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

2024-12-03 14:07: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就朝廷内政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告诫和劝勉,他希望后主刘禅能够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欲报先帝知遇之恩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

回答2:

《出师表》一方面是给刘禅写的,是他出征前对自己后盾十分地不放心。怕没有归路。另一方面,不如说他给最大的受益者--东吴(孙权政权)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间接地向他的所谓战略盟友献出忠心。出师实际对蜀国没有一点点正面的意义,劳民伤财。真正收益的是东吴。这一点连天下最最糊涂的刘禅都明白。其结果也是这样。诸葛亮知道自己逆天而为,却硬这样做。从客观上说,诸葛亮一生最大的作用也就是当了完全为东吴做事的半个间谍罢了。

当时魏在南面两个敌对势力面前,还略显下风。在三国的平衡中,蜀吴没有看到这一点。蜀吴只要保持和睦,守株待兔面对强敌即可。不必出师。三国即很稳定。魏国出师则必败,并失去进攻的信心。但诸葛亮不知受到哪里的、谁的旨意,一味出师,结果最终完成了54年岁月的终限,无功而反。

回答3:

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
1.安排好朝廷之事,解除出师的后顾之忧
2.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3.表忠心,希望出师。
4.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5.实现刘备振兴汉室,统一天下的遗愿

回答4:

本文争议
经研究,部分史学者认为此文(《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写,而是后人所写。(虽然大多数人仍认为此文确是诸葛亮所写。)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我个人也认为《后出师表》为后人假托的.这很明显,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我觉得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陈寿已经去世,因为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到《后出师表》,但有提到诸葛亮所做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
总之一句话,《后出师表》作者现在已无从考证,但不会是诸葛亮.(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九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出师表评:
这是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弊大于利。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导致了他英年早逝。可惜,天妒英才!
诸葛亮宣读出师表

回答5:

《出师表》的目的
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