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鲨
俗称:白鳍鲨 鲎鲛
学名:灰三齿鲨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学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饲养要求: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温和 但偶有攻击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体长:可达210(厘米)
种属:海水鱼类,板鳃亚纲,真鲨目,白眼鲛科
特征:白鳍鲨在背鳍顶端与尾鳍处常有白色斑点
喜好:成群地栖息在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缝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动
食物:吃鱼 章鱼 龙虾 螃蟹
种名: 长吻真海豚
学名: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英文名: Cape dolphln
别名: 繁齿海豚、 热带真海豚
科属: 鲸目、海豚科 Delphinidae
形态: 体型同真海豚相似,吻突较真海豚长,背鳍中等高,位于体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鳍肢末端尖。体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样,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与额交界处有一黑色带。下颌至鳍肢前基有一条黑色带,在口角处弯成V形。由眼沿体侧向后延伸至肛门有一条浅黑色带。上额每侧具小型齿55~65枚,下颌齿51~60枚。吻狭长,为颅长的2/3,吻长为吻基部宽的3.5倍以上,上颌骨腭面的纵沟较深。有些学者认为本种为真海豚的一个亚种,系长吻真海豚。
大小: 成体体长2~2.5米。
生态: 为暖海性种。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性活泼,游泳中常跃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以群栖性中上层鱼类为食。
分布: 中国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
物种名称→ 大翅鲸
拉丁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科→ 须鲸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12000-15000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1-2吨
成年重量→ 25-30吨
族群大小→ 1-3(1-15)
良好食区→ 大型族群 简介
大翅鲸又称“座头鲸”,是非常活跃的大型鲸,素以壮观的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与胸鳍拍水而知名,也是极易鉴别的鲸。独特的尾鳍通常从远处就可以分辨出来;近距离观察时,多突瘤的头部,以及长的胸鳍不致误认。然而,没有两只大翅鲸是完全相同的,其尾鳍腹面的黑,白花色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独特;因此专家能够借以辨认,并为全球数千头个体命名。在繁殖区内的雄鲸素以能唱出动物界最长且复杂的歌曲而闻名。捕鲸人已经屠杀超过100000只大翅鲸,虽然有些族群似乎正在复育中,但是现存的数量只占原来的一小部分罢了。
行为
可能会一连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以及胸鳍拍水数次。经常浮窥;会侧卧或仰卧,将一只或两只胸鳍举到空中。对船只有些惧意,但也可能非常好奇。游泳缓慢;潜水通常持续3至9分钟(有时可达45分钟),之后喷气4至8次,间隔约为15至30秒;在繁殖区,两次潜水之间通常会喷气3至6次。当竞逐雌性伴侣时,雄鲸可能变得非常强悍。摄食技巧变化多端。
别名
座头鲸(日文“座头”义为乐器“琵琶”,用来指鲸背的形状。
雄/雌
头顶与下颚有节瘤,头部侧看颇修长,背部呈蓝黑,黑或暗灰色,体型大而粗壮,背鳍前方有明显的隆起,矮钝的背鳍基部宽大(个体差异明显),雄性可能有打斗留下的伤痕(通常在背鳍附近)尾鳍背面呈蓝黑或黑色,下颚末端附近有圆形隆起,头部可能有藤壶造成的环状小疤痕以及白色的斑纹,喉腹褶有12-36道,间隔颇大,胸鳍非常长,前缘有节瘤,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腹面可能完全呈黑色或白色,但通常为局部白色,尾干相对而言算窄,宽大的尾鳍后缘不规则,有许多节瘤。
鲸须
每侧270-400 长须鲸的鲸须最长可达70至90厘米,宽度可达20至30厘米。鲸须和头部一样,具有罕见的不对称色调:右侧前1/4至1/3的鲸须呈白,乳白或黄白色,期于的右侧鲸须与整个左侧则都呈暗灰色(经常间杂着黄白和蓝灰色的条纹)。鲸须刚毛比蓝鲸的软,呈黄白至灰白色不等。
左侧的所有鲸须都呈暗灰色。
胸鳍
大西洋大翅鲸 胸鳍两面通常都呈白的,有些则有黑色条纹。 太平洋大翅鲸 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 初生4-5米,成年11.5-15米
尾鳍
中央凹刻明显,后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尾鳍有黑白花色斑块(有个体差异)。
鲸尾扬升
大翅鲸尾鳍的后缘带有节瘤,且腹面具黑白斑纹,非常独特。
摄食
