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世纪”,就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到大约145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止,前后大约一千年。
一开始,基督教的主张与罗马的统治是矛盾的。在政治观点上,基督教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世人的救主,而这必然威胁罗马的统治。在社会观点上,基督教提倡博爱、平等,这是对罗马的社会秩序的否定。因此,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不仅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中,大批屠杀教徒,迫使教徒到墓地秘密活动。后来,一方面,基督教竭力使教义与罗马的统治相容;另一方面,罗马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基督教的作用,对基督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不久,更把基督教定为国教,甚至宣布要镇压和处死异教。最后,宣布教权与君权是两种并立的权威,教权高于君权。君主应受神圣的裁判,罗马主教被称为教皇。从此,整个罗马,甚至波及整个欧洲都处于基督教的统治中。
中世纪的根本特点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根本特点:艺术作品的主题是神。在中世纪的人们看来,神与人是对立的:神是永恒的,人是暂时的;神是全能的,人是软弱的;神是智慧的,人是愚蠢的;神是至善的,人是有罪的。所以,艺术应当表现神,歌颂神。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最完美、最神圣的存在,人们愿把最好的献给上帝。于是,作为神灵的居所——教堂,人们不遗余力的将其修缮为当时最完美、最神圣的建筑。中世纪建造的许多大教堂就堪称是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
巴黎圣母院就是中世纪教堂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因雨果的同名小说而出名,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宏伟的天主教堂。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它是中世纪最辉煌、瑰丽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它的外部,给我们最突出的印象是高耸。巴黎圣母院拥有轻盈的尖顶,假如信徒站在教堂前面,他所看到的是一条条充满张力的曲线,吸引他们的眼光向上升腾,一直升腾到教堂的高高的尖顶,那一个个尖角昂扬高耸,竞相努力向高处升腾,一个更比一个高,只有到了最高的那一个尖顶,基督教至高无上的精神才能得到体现,信徒升天赎罪的情感才能得到满足。那主楼上悠远的钟声,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虔诚。
我们再看巴黎圣母院的内部。柱子向上耸立伸展,在上部形成尖拱形,好像植物的茎向上生长,也像节日的焰火向上升腾,在夜空中繁花似锦。黑格尔这样形容教堂内部的尖拱:“眼睛在向上转动,一直看到拱顶,就像心灵把自己提升到神灵那里,燥动不安的心才能在神的怀抱中安息下来。”建筑物的墙壁由彩色玻璃构成,像红宝石和绿宝石一样闪烁着光辉。那些立柱、拱肋和窗棂也被装饰的金光闪烁。沉迷于这整个奇观的信徒一定觉得他仅一步就认识到超脱于物质之外的天国之神圣。”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直指苍穹,它把你的视线一直向上引导,那上面是神居住的地方!哥特式教堂把你带入了人间的天堂,它的内部是富丽堂皇的玻璃镶嵌幕墙,是金碧辉煌的圣殿,你仿佛步入了天堂……它表现了浓浓的宗教情感。
在中世纪的绘画中,宗教性压倒了艺术性。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也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形成了当时绘画艺术非写实、平面化的单一风格。以描绘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甚至,历史中实实在在的人也被描绘成摆脱了世俗情感的、神化了的人物。
例如,《查丁尼大帝和他的侍从》。查丁尼大帝是中世纪著名的拜占廷的皇帝。画面中,查丁尼大帝身穿紫红色长袍,袍上饰物金光闪闪,手捧宝盒,向耶稣敬献。在他的右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连。所有人物,表情呆板,人物拉长,好像踮着脚在站立,突出没有重量的神化感。当时,画家的任务,不是表现人物的真实性,而是表现人物的神圣性。
由于文艺复兴写实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中世纪的艺术是黑暗的吗?不,不是这样的。艺术的发展,很像自然界花朵的开放。春天,迎春开放;夏天,荷花开放;秋天,菊花开放;冬天,梅花开放。各个时期都有它自己在艺术发展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面。史前艺术有神秘精美的岩画;古希腊有名垂千古的雕塑;而中世纪有辉煌无比的教堂。
中世纪的教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的、辉煌的艺术作品。让我们重温法国文豪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赞扬。他说:“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是雄伟壮丽的建筑”, “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中世纪的教堂就像希腊艺术一样,它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不要认为,某种艺术作品是光明的,它应当存在;另一些艺术作品是黑暗的,它不应当存在。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何况,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恰恰孕育在这中世纪的母腹中。
因此,我们说:中世纪的教堂建筑艺术如同那耀眼的曙光,它正驱散中世纪的黑暗统治,在人类艺术史的天空放射光芒。
文艺复兴的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现实与人文。文艺复兴所有的创作大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这包括了人的感观,人的信仰,人的性欲,以及人的世界观。这时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的禁欲主义。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精神甚至是肉体的封锁。这时期有很大部分的作品以宗教为主,许多评论说是借宗教作为盾牌。我反对这种说法,对西方世界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宗教信仰在西方是占据着他们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归根究底可以说是一种人的宗教艺术,而不是封建制度下教会的宗教艺术。这一点要首先明确。
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技法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在风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不拘一格。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
中世纪艺术: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 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文艺复兴艺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发展上大致经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这一阶段为文艺复兴的预备期。主要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等。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开始至15世纪上半叶,为文艺复兴中期或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利科、保罗·乌切洛、波提切利等。第三阶段从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此时文艺复兴的重心转向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第四阶段从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阶段以威尼斯画派的崛起为代表,其主要艺术家有提香、乔尔乔内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人物是但丁和乔托 但丁在<神曲>中揭露教会贪污腐化和分件统治的黑暗残暴.乔托的壁画以刻画人物的复杂个性和真实的世俗世界,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彼得拉克提倡复兴古典文化,最先提出人学对抗神学,是"人文主义之父".文学家薄伽丘<十日谈>揭露教会虚伪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维利以"人"的眼观研究政治学说,冲破神学政治理论桎梏,<君主论>最早阐述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还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剧,拉伯雷<巨人传>,伊拉斯谟< 愚人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
北京大学公开课:艺术史 第七讲文艺复兴
人的信仰,人的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