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人类发展的文章.(关于人文方面,不是自然科学方面的)

最好是原创的噢 no 重点在发展方面~~~~~~
2024-12-02 07:57: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在在学生中,确实有一些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厌学逃学等等。特别是道德滑坡、犯罪低龄化、吸毒卖淫、沉迷网络等现象呈上升趋势,使得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学习和思考,来更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要想真正理解人文精神,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几个概念的含义

1、关于对人文的理解:

关于人文,《辞海》中是这样写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太过于抽象和概括。简言之,就是重视人的文化。其实,我们所说的人文,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先进的价值观和规范。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在谈教育时所讲的关于对人文的理解更为具体,他说:“‘人文’一个是‘人’,一个是‘文’。所谓‘人’,就是要关心人,第一是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第二是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所‘文’(文化和文明),就是要关心‘文’,第一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延续,第二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发展”。

对在校的小学生来讲,我认为:人文就体现在学生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和良好品德、崇高道德的取向。

2、关于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关于人文精神,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和国度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选取角度的不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从《易经》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到《后汉书》“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到孔颖达疏“人文”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实质上就是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来塑造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人。

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译自“Humanism”一词陆厅。这个词字典上注明原本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人文学”,在文艺复兴初期,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学者为了抵制经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便热衷于发掘、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语言、文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等文化遣产。二是译作“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用以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以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2,主张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以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观念;4,崇尚知识、智慧和理性,喊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反对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

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精神”,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精神的一些积极因素和基本要义,但同时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

从 狭义上讲,“人文精神”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的概念。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美、求善。科学带有工具性、功利性;人文则看重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科学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人文不仅是知识、认识体系,还是价值体系、伦理体系。科学精神使人正确地做事,人文精神使人做正确的事。

从广义将,“人文精神”是以整个人类文化作为基础,也就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基本精神。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精神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艺术精神、道德精神,也包含科学精神等一切人类崇高的文化精神。

从社会和个人角度讲,“人文精神”第一,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旁悉森位。

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乎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与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的内核的东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价值观、情感和素养等。概括讲:“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中的德行,是一种努力追求的境界”。

对学校来讲,坚持以道德为首、以仁爱为主的人道主义就是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的践行,就是人文精神。她包括各种美德,如:善良、文明、节俭、谦逊、实事求是、见义运亩勇为等等。可以说,学生拥有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人文精神。只有让知识进入学生的认知本体,渗透学生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在学校,人文关怀就体现在关注师生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爱护、尊重师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正如一位叫B.F.Skinner的心理学家所说的:教育就是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全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些东西——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标。

3、关于对人文素养的理解:

关于人文素养,相对于成人来讲,肖川博士认为的“人文素养”这一术语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比较全面,

(1)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义。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2)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3)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弃将人简单化、机械化。

(4)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

(5)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切的关注;内心感受明敏、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6)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7)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8)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

(9)具有终极关切和宗教情怀,能对于“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类问题作严肃追问;

(10)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

(11)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

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我觉得,人文素养理解成就是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质和修养更为恰当一些。

二、要想正确把握人文精神,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相关的科学、艺术、人文的关系

1、关于科学、艺术、人文: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2、关于科学与人文的必然走向: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科学与人文必然是走向整合。如果说科学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文主义就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打个比方说,在社会发展中,科学主义是桨,人文主义就是舵。没有人文主义的价值引导,科学的发展及其运用容易走到邪路上去,但没有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没有多大意义的精神会餐,很难为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还处在贫困和愚昧状态中的人所欣赏和接受。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对此作了恰当和精辟的解释:所谓“科学的人道主义”,“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总之,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但除此之外还应做一个根本性的补充:科学人文主义并非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半斤八两的拼合,它是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主义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具体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而言,它必须同时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大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一句话,科学主义是教育的基础,人文主义是教育的灵魂。

三、“人文精神”是如何在小学语文和数学学科中体现的

现代教育应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之于学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其幸福、愉快地度过人生的初始阶段,教育的人本意义就在于此。

1、关于语文学科: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什么地方?《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给我们明确了答案:

(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科学素养方面,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关于数学学科: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数学地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由数学的精神来感知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教师应把培育学生的数学人文精神作为现代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数学人文精神为导向,奠定数学科学精神的基础,两者不可偏颇。

从以上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找出数学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所在。

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1、基本途径和方法:

(1)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2)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3)发挥各学科优势和特点。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2、语文和数学学科的具体方法:

在语文方面:

(1)潜移默化的陶冶。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建构不应是道德说教,而应是一种陶冶,他改造着儿童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积极的价值观念,丰富着学生的思想感情,提升着个人的道德品质,熔铸着每个人的意志品格,强化着主体的心理精神。

(2)茅塞顿开的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人心与文心达到融通,读者与作者心心相印,进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在潜移默化的主体感悟过程中,学生的美好情感得到了培养。

(3)循序渐进的体验。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想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反映模式,而体验就是最好的方式。

(4)无微不至的关爱。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一定会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5)生动形象的直观。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本的秘密》等,它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则是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面对自己成功的辉煌和对方守门员的受伤,福勒放弃射门,赞扬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一种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

(6)恰如其分的引伸。大多数语文课文中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鲸》、《海豚救人》等,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引伸设计“鲸的自述”“海豚救人背后的思考”等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从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中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

(7)积极热心的关注。语文课中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心生活,关爱社会和自然,从小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精神。只有让语文课在充满情趣和关爱中进行,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我们的学生充满人文精神。

在数学方面:

克莱因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数学的人文精神相当丰富。

数学人文精神使学生从数学的内容、数学的方法、思想去潜移默化地感受规则、责任心、创新、诚信、严谨等精神,从而逐渐养成自觉自立自强的品行、善于思维善于创新、追求人生价值及对美与善的崇高追求、敢于正视失败的心理品质,这些人文精神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很大。让学生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中的和谐美、感悟师生间的数学交流,尝试教学中的创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教师应努力去挖掘,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1)明确数学课中人文精神的目标

了解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以及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情感;树立热爱学习、尊重科学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善于观察,运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相信自己,只要通过学习和努力,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数学评价方式的人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人文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当今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单一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三个世界中,因此,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积极探索,重视在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让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忽视和缺失不再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