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占全省3.7%。其中,市区1082平方公里,丹阳市1047平方公里,句容市1387平方公里,扬中市331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2008-2-21
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51个镇(街道)。其中:镇41个,街道办事处10个。丹阳市辖13个镇,句容市辖10个镇,扬中市辖5个镇,丹徒区辖7个镇,京口区辖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润州区辖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镇江新区辖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
2007年镇江市行政区划一览表
辖市(区)
镇
街道办事处
丹阳市
陵口、珥陵、访仙、司徒、延陵、埤城、新桥、界牌、后巷、吕城、导墅、云阳、皇塘
-
句容市
华阳、宝华、下蜀、白兔、边城、黄梅、后白、茅山、天王、郭庄
-
扬中市
新坝、三茅、油坊、八桥、西来桥
-
丹徒区
辛丰、上党、宝堰、谷阳、高资、高桥、世业
-
京口区
象山、谏壁
正东路、健康路、大市口、四牌楼
润州区
蒋乔
宝塔路、和平路、七里甸、金山
镇江新区
大路、姚桥、丁岗
大港、丁卯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全市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全市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2003年末,耕地157300公顷,其中,市区41770公顷,丹阳市54970公顷,句容市49220公顷,扬中市11340公顷。
水资源:全市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以人工运河为多。水系分北部沿江地区、东部太湖湖西地区和西部秦淮河地区。长江流经境内长103.7公里。京杭大运河境内全长42.6公里,在谏壁与长江交汇。全市人工水库、塘坝总库容量5亿多立方米。其中,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107座,库容量3.7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宁镇山脉。矿种有铁、铜、锌、钼、铅、银、金等金属矿藏和石灰石、膨润土、白云石、大理石、磷、耐火粘土、石膏、石墨等非金属矿藏。其中:石灰石矿石质优良,储量30多亿吨;膨润土矿1.5亿吨,储量居全国第三。宝华山发现省内第一处大型红柱石矿,开发前景广阔。此外,尚有煤、泥炭和地热资源等。
生物资源:植物方面,落叶阔叶树有麻栎、枹树、黄连木、山槐、枫杨等;常绿阔叶树有青风栎、苦楮、石楠等。药用植物有700多种。引进的树种有黑松、杉木、泡桐等。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有木兰科中最珍稀的宝华玉兰。动物方面,鱼类资源丰富,青、草、鲢、鲤等淡水养殖鱼类和鲍、鲶、鳝等非人工养殖鱼类均有大量出产。境内长江鱼类有90多种,其中刀、鲥、鳗、鱼回、河豚是名贵品种;白鳍豚、中华鲟等是我国珍稀动物。全市有鸟类100多种,其他野生动物20多种。
名人荟萃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萨都剌的“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声画、无声诗。东晋时,中原鸿儒显宦纷纷南下,移居京口者众多,或完成大业,或著书立说,著名的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撰有《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著有《晋书》的臧荣绪,选编《玉台新咏》、诗文与庾信齐名的徐陵,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纂者萧统,著有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等。北宋移居镇江的有:著有被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的科学家沈括,制造世界上最早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科学家苏颂,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明清两代镇江名人有: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张玉书。近代以来有:著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著有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历史学家柳诒徵,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华生电扇发明者杨济川,世界语运动开创者之一的符恼武,金融家陈光甫,桥梁专家茅以升,辛亥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李竟成、解朝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镇江籍5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冷遹、诗人闻捷。此外,丹阳市为三国吴大帝孙权和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里,近代有爱国老人马相伯,美术家吕凤子,当代有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句容市有被誉为医药鼻祖的葛玄,晋朝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和医学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弘景。
历史变迁
2008-2-21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地。1954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铭文无不充分拆射出镇江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漫长的岁月中,镇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而每一次名称的变化毫无例外地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政治或军事意义的烙印。与此同时,每一次城市名称的改动也都伴生了精彩的故事或传说。
镇江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曾产生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一部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闪烁着深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的《抱朴子》;
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
