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古名明星、大嚣、太白。光色银白,亮度特别强。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来最亮的天体。最亮时比著名的天狼星还要亮十度。金星于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古人认为启明与长庚是两颗星,所以给它起了两个名字。其实它们都是金星,所不同的是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不一样罢了。因为金星是内行星,运行比地球快。有时太阳还没有出地平,它已比太阳先出地平,因此能在早晨看到。因为它一出现,天就要亮了,所以叫启明星。汉时避景帝刘启讳,又把金星称为开明。有时太阳已经下山了,金星还出现在西方天空上,所以能在黄昏看到。大约过一小时后才下地平,这时的金星叫长庚。金星在下合日前36日光度最亮,在白天也能看到它,所以古书上有“太白昼见”的记载。
两汉时期对天象观察的细致和精密程度,令人十分惊叹。1973年在湖南长沙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于行星的《五星占》8000字和29幅彗星图。前者列有金星、木星和土星在七十年间的位置,后者的画法显示了当时已观测到彗头、彗核和彗尾,而彗头和彗尾还有不同的类型。
在中国古代,天上出现五星连珠现象就预示着地上的某个人就要当皇帝了。史书上曾经记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而根据现代天文计算,这年十月只有木、土两星在井宿,其它的三颗行星离井宿还很远。不过,等到第二年7月,即公元前205年的7月,这五颗行星确实大致都在井宿附近。
我认为第二段中古人对金星的记载也可以认为是两颗星,后人归为金星,但第三段就不好说了.貌似古代的“五星”,是先秦所谓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在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普及,它们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很肯定至少在宋朝时期就已经知道启明星和长庚星是同一颗星了。苏轼在他的《夜泛西湖五绝》中写道:“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长庚星是指黄昏后金星在西天出现的名称,但那时早知道启明与长庚是同一颗星,所以诗人以长庚代之。详见《天文爱好者》2008年8月刊P65页
毕竟-4等的金星是那么明显,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应该很早就能发现,像对月亮盈缺的认识,汉以后,就已经知道是月体被太阳照亮不同所致。宋诗有“真月夜夜满,妄见有盈亏”
中国古人在春秋战国及以前对天文很重视,(天文应该算那时做人的常识)顾炎武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就算我们可能没有西方发现得早,但至少我们中国在同时期对天文的认识还是比较先进的,至少不落后
我就是xtc000加分修改以达到上限,请加给xto000的账号
古希腊就有一些学者认为金星水星跟着太阳转,
看来他们对金星的晨昏现象早就有所了解了。
中国人认识金星的晨昏现象应该是19世纪后,
毕竟中国人对天球的旋转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似乎也不屑于了解这些东西,多一颗星星
比少一颗星星好,也许这就是当时中国人的
心理。
回复yiminghu
古希腊的 几何原本 和 圆锥曲线论 为希腊人
研究天象提供了动力和依据,解释天象自然比较
合理;而中国人是以阴阳五行为依据的,他们很
重视天文,然而由于几何知识匮乏,不得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好几个世纪。
你说的太白金星在古代就是指的西方的长庚,
而不是启明星。
twzhuanwen 的回答我不同意。在古代虽然我国思想比较保守,但并不是说就不重视天文,而且天体,特别是行星的运动直接联系到历法,而历法是王权的一个重要象征,肯定不会“对天球的旋转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似乎也不屑于了解这些东西,多一颗星星比少一颗星星好,也许这就是当时中国人的心理。”
我认为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确启明星和长庚星是同一颗星,虽然称谓不同,但是只是记述方法不同,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将两者作为分割的事物看待的。而且古代就有“太白金星”的说法,也是一个铁证
这个我也没看过说到底是谁先发现的。但我想也未必需要靠毕达哥拉斯的学派,通过分析该星星在星空中的背景位置是可以得到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