大翅鲸的摄食技巧是所有须鲸中最多样,且最壮观者。它们穿越包含磷虾或鱼群的水团,大口吞食者,甚至会拍动胸鳍或尾鳍来震慑食饵。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摄食技巧莫过于“气泡捕鱼法”:先在鱼类或磷虾群下方绕圆游行,从喷气孔喷出气体,使之形成直径达45米,包围食饵的气泡网。接着张开大口,从下方穿越其中心游向海面。气泡网通常会在海面显现一圈或一道圆弧泡沫。
头部
鸟瞰大翅鲸,头部宽阔且相当浑圆,约占体长的1/3。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喙形上颚(喷气孔前方)以及下颚的大部分有一连串节瘤。节瘤的数目与位置因个体而异。高尔夫球大小的节瘤是毛囊,中心长有约1至3厘米长的粗糙毛发,可能具有某种感觉功能。 2个喷气孔明显,不明显的单一纵脊从喷气孔延伸至吻尖附近,节瘤从气孔分布到喙端,除了沿着隆脊外,也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喷气孔前卫突起,鲸须在比例上算短而宽:最长可达70-100厘米;最宽可达30厘米,鲸须颜色通常从黑色至橄榄棕色不等,但是偶尔会带点白色;通常也会有灰白色的刚毛,下颚末端附近的圆钝突起似乎会随着年龄增长,喉腹褶。
喷气
喷气非常清楚且独特呈树丛状,高度可达2.5至3米;与其高度相较,宽度也显得有些大。
下潜程序
1.喷气孔前卫与喷气孔首先浮现海面。
2.当背鳍出现时,独特的斜背与海平面形成浅浅的三角形。
3.躯体拱起,形成更高的三角形,此时背部的隆起特别清楚。
4.随着尾鳍没入水中,尾干明显拱起,并翻滚下潜。
5.当大翅鲸将下潜角度变陡时,尾干会降得更低,并持续向前翻滚。
6.大翅鲸潜得更深时,尾鳍开始浮现海面。
7.潜水时,尾鳍多会高举出水;但在浅水区则不然。
达摩鲨全长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体正圆柱形,细长;头稍宽扁;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卵圆形;口裂横平,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口角外侧具一颇长之斜行深沟;背鳍两枚,无棘,后位而颇小;盾鳞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鳞间稍有缝隙。
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色。胸鳍前方鳃裂处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后缘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
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出绿光。
分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于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鲨,夜晚常到水体上层,昼夜垂直洄游,常在水深85~3500米处。
可营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鱼或鲸豚身上,用剃刀状下颚齿咬破皮肤和肉;亦捕食甲壳类及乌贼等软体动物。虽然尺寸只有小猫那么小,但它却敢攻击像海豚和金枪鱼等大型猎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颚咬住猎物,有时,它咬得太深而无法一下松开牙齿,就随着大鱼游上一阵子。
身体下半部发出的鬼魅样绿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较大动物的一个方法,这样它们才有机会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异的是,原来达摩鲨的下颌能够旋转。它吸附在大型猎物体上,如果它想离开,会旋转双唇和下颌,噌地从活体上镟下椭圆形的一块肉,一边吞噬,一边走开了。
达摩鲨卵胎生。
非重要之食用鱼,一般以加工食之。
隶属铠鲨亚科达摩属。本属第一背鳍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约与腹鳍起点相对;第二背鳍不具硬棘;下颌牙尖,基部涵盖整个齿根,不另具一刀状突出。
大西洋斑纹海豚体型相当大且粗壮,在海上也颇醒目。具群居性,经常与白喙斑纹海豚,大翅鲸,长须鲸与长肢领航鲸为伍。最可能与白喙斑纹海豚混淆,不过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小,也较修长,而且背鳍下方的两侧都有白色色块,并一路延伸至尾干两侧的黄色条纹处。也可能与真海豚混淆,因为大西洋斑纹海豚身上也有类似的灰,白,黑,黄相间的图案。然而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粗壮,嘴喙较短,身上也没有真海豚独具的沙漏图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别名>>
跳跃海豚,弹跳海豚,迟缓海豚,大西洋白侧小海豚,大西洋白侧海豚
雄/雌>>
前额和缓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鳍呈单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鳍高耸,呈镰刀状(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两侧有黄或黄褐色块,尾干接近尾鳍处突然变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条纹从嘴角延伸至胸鳍(有个体差异),镰刀状胸鳍呈黑或暗灰色,胸鳍末端尖锐,背鳍下方有白色带,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条纹沿着整个身躯分布,体型粗壮,尾干非常粗,有明显的隆脊
