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补充一下吧,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一般有三个: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和基期比值算出来的;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用来衡量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的,也是给定的一组商品;
还有一个GDP deflator就是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还漏了一个通货膨胀率,就是根据通货膨胀定义的出来的(Pt-Pt-1)/Pt-1
(t-1是下标)
至于分类,教科书上还是楼上略有区别:
A.按照价格上升速度分类
1.爬行的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不超过2%-3%,同时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预期,国外学者认为有益无害。
2.温和的通货膨胀,3%-10%。
3.恶性通货膨胀,10%-100%
4.超级通货膨胀,100%以上。
B.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1.平衡的通货膨胀,就是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比例不完全相同。
C.按照人们预期分类
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就是上升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物价会上涨的。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惯性通货膨胀,指人们预期到了物价上升水平,并在工资利率等经济变量中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的。
刚才仔细看了楼上的回答又去搜索了一下,好像搜索到的三次通货膨胀和楼上说的一样,我就记得德国和中国,可能匈牙利不怎么起眼。
近几十年来比较著名的通货膨胀却是另外三个,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是重灾区,平均年通货膨胀率超过80%,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等甚至出现三、四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这个是每本教科书上在债务危机里必讲的案例);上世纪90年代,转型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