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知性的问题。
刘备携民渡江当然不只是为了收买人心,同时这也是不得已之举。这次曹刘交锋,刘备毫无胜算,如果不混在人群里,更容易被剿灭;曹举着汉相的旗号,不会对老百姓痛下杀手,少量的军队混在百姓中,甄别就是个大问题,曹军切入人群中,节奏一定会放慢,曹明刘暗,刘备就能有时间应对变化,所以老百姓实际上是他的挡箭牌。
在当时的刘姓中,如果论资排辈,刘备跟皇帝隔着太远,甚至在当时已经不属于贵族,根本没有资格,他当然不能在知根知底的官僚当中推销他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血统理论,但是没文化的老百姓更容易相信他的说法,所以只能走平民路线,如果不冒险跟平民混在一起,他根本就没有可依靠的势力,而是个流寇而已。
举个现实当中的例子,你的外语基础很差,如果参加考试也就是个垫底的,于是你只能换个做法,跟一个哑巴的老外玩手势,然后拍几张照片回来骗人,把你跟老外在一起的照片拿出来炫,让别人以为你真的懂外语。
如果是三国演义的说法,那还是表现他以人为本的观念,正史里也有相关记载,但正史上说的,不是他带老百姓,而是百姓相随,百姓为什么跟着他跑,主要是怕曹操屠城,因为曹操确实屠过徐州等地,南阳的老百姓对曹操的印象始终不好,后来还发生过反对曹操的起义,至于他为什么走那么慢,不是老百姓搞得,是因为他这次逃跑不像以前,自己谁也不管就逃了,而是带着家眷,辎重,就是一个大搬家,跟红军长征开始时一样,原因吗?我认为是他错估了曹操的军事意图,以为曹操不会来那么快,没想到曹操得襄阳轻而易举,也没有做安抚工作,就轻车简骑,劳军袭远去追他,这也是后来诸葛所说的“强弩之末”了,当然那是后话了
一,首先刘备是枭雄,志在天下,攻城夺地是他要做的,乱世就是如此,适者生存,古代的丛林法则更严重,占西川不能说他不仁义,刘备不取,自有别人取。
二,新野百姓为什么追随刘备,因为刘备爱民如子、深得民心,百姓宁死也愿意跟随刘备。再者曹操是出了名的爱屠城,人以群分,手下官兵也多是残暴之众,那个“胡斯鹅黄”纯属胡说八道,说曹操不会对百姓痛下杀手,那徐州、雍丘、彭城、邺城等地都被曹军屠了怎么说?曹操本就欲篡汉,且行事凶残,其恶名人尽皆知,百姓们并不拥护曹操,如袁绍战败后,河北十万户百姓跟随袁氏后人投奔了乌恒,看看吧,汉家子民宁可投外族也不为曹军统治,新野百姓也是如此。
三,刘备为什么不弃百姓?你说刘备用百姓做盾牌,这是胡扯,携民渡江难度巨大,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一旦被曹军追上,以曹军的一惯做事风格,会连百姓和刘备一齐剁了,谈何盾牌?你问刘备携民渡江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不仅你猜不出来,就连史学家们也琢磨不透,所以就不要凭自己的想象去给人家扣帽子,非要给刘备携民渡江找出一个龌龊的理由吗?在当时那么危急的时刻都能不弃百姓,这还用质疑和诋毁吗?有懂王说刘备为了收买人心,对,就是收买人心,实打实的实意换真心!纵观几千年历史,这一手又有几人能玩出来?总有人自己心术不正,就认为世界上没好人,还对正派人物进行诋毁抹黑。刘备是真仁义,以民为本,他就是这种性格,百姓追随他,他当然不忍抛弃,这就是刘备,仁义之君!携民渡江此举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色彩,被历代海内子民传为佳话。
人口,在农耕社会里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君主,一方面不愿失去这些宝贵的财富(人口是税源,兵源和生产力),一方面还要做出爱民如子的姿态。以维护政权稳定。可以带着老百姓的时候就一定会带着老百姓逃跑。宋代与辽的战役不是在失败后还要带回归降的四洲百姓。而唐太宗也是在被高句丽打败后依然带回了失陷各州的百姓吗?一样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定理
刘备自知,一定要保住老百姓才能得到人心,所以他宁肯走得慢 也要保住人们
请采纳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