首开中国笔记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现存的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述《马氏文通》;
中国著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书《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中国医学史》;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国文化史》等等。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既是镇江这块沃土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勤劳智慧的镇江人民对文明社会的真诚奉献。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钟灵毓秀的真山真水陶冶了镇江人的率真性情。
滔滔东去的长江,渺远幽深的大运河,萋萋的芳草,潺潺的流水,远古的足音,如歌的天籁……总之,当人们漫步在这座城市山林的时候,随处可觅那千古流芳的缠绵,随时能够感受到怡人的温馨和浪漫。
“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寥寥数语便形象地道出了镇江雄峻显要的军事地位。自秦汉起直到建国前,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譬如确立魏、蜀、吴三分下的赤壁之点,其发韧地便是镇江;南宋韩世忠率八千精锐困十万金兵于黄天荡,杀得金兵丢盔卸甲仓皇北窜;元蒙灭宋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水战,两军水师即会猎于镇江江面;太平天国定都后更在这“东南锁钥”与清军鏖战长达十二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奏响了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果断地向妄图阻碍中国革命进程的英军“紫石英”号发起炮击,终结了大英帝国在华的炮舰政策。诸如此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留下可圈可点的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那场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
面对强敌,镇江守军同仇敌忾,直到全军壮烈殉国。此战意义深远,震惊世界,虽败犹荣。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军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中国士兵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镇江的开发,泰伯和仲雍固然功不可没。其后历朝历代的治理,毫无疑问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的作用。然而从蛮荒过渡到繁华却不能不提及历史上几位颇有作为的帝王,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名播华夏的始皇帝赢政。
公元前210年秋,始皇开始了他在位的最后一次巡幸。“因山为垒,临江望海”的镇江风貌令他心生不悦,遂遣3000赭衣囚徒凿破京砚山开渠以破“王者之气”。赭,红也,这便是镇江别名“丹徒”的由来。但正是这一负气之举造就了江南运河的雏形“曲阿”。由是,滚滚长江之水得以沿此124公里长的人工河道折射东南,与春秋时期夫差、范蠡所开渠道相连,逶迤东去常州、无锡,直达苏州、杭州。
四百余年后,东吴孙权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位卓有见地的政治家、军事家立国之初便首选镇江为都城。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感而发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抒发了重整旧河山的胸臆和对英雄人物的景仰追思。
岁月的河流在负重中缓缓流淌着,当历史长卷翻到南北朝这页时,镇江的地方经济又得到了一次相对稳定发展的机会。
历史跟始皇帝开了个玩笑,那3000赭衣囚徒压根就未能破坏镇江“王气所钟”的风水,进入南北朝之后,这片质朴的土地一连出了宋齐梁三代皇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南朝宋开国之君武帝刘裕、其子文帝刘义隆及后来的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出自平民或寒门的帝王们,在其执政的一个多世纪里,较为昌明的政治和颇为强盛的国力有力地推动了镇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正是这个时期,镇江展现出了全国大都会的风采。
历史总是在探索中寻找着突破的方向。光阴如矢,弹指一挥。侨民和土著的有机融合,南北经济及文化的碰撞,催生出全新的经济和文化结构。一代宗师范文澜先生高度评价说:“中国古文化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南朝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文化的高度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镇江的崛起越来越令人瞩目。
人口与结构
人口增长维持较低水平。2007年,全市人口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年末户籍总人口268.78万人,比上年减少0.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22万人;女性人口133.56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82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2‰,比上年下降0.3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4‰,比上年上升1.4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22‰,比上年下降1.43个千分点。
镇江市旅游局长致辞
镇江,奔腾万里的长江与婉约南下的运河共同眷恋的地方,江河汇聚滋润着这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山的雄奇与水的灵秀。
驻足回眸:浩淼长江将金山、焦山、北固山组合成壮美的“天下第一江山”图画;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城市山林”的余韵铺展似幽深绵长的画卷;茅山、宝华山,远近错落,大气磅礴,又如风景别致的水墨云烟。江中绿岛景美怡人,像翡翠浮江;运河两岸杨柳依依,有别样风情。
侧耳聆听:有三千年前历史的跫音轰然作响,有二千年前秦汉设县时古城的回音,而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吴文化更是在这里发祥,让我们不只是听到了充盈着的吴风楚韵,还有那些激越在山水丛林之间的传奇故事、千古名句,和问世于亭台楼宇中不朽的鸿篇巨制。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山水多情,古城豪迈,“长三角”的后起之秀——镇江,正敞开胸怀,用“真山、真水、真情趣”期待着您的到来!
