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感诗的特有意象,表达技巧,

2024-11-03 04:24: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王媛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阅读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就古代诗歌而言,具体的考点为:(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E。
1. 考纲细读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①诗歌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诗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诗歌的语言。要读懂诗歌,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凝炼,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语言,讲究字句的锤炼,讲究押韵、平仄和节奏,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凝练性等。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一般包括对诗歌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语言特色等的分析。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
③诗歌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考生要能够分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能分清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能分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用典故、借古讽今、想像、象征、衬托等常用描写手法,能对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作初步的鉴赏,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表达技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产生的表达效果。
(2)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是一门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诗人所创造出的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该考点牵涉到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的评价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指出局限性等。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等。

2. 考情攻略
(1)命题规律。
题型示例:
1、2008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2、20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命题特点:①从命题材料看,大多选择放在诗歌发展史上代表性的时代和代表性作家身上。尤以唐诗、宋词、宋诗为重点。如07年18套高考试卷只有4套分别是选择了清代、明代和《诗经》,其余都较集中在唐诗、宋诗或宋词。08年18套高考试卷14套集中在唐诗、宋诗或宋词,只有2套是元散曲,1套明代,1套金代。从题材看,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内容,覆盖面较广。②从赋分情况看,各地对此能力点的赋分比较灵活,总体来讲,古诗词鉴赏的分值有所提升,如06年天津卷5分,北京卷7分,浙江、福建、湖南、广东、重庆等卷6分,而全国卷、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等卷为8分。07年、0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湖北、上海、山东、安徽、四川、江苏、辽宁都是8分,宁夏11分,浙江、福建、重庆、广东是6分。08年北京卷将此考点分值提高到10分。③从题型考查角度来看,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的,同样显示了自主命题的特色。从考查重点来看,都注意了写作技法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有时侧重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中的一点,有时兼而有之结合起来考查。设题时往往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从点入手,以点带面,在题目设置上逐步导引。从设题性质看,注重了开放和限制的结合。注重了比较阅读,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比较和手法的比较两方面。如07年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辽宁08年全国卷(2)、广东卷和湖南卷也都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切入的角度虽小,但重在考查考生对全诗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进行解读、鉴赏。

(2)权威预测。
①古代诗歌鉴赏的高考命题依然会紧扣《考试大纲》要求出题,一般仍将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应该仍是考查重点。②命题的考查角度,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各地的命题都在加大试题开放性,重视个性化鉴赏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思维的理念。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今后在命题时也可能会出现要求学生答案呈现小论文的形式(提供一首诗词,让考生写一篇不少于XX字的鉴赏文段),如08年福建卷、江西卷。这样的命题角度更能综合考查学生的鉴赏与表达能力。③比较阅读的比重有加大的走势。

3. 解答方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重磅题型
1、(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①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②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①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本题是“炼字”型提问模式。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得回到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般分三步:首先表明态度;其次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一些艺术手法,答题时一般先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接着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应指出这种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②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鉴赏古代诗歌蕴含的形象和表达技巧”。命题者将两位诗人的两首诗在写法上、技巧上、内容上对比着赏析,命题方向是找出异同点。第(1)题是对诗歌形象、画面的把握,要理解句意,并准确把握其中的表现手法。第(2)题结合全诗的思想感情,要在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主题加以比较,并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加以解答。
【答案】①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2)发散变式
除了直接提问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外,①也可借用前人的评论请考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即“点评式”鉴赏。如07年陕西模拟卷阅读宋诗《乡思》的第二问“古诗中有‘无理而妙’的评论语,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要鉴赏。”其实此问考查的即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必须读懂引述的评论,并针对评论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②“比较式”的提问。如《高考总复习全解》中模拟题阅读宋诗陆游《马上作》和叶绍翁《游园不值》,第二问“两诗都写早春之景。你更喜欢哪首诗?请从比较的角度简述理由。”其实考查的就是比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须寻找相同或相异点,再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角度思考。③“怎样体现”“如何写出”等提问方式。如07年湖南卷阅读王安石的《示长安君》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实际上也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④以赏析诗中的某句诗为出题角度,实际上考查的可以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如05年全国卷“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也可以考查该句诗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技巧。⑤也可以填充题、选择题综合问答题的形式出题。如07年浙江卷一问“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二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一问考查的就是诗歌的形象。答题时须抓住标志性或关键性词语,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3) 误区警示
①知识积累的薄弱和文化背景的缺失,导致临场应试中,读不懂诗作。②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关系---轻读诗,重做题,由于没有深入研读,导致对诗作理解肤浅或理解错误。③对题干审视不清---或是不明确题干的要求或是不能利用题干的有效信息,导致答非所问或答有所漏。④赏析常识缺乏---或是不能熟记鉴赏术语并恰当使用,或是滥用鉴赏术语,导致无从下手或洋洋万言无一字中的。⑤脱离文本,答案空泛---抛开诗词只凭感觉,分析人物时贴政治标签,不能扣住诗歌中的描写展开具体分析;鉴赏语言、表达技巧时架空分析,不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去分析其表达效果。⑥表述答案时,逻辑不清---没有按照题目提问顺序和角度展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整个答案模糊混乱。
(4) 解题诀窍
①解题时首先要反复研读诗词,并借助诗歌的标题、序言、注释等初步读懂诗词,并能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力求整体感知。②审清题意,抓住题干中显信息和隐信息,明确答题角度、答题要点,对症下药。③适当积累一些文艺鉴赏的概念,熟悉古诗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注意诗词表情达意的规律特点。便于解题时方向明确并能恰当使用鉴赏术语,做到准确简练,切中肯綮。④答题时应掌握文字表述基本程式,结合诗句具体作答:一般鉴赏人物形象,可先说出其总体特征,然后以此为中心,从诗歌的具体词句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景物形象类鉴赏,一般先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出诗中的形象或意境,然后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意境的氛围特点,再根据意境特点剖析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类的鉴赏,若是品味语言特色(风格)类的,应将能概括不同语言风格的词熟记于心,并着眼于整首诗的语言风格;若是炼字类的,应抓住关键字词来点评,可从词性、色彩、修辞、音韵及流露的感情上分析它内在的意蕴。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答题时先要着眼于内容从不同角度(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对所用的表达技巧作出判断,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具有的表达效果。总之,无论鉴赏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都应先定点后分解再找例证最后组织文字。⑤表述做到清晰、简洁、有条理。

