是发病一周内就开始康复治疗,多可在1-3个月内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效果最佳。但也不是3个月后就不用康复治疗。经过康复医疗90%患者可独立活动或完成活动,甚至可无功能缺陷,或只轻度障碍。
一般患者的康复之路:第一疗程,患者精神好转,肢体有蚁爬感,麻木感减轻,但可能出现轻微疼痛,知觉不同程度恢复,头脑轻松,对生活充满信心。第2-3疗程,偏瘫肢体逐步好转,有些可下地站立有些可行走(需搀扶),语言障碍有所恢复,思维情绪基本正常。第4-6疗程,卧床不起病人可恢复生活自理,不用人伺候,可享受幸福生活。

回答4:

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