区别>>
大西洋斑纹海豚
浮出海面呼吸时,通常黄色与白色色块同时浮现
白喙斑纹海豚
浮升呼吸时,浮现灰色块
尾鳍>>
末端尖锐,后缘向内凹,中央凹刻明显,上下两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为>>
具空中绝技,是快泳者。经常跃身击浪(虽然不象白喙斑纹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频繁)与鲸尾激浪。约每10至15秒就会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跃离海面,或仅稍稍破水而出,在头部上方兴起波纹。在某些地区对船只颇具戒心,但也会伴随航速缓慢的船只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只前进行船首乘浪;有时会乘着大型鲸造成的头前狼。在外海发现的族群通常大于沿岸的族群。单独或集体的搁浅事件十分常见。
何处观赏>>
分布范围与白喙斑纹海豚极类似。沿着分布范围的东部,偶尔能发现出没在范围北界的巴伦支海南方,很少超过英吉利海峡以南。分布范围的西部据记录显示,从西格陵兰至美国科德角以北),美国缅因湾数量似乎特别多,同时大型的族群可能会溯游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向岸,离岸的季节性迁徙。似乎特别喜爱有陡峭海床及大陆架边缘的地区。
鉴别清单>>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条纹沿着体侧分布
背鳍下方有白色色块
尾干有黄色色块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鳍高耸,呈镰刀状
体型粗壮,尾干厚实
擅长空中绝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学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宽吻海豚
大小:出生约1~1.3公尺,成体1.9~3.8公尺,雄性稍大,体重可达350公斤。
形态特征:体粗壮,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会较长。体色变异大,背侧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匀,至腹部色渐浅,呈浅\灰白色或粉红色,偶有斑点。背鳍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离才可辨识)。体侧、脸部及喷气孔至吻界线有数抹黑带。背鳍高,呈镰刀状,位于中背。眼至胸鳍间有细纹(少部分个体无)。体型在不同区域之海域差异大,致使其分类仍不明确。在台湾海域至少就有两类,大类体型较粗壮,吻短,另一类体型较修长,吻长,亟待进一步研究其分类地位,目前世界趋势是暂以一种视之。上下颌齿每侧18~26枚,近岸群中较老之个体颌齿磨损厉害。
自然史:本种之研究资料较其他种类为多。群体大小多在20只以下,们在深海区亦有数百只之大型群体。常与其他种共群,杂交种在水族馆及野外皆有记录。根据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会结构似开放,即组成分子会更换,但母子关系强。在有些地区,其有固定活动范围,而在某些地区则为迁徙性,台湾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无资料。本种性活跃,常以尾鳍拍打水面,跳跃及其他水上行为。春夏或春秋为育幼高峰。机会摄食者,即有什么吃什么,摄食行为变异大,可由个体捕食,群体合作,至跟纵渔船捕食。为人工饲养最常见种类,已证明其适应力高且易训练。
分布:温至热带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过南北纬45度。
帮你整理了些,能用就好
白鳍鲨
俗称:白鳍鲨 鲎鲛
学名:灰三齿鲨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学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饲养要求: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温和 但偶有攻击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体长:可达210(厘米)
种属:海水鱼类,板鳃亚纲,真鲨目,白眼鲛科
特征:白鳍鲨在背鳍顶端与尾鳍处常有白色斑点
喜好:成群地栖息在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缝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动
食物:吃鱼 章鱼 龙虾 螃蟹
真海豚
濒危等级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种名: 真海豚
学名: Delphinus delphis (Linnaeus, 1758)
英文名: Common dolphin
别名: 普通海豚、海豚、短吻型真海豚
科属:属于鲸目海豚科
形态: 吻突狭长,额隆前端呈V形,与吻基部界限分明。下颌前端略比上颌突出。背鳍位于体中部,略成三角形,具白斑。鳍肢末端尖。尾鳍宽大。体背部蓝黑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前部黄土色或灰白色,尾侧部灰色,在背鳍下方形成较深鞍形深色区。眼有黑色圈,由眼至吻突与额交界处有一黑色带;由眼后沿体侧延伸至肛门有1~2条灰黑色带,由鳍肢前基至下颌有一条黑色带,在下颌口角处弯成V形。上、下颌每侧具小型齿40~50枚。
大小: 成体最大体长雄性2.6米,雌性2.3米,体重大型雄性达135公斤,一般75公斤以下。