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重磅题型
1、(2006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①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②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第①题第一问要求解释诗句表现的画面特征,应分析诗句中词语体现的特征,再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景物。第二问要求评价诗歌表达的情感,应从感知整首诗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最终表达的情感。第②题第一问要求分析下阙的内容,这里的“内容”既指诗歌表现的内容,也指诗人的思想内容。下阙的结句其实已回答了上阙末句的问题,联系诗句可得出诗人抒发的是同情农人的情感。
【答案】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②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①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②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①题考查的是“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拟小标题”这样的题型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较新颖,但万变不离其宗,要准确拟出标题,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所拟标题一定得揭示画面的主要内容。本题要求答出首联的画面标题,而本诗首联恰好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②综合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解答本题时必须要表达技巧和诗歌内容并举,先准确答出所用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好处。
【答案】①驿站秋夜难眠图。②本诗以“乱”为诗眼,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思。首联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 发散变式
①提问“寓意”“哲理”“用意”等深层含义,其实就是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如06年湖北卷比较阅读《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一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此类题回答时不能就诗论诗,要联想到人生、社会和万事万物等。②从层次的角度提问,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07年江苏卷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二问“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③和诗歌鉴赏考点(一)一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也可采用“点评式”、“比较式”等较开放的题型,答题时考生应就某一点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诗句分析回答。
(3) 误区警示
①缺乏整体意识,不能综合运用读诗、赏诗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全诗,造成理解空泛、理解偏差或概括诗人观点态度时以偏盖全。②牵强附会,随意曲解诗意。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像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脱离诗词,只凭作者的时代背景、自身遭遇想当然作答;或任意拔高、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任意增加、减少诗的意境内蕴。③随意套用、搬用现成的某首诗的评价内容,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④表述答案时缺乏条理性和要点意识,东拉西扯,重复颠倒,顾此失彼,前后矛盾,导致不必要的失分。⑤回答开放型评价题时,或模棱两可态度不明,或不着边际随意漫谈。
(4) 解题诀窍
①要有全局意识,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中的词句,抓住关键词,揣度景物的意蕴,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②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性的文字,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③应凭借诗歌中所创设的意境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作品意境之中,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的。④答题时应点面结合、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评价型题,应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具体阐释缘由。比较型题,通读给定的几段诗词,宏观把握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⑤表述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安排大致结构,再落笔成文,力求表述严密。
4. 知识金库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包括人物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都构成了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用来表达悲伤心情或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如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水---喻愁。寒蝉的哀鸣---渲染了离愁别绪的气氛。丁香---常指愁思的情结。
②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如月亮---寄托思乡之情,鹧鸪---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③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如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燕---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④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如菊花---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梅花---清高、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松---坚贞、高洁的品质。
(二)意境:客观的生活图景(象)与诗人主观情感(意)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便是意境。“意”,就是情感,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指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画,即诗人采用具体的语言所描写的人、物、景。“意”和“境”,两者密不可分,“意”要通过“境”来表现,“境”又需要“意”作灵魂。诗词曲的所谓意境,就是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图画。
(三)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足以使全诗生姿添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抓住诗眼,便可弄清诗歌的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四)语言特色:概括语言特色的词有凝练、简洁、幽默、诙谐、刚健、雄奇、悲壮、苍凉、沉郁、委婉、含蓄、明丽、凄美、清新淡雅、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典雅文丽、轻灵飘逸、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五)创作风格:概括创作风格的词有婉约、豪放、典雅、旷达、悲慨、朴素自然、飘逸洒脱、沉郁顿挫、雄健高昂、悲壮苍凉、平直朴实、绚烂绮丽、严谨细腻等。
(六)表达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③表现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乐景与哀情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烘托、衬托、借古讽今、联想与想像、用典、渲染、正侧结合)、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双关、反复、反语等)。
④篇章结构(开门见山、逐步推进、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以景结情、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送别情怀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含蓄蕴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