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某种难以言传的心态,军界都倾向于将隆美尔描述成一个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英国元帅卡佛尔在战后的《二十世纪世界名将》一书中,对隆美尔的评价是:“隆美尔的天才只有在当师长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职务高了,责任大了,他的才能就不灵了。在外交和政治上他更是一窍不通。”在德国也有人这样认为。据史料记载,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克鲁格在与其在法国海岸线布放问题上发生争执的时候,就曾经指着同为元帅的隆美尔骂到:“你从来没有指挥过一个比师大点的部队!”倒是丘吉尔在1941年对参议院的一次演说中说到:“目前与我们作战的对手(隆美尔)是十分胆大而又精通战术的人,如果撇开战争的浩劫来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
隆美尔的战略水平遭到军史界质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北非马耳他岛问题,另一个是西线盟军登陆地点的错误判断。(战术指局部指挥 战略指整体性指挥 其实古德里安上将在局部指挥上出神入化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后来做了帝国总参谋以后 就没有什么惊人的指挥了)望采纳
在德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北非发动进攻,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把有限的作战资源分一部分给他。由于德国和非洲之间没有陆上联系,只能通过空运和海运,很多物资在中途被英国拦截造成损失。影响到对苏联的进攻。
当然,希特勒本人的狂妄也是一个原因。他执意进攻巴尔干也是浪费资源的表现。
如果真想拿下开罗,就要事先储备大量物资,集中大量兵力。当隆美尔在阿拉曼不得不停下来的时候,他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应该可以从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和美国向埃及集结物资和兵力,实力对比的天平明显向蒙哥马利倾斜。
其实隆美尔的盛名也有英国人吹嘘的因素。如故不把隆美尔吹捧成名将,那么英国人的失败就是很丢脸的事情。英国佬一贯喜欢这么做。北非战场的特点就是战线很长,考验的不是战术而是后勤补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