生态: 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敏捷,游泳中常跳出水面,喜跟随船只。性成熟体长约1.9~2米,生殖间隔2~3年,妊娠期10~11个月,每产1胎,初生仔豚体长80~85厘米。哺乳期超过1年。以群游性鱼类为食。
分布:分布于热带至暖温带为主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各大海洋以及黑海等,在中国见于渤海和黄海的各渔场,东海的舟山等渔场,南海的北部湾、北海、海南岛海域,以及台湾海域等。
习性:常数十只或数百只结群活动,同伴间眷恋性很强。行动敏捷,游泳速度很快,瞬时时速可达30海里。有时尾随在船只后面,或在船头的波浪中跳跃。以鱼类和乌贼为食。春秋两季交配,雌性每隔2~3年生育一次,妊娠期10~11个月,初生幼仔体长75~85厘米,哺乳期1年以上。寿命25~30年。
近况:此种地理变异很大,於1994年正式被分为两种,长吻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及短吻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前者吻较短,胸侧颜色较亮丽与颌下至胸鳍之纵带呈鲜明对比,后者吻较长,胸侧较灰暗,暗纵带由眼连至胸鳍,因此远看眼点不清楚。近来有些学者甚至考虑将另一型吻端更长的真海豚列为独立的种类热带真海豚(Delphinus tropicalis)。至於台湾海域者属於哪一型尚待研究之。在热带东太平洋会和黄鳍鲔鱼同游,常被围网作业意外捕获,成为保育焦点之一。 生殖高峰在春秋二季,哺乳期10-11个月,两胎间隔至少一年。在北太平洋常与太平洋白侧海豚同游,其洄游迁徙路线不明,有些地区全年可见。
食性:主要摄食鱼类及乌贼。有时会合作赶捕鱼群,有些地区真海豚常在夜晚等深海鱼类移至海面时捕食之,有些亦会在渔人收获时捡拾丢弃或漏网之鱼。
数目:虽然有证据显示黑海,地中海与热带太平洋东部的组群已经减少,但真海豚仍是世界上数目最多的鲸豚类动物,全球总数可达数百万。
座头鲸
拉丁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Humpback whale
别名:大翅鲸、驼背鲸、巨臂鲸
分类: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界: 动物界(Mam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须鲸亚目
科: 须鲸科(Rorqual)
属: 大翅鲸属(Megaptera)
种: 座头鲸
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最大记录雌性18米。体重25~35吨。背鳍较小。鳍肢很长,约为体长的1/3,为鲸类中最大者,前缘具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尾鳍宽大,外缘呈不规则钳齿状。脸面褶沟较少,约14~35条。背部黑色,有斑纹,鳍肢上方白色,尾鳍腹面白色,边缘黑色。口大,进食时上下颌间特殊韧带结构可使口张开90度的角度。鲸须每侧有270~400片,须板和须毛皆黑灰色。
多成对活动,性情温顺,同伴间眷恋性很强。每年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饵,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现下洄游期不进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常发出类似“唱歌”的繁杂声音,为动物学家所关注。座头鲸的配偶为一夫一妻制,雌兽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约为10个月,每胎产1仔。当雌兽带着幼仔时,往往另有1只雄兽紧跟其后,它的任务是对入侵的其他鲸或小船进行拦截,不过要是遇上凶恶而狡猾的虎鲸时,它就无能为力了。像其它哺乳动物一样,雌兽用乳汁喂养幼仔,乳汁由乳头自动挤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发育很快,每天体重可以增长40-50千克,更令人叹服的是雌兽在哺乳期间为幼仔的成长提供一切营养,而它自己却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直到几个月以后才开始寻找食物。雌兽与幼仔之间也常常是温情脉脉的,幼仔用两鳍触摸着雌兽,有时好像是抓在雌兽的身上。座头鲸的寿命为60-70年。
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成体之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它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时约为8~15公里,在海面缓缓游动时,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身体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时又象是一个自由飘浮的小岛,人们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体。游泳、嬉水的本领十分高超,有时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后突然破水而出,缓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鳍状肢到达水面时,身体便开始向后徐徐地弯曲,好像杂技演员的后滚翻动作。它可以钻入水中快速潜水游动,仅用几秒钟就消失在波浪之下,进入了昏暗的深渊。露出水面呼吸时,从鼻孔里会喷出一股短粗而灼热的一种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气体,把周围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同时发出洪亮的类似蒸汽机发出的声音,被称之为“喷潮”或“雾柱”。有时它还兴奋得全身跃出水面,高度可达6米,落水时溅起的水花声在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动作从容不迫,优美动人。在它的皮肤上不仅常附着藤壶和茗荷等蔓足类动物,而且携带着许多诸如鲫鱼一类有吸盘的动物,加起来足有半吨重之多,然而这似乎丝毫也不影响它的行动和情绪。
