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 huǒ yǎn jīn jīng
[释义] 睛:眼珠。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比喻人的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真伪。
[语出]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辨形] 睛;不能写作“晴”或“精”。
[用法] 用于指人眼光敏锐;洞察一切。一般作宾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任何妖魔鬼怪也逃不脱孙悟空的一双~。
火眼金睛不是孙悟空的专利,最早的火眼金睛拥有者是王灵官。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为给孙悟空也制造一双像王灵官一样能识别好歹的火眼金睛,故而创作了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烧七七四十九天的意外收获。
火眼金睛
眼睛里面冒火代表着火眼,火焰温度较高(达到1000摄氏度)时,火焰的眼神偏向金色,这个时候眼珠看起来就像金色的珠子一样,所以一只眼睛冒火所代表的成语是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原本出自《西游记》。《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进炼丹炉里,在炼丹炉里呆了四十九天之后,孙悟空练成了“火眼金睛”这一绝技而后破炉而出。后来火眼金睛被用来形容人的眼神锐利,能够辨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