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好玩的地方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商道——张库大道。塞外重镇张家口,东望京、津,南通中原,北接蒙古大草原,西连晋、甘、陕,战略地位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这里曾是有着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商道——张库大道源头的贸易集散地。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多公里。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李桂仁著《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中说“这条商道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
从地理位置上讲,当亩察时,从蒙古草原到内地有三条路可走:一是从乌兰巴托出发,穿越浑善达克沙漠边缘,经东西苏尼特旗(今赛汗塔拉)、商都、集宁,到达大同、太原。二是从乌兰巴托出发,经阿嘎巴旗,穿越浑善达克沙漠,再过多伦诺尔(今多伦)、沽源、独石口到北京。还有一条路线是从乌兰巴托出发,越浑善达克沙漠,经太仆寺旗、张北进入张家口。第一条,因途中有百里沼泽,不久便终止。第二条,因路途较远,且多崎岖山路,最终也没能维持多久。而第三条路线具备了距离最近、道路状况较好的优势,故驼队、车队多走此路。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在全国设立驿站1500多处。驿站除“通达边情,宣布号令"外,对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 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物资所走路线,多依驿站。这运输物资的驿站,官马大道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往漠北,建立北元。元。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朵颜三部分。此期间,蒙古人所需的中原物资,开始由汉人在战争的间歇期间,辗转运至草原,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流。明宣德四年(1429年),万全指挥张文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一些“跑草地”做买卖的商家开始在张家口堡营造店铺。明嘉靖八年(1529年),张家口堡扩建,边塞城市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明初,限制内地物品流向草原,史称“禁边”。但仍有私下里做此生意。明朝中期,退居漠北的残元势力再度向内地侵扰,导致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接着,鞑靼、瓦刺两部臣服明朝,每年以朝贡的形式向明王朝交纳贡品,明王朝也赐还一部分物品,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交换形式。后来,这种形式演变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王朝在今张家口大境门外正沟、西沟一带河滩、山谷开办的“以布帛易马”的“贡市”。张家口“贡市”的开办,应该说是官方承认的张库大道的正式起源。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和蒙古俺答汗议和,并在宣府张家口堡,大向府新平、德胜两堡,太原府水泉营堡设立“茶马互市”。至此,民间商人私下的交易变成政府指导下的规范交易。到明万历年间,张家口的“茶马互市”贸易已成规模。
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筑大境门,是清政府对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运输线的极大支持。张库大道的兴盛从此开始。
随着清政府对蒙、俄贸易的全面开放,张家口出现了更多的“跑草地”买卖人。当时运输货物的工具是骆驼和牛车。骆驼商队每年秋季开始出发,直到冬季返回;老倌车队一般是春季出发,秋季返回。在漫漫的张库商道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老倌车在日夜不停地的行走。其中有皇封御赐的八大皇商“山西帮”,有联手经营团耐穗的束鹿、深州、饶阳、辛集“直隶帮”,有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京帮”,有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涿鹿“本地帮”。这些商人初时统称“通事行”,清末改称旅蒙商。旅蒙商从内地采购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砖茶、生烟、红糖、瓷器、铁器、蒙靴、鞍具、小百货等,与牧民交换回马、牛、羊、皮张、绒毛、药材等,与俄国人交塌卜换回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等。有关数据记载了张库大道的历史辉煌。在张库大道上经营的商户,清初80家,道光年间260家,同治年间530家,民国初年仅大境门外的店铺就达1500多家。
张库大道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张家口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乌兰巴托这座草原城市的形成。同时,还吸引了为数从多的外资企业,总数达44家,在当时的内陆商埠中名列前茅。张库大道全盛时,最高年贸易额达1亿5千万两白银。按现市价折算(16两为1市斤,每市斤500克,每克1.3元人民币),大约有60多亿元人民币。当时,张家口出大境门向西,近十里的狭长沟谷中,商号店铺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