座头鲸进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冲刺式进食法,将下腭张得很大,侧着或仰着身子朝虾群冲过去,然后把嘴闭上,下腭下边的折皱张开,吞进大量的水和虾,最后将水排除出去,把虾吞食;第二种方法叫轰赶式进食法,将尾巴向前弹,把虾赶向张开的大嘴,这种方法也是只有当虾特别密集时才适用;第三种方法是从大约15米深处作螺旋形姿势向上游动,并吐出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泡,使最后吐出的气泡与第一个吐出的气泡同时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种圆柱形或管形的气泡网,像一只巨大的海中蜘蛛编结成的蜘网一样,把猎物紧紧地包围起来,并逼向网的中心,它便在气泡圈内几乎直立地张开大嘴,吞下网内的猎物。这种捕食方法,同捕鱼者用两只渔船拉曳大型渔网,逐渐迫使鱼虾接近水面,然后一网打尽的情景一样。当猎物数量稀少时,座头鲸常常单独或仅有2~3只在一起觅食,而当猎物数量很多时,便形成8只左右的较大群体,有时不同群体之间还会互相争食。因此,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种类,也会直接影响座头鲸的数量。
大部分栖息于太平洋一带,总数只剩下4000只左右。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然如此,它也无法平静地生活,除了人类的猎杀外,世界性的观鲸旅游活动也越来越多,形成对座头鲸生活的新的威胁,游客们产生的喧闹声干扰了座头鲸的觅食活动,抛弃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废物被座头鲸误食后积聚在胃肠里,来自大型船只螺旋浆的拍击声更是使它无法平静下来。而有些捕鲸业发达国家拒绝实行禁止捕鲸法,更加使它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日本政府07年12月21日宣布,日本捕鲸船队将不再于南极洲海域的捕鲸活动中捕杀座头鲸,这是日本四十年来首次放弃捕杀座头鲸,国际社会对此表示谨慎的欢迎.
达摩鲨全长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体正圆柱形,细长;头稍宽扁;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卵圆形;口裂横平,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口角外侧具一颇长之斜行深沟;背鳍两枚,无棘,后位而颇小;盾鳞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鳞间稍有缝隙。
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色。胸鳍前方鳃裂处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后缘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
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出绿光。
分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于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鲨,夜晚常到水体上层,昼夜垂直洄游,常在水深85~3500米处。
可营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鱼或鲸豚身上,用剃刀状下颚齿咬破皮肤和肉;亦捕食甲壳类及乌贼等软体动物。虽然尺寸只有小猫那么小,但它却敢攻击像海豚和金枪鱼等大型猎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颚咬住猎物,有时,它咬得太深而无法一下松开牙齿,就随着大鱼游上一阵子。
身体下半部发出的鬼魅样绿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较大动物的一个方法,这样它们才有机会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异的是,原来达摩鲨的下颌能够旋转。它吸附在大型猎物体上,如果它想离开,会旋转双唇和下颌,噌地从活体上镟下椭圆形的一块肉,一边吞噬,一边走开了。
达摩鲨卵胎生。
隶属铠鲨亚科达摩属。本属第一背鳍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约与腹鳍起点相对;第二背鳍不具硬棘;下颌牙尖,基部涵盖整个齿根,不另具一刀状突出。
物种名称→ 大西洋斑纹海豚
拉丁文名→
Lagenorhynchus acutus
英文名→
Atlantic White-sided Dolphin
科→ 海豚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稍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30-35公斤