镇江市旅游局领导及分工:
王协祖 党委书记、副局长
主持局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办公室、人事教育。
卢道富 局 长
主持局行政全面工作,分管财务、规划统计、项目建设。
文雁才 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分管党群日常工作、培训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旅游服务公司、旅游
协会和直属单位。
赵春寅 党委委员、副局长
分管行业管理、旅游质监和旅游安全。
蔡晓伟 党委委员、副局长
分管旅游市场开发,协助分管办公室、人事教育。
张学斌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分管纪检监察,协助分管规划统计、项目建设。
晕..
老大..这里就有啊http://baike.baidu.com/view/1226.htm
如果懒得看..这里是我复制来的:
镇江的名胜―京口三山,即金山、北固山和焦山沿江排列,当地人说,金山是寺裹山,意思是说在山下只能看见寺而看不见山,就好像是寺把山裹起来一般;北固山是寺冠山,是形容寺好像是山的帽子;焦山是山裹寺,只能看见山而看不见寺。京口三山是因长江而得盛名,可惜的是,由于长江水量的减少及水道的变化,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欣赏到那些被无数文人墨客所描写过的盛景,比如,焦山被称为“浮玉”,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该山之青翠,同时也是对其在浩瀚长江中形象的比喻。而这次遍登三山的最高处,眼中的长江,仅是远处一条水带,灰色的,因为太远而什么都看不清。长江与三山之间隔着由芦苇或其他植物构成的宽宽绿带,挺遗憾也挺悲凉的。我在金山和焦山都请了导游,每次30元,导游都热情、敬业,讲解的很认真。在金山是导游第一次告诉我,金山寺的法海是得道高僧,与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的法海是毫不相干的。但是导游的讲解也给我留下很多遗憾,导游已经不去讲,或者很少讲与景点相关的文史知识和神话传说,那么多与三山有关的,千百年流传诗词根本不提。导游词中有太多的笑话,有些甚至有些无聊。
与导游闲谈,其中一位说北固山没什么可看,可以不去。我建议一定要去,不说北固山上以甘露寺为代表的,大量的与三国故事相关的景点与遗迹,仅凭辛弃疾的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就值得游览,否则,可惜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该山没有导游服务。
有几个地方可以去看,
一是游金山寺后,可以乘船去看“天下第一泉”,有条件最好是乘人工摇的小船,每人往返30元,购票即开船,大约需要一小时。由于不是节假日,可以坐16人的小船只有我们两个人。摇船的是一位漂亮开朗的姑娘,她坐在船尾,左手握住橹绳,右手用一条花毛巾垫着扶住橹,轻轻摇来,小船就听话地走了,她一边摇船一边轻声将着景点与传说,而且是有问必答。在水上可以看到金山寺的全貌,登岸看过“天下第一泉”后,乘原船返回。
二是焦山的碑林,特别要看的是《瘗鹤铭》。但是需要另购票(每人2元),可是一行数人购一张票也行,而且工作人员会为你做详细的讲解,很长见识。
我不知道您想知道镇江的哪一方面。100分悬赏这么多,如果复制来敷衍你就太不厚道了,我是土生土长的镇江人。如果想了解镇江各个方面可以给我邮件:zjluoxiao@tom.com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