成年重量→ 165-200公斤
族群大小→ 5-50(1-100)
良好食区→
外海成有1000只以上的群队
大西洋斑纹海豚体型相当大且粗壮,在海上也颇醒目。具群居性,经常与白喙斑纹海豚,大翅鲸,长须鲸与长肢领航鲸为伍。最可能与白喙斑纹海豚混淆,不过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小,也较修长,而且背鳍下方的两侧都有白色色块,并一路延伸至尾干两侧的黄色条纹处。也可能与真海豚混淆,因为大西洋斑纹海豚身上也有类似的灰,白,黑,黄相间的图案。然而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粗壮,嘴喙较短,身上也没有真海豚独具的沙漏图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别名>>
跳跃海豚,弹跳海豚,迟缓海豚,大西洋白侧小海豚,大西洋白侧海豚
雄/雌>>
前额和缓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鳍呈单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鳍高耸,呈镰刀状(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两侧有黄或黄褐色块,尾干接近尾鳍处突然变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条纹从嘴角延伸至胸鳍(有个体差异),镰刀状胸鳍呈黑或暗灰色,胸鳍末端尖锐,背鳍下方有白色带,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条纹沿着整个身躯分布,体型粗壮,尾干非常粗,有明显的隆脊
尾鳍>>
末端尖锐,后缘向内凹,中央凹刻明显,上下两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为>>
具空中绝技,是快泳者。经常跃身击浪(虽然不象白喙斑纹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频繁)与鲸尾激浪。约每10至15秒就会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跃离海面,或仅稍稍破水而出,在头部上方兴起波纹。在某些地区对船只颇具戒心,但也会伴随航速缓慢的船只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只前进行船首乘浪;有时会乘着大型鲸造成的头前狼。在外海发现的族群通常大于沿岸的族群。单独或集体的搁浅事件十分常见。
何处观赏>>
分布范围与白喙斑纹海豚极类似。沿着分布范围的东部,偶尔能发现出没在范围北界的巴伦支海南方,很少超过英吉利海峡以南。分布范围的西部据记录显示,从西格陵兰至美国科德角以北),美国缅因湾数量似乎特别多,同时大型的族群可能会溯游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向岸,离岸的季节性迁徙。似乎特别喜爱有陡峭海床及大陆架边缘的地区。
鉴别清单>>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条纹沿着体侧分布
背鳍下方有白色色块
尾干有黄色色块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鳍高耸,呈镰刀状
体型粗壮,尾干厚实
擅长空中绝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学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宽吻海豚
大小:出生约1~1.3公尺,成体1.9~3.8公尺,雄性稍大,体重可达350公斤。
形态特征:体粗壮,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会较长。体色变异大,背侧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匀,至腹部色渐浅,呈浅\灰白色或粉红色,偶有斑点。背鳍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离才可辨识)。体侧、脸部及喷气孔至吻界线有数抹黑带。背鳍高,呈镰刀状,位于中背。眼至胸鳍间有细纹(少部分个体无)。体型在不同区域之海域差异大,致使其分类仍不明确。在台湾海域至少就有两类,大类体型较粗壮,吻短,另一类体型较修长,吻长,亟待进一步研究其分类地位,目前世界趋势是暂以一种视之。上下颌齿每侧18~26枚,近岸群中较老之个体颌齿磨损厉害。
自然史:本种之研究资料较其他种类为多。群体大小多在20只以下,们在深海区亦有数百只之大型群体。常与其他种共群,杂交种在水族馆及野外皆有记录。根据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会结构似开放,即组成分子会更换,但母子关系强。在有些地区,其有固定活动范围,而在某些地区则为迁徙性,台湾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无资料。本种性活跃,常以尾鳍拍打水面,跳跃及其他水上行为。春夏或春秋为育幼高峰。机会摄食者,即有什么吃什么,摄食行为变异大,可由个体捕食,群体合作,至跟纵渔船捕食。为人工饲养最常见种类,已证明其适应力高且易训练。
分布:温至热带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过南北纬45度。
盐度 2.4-3.4%
pH 7.2-8.4 7.5-8.2时氯的消毒效果最好
余氯 0.3-1.8mg/l
氨氮 <0.1mg/l
亚硝酸盐 <0.1mg/l
温度
宽吻海豚 10-28
白鳍鲨 24左右
真海豚 3-25
还有蓝鲨
瓶鼻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