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爱玲

2024-11-30 06:33: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林治波先生的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之中,林先生猛烈抨击了余秋雨对张爱玲的无尚赞美,认为一个不爱国的人,其价值是值得怀疑和唾弃的。读过之后,我虽认为,余秋雨的称赞确实有些过分勉强,但似乎对张爱玲之人,定性亦然有些片面,为此,写此文以商榷之。   先说余秋雨,余秋雨首先是一个畅销书作家,用我的个人观点看,是作品带有“媚俗倾向”的作家或学者。我也拜读过《文化苦旅》和他的一些作品,高中时候对他的崇拜,今天已经是荡然无存了。我觉得他的书和琼鳐的书有一点相同,就是只适合特定的人群阅读。他的文章里多的是“赞美”和“感叹”,以及飞扬的文采,而其他的很少见到。   从林先生引用的余秋雨对张爱玲下的评语来看,他是没有读懂张爱铃的,而我认为林先生本人,对张爱玲也有诸多片面的认识。   我们身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误读一些东西。常见人说喜欢三毛的书里多彩的撒哈拉旅行故事而喜欢三毛,而无法读出三毛散文里弥漫着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寂寞。同样,蜡笔小新首先被很多人理解为一部教坏小孩子的脏片,其实它应该是一个优秀的适合成年人看的成人卡通才对。而很多肤浅的人如余秋雨之流,觉得张爱铃充满缤纷意境掺和着时代巨大变迁的小说里,读出的是风花雪月与缺乏人性的贫血,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肤浅的误读。   余秋雨称赞张爱玲的美丽灵魂,其人是否美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她才华如昙花绽放。而漂泊不定的一生确实并不美丽。经历了类似鲁迅一样的少年家境衰落的她,在后母的虐待和辱骂中抑郁的度过了童年。她恨她的父亲与后母,然而直到她出走去找自己的生母前,她都没有办法改变。很多人看她的文字会觉得她是一个有闲作家。但同时,也有人这样描述张爱玲的正义感:“张爱玲富有爱心和正义感,她作品中的这种温馨的宽容及其爱憎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她在上海外滩看见警察打人便写了《打人》:”我向来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不看见。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头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很希望能够表达出充分的鄙夷与愤然。“   而对于他的第一个丈夫汉奸胡兰成,后人有如此描述:“胡氏才情横溢,曾任汪精卫的机要秘书,被称为汪家伪政权的”文胆“,历任汪伪政权政府的中央委员、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治局局长。舞文弄墨,他是才子,善写政论;感情上花言巧语、放浪形骸、口是心非,是个伪君子;政治上他是个亲日派。张爱玲不问政治甚至厌恶政治,由于爱才惜才致使走错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因为张爱玲封建家庭的不幸(后母的虐待)和时局的动荡,她非常希望有一个可靠的依托,胡兰成的才情蒙住了她的眼睛,使她做了她生命中两大憾事之一——嫁给胡兰成,这段姻缘注定不会有好结局。仅两三年后,她因为胡的生活放荡而不得不离婚。   她的作品里,有华丽的生命,繁华的上海,和战火中的香港也有各种各样的男人与女人,中产阶级和下层少女都有,但大体上这些人都是有着各样各样自己悲苦的不幸的小人物。她写的小说里,搀杂在时代大变换的背景里,人物常常是无力抗拒命运的被动的,无望的;在表面的华丽与情爱的壳底下,是一种时代大场面下的群生的辛苦相。不断地描述各种不幸的情爱是张爱玲写人性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她作品最完美的一部应该是《金锁记》,那是一部描述社会如何锻造出人性的丑恶的好小说。   虽然她少女成名,文才天下,但在哪个动荡的社会里,她仍然是一个被动的,无助的弱女子。再加上她少时封建家庭的教育和物质给养充沛的生活,她是不能对革命有太多的认识的,她不问政治,讨厌政治。所以,后来在美国工作的时候被授权写了明显意识形态分歧的《赤地之恋》,尽管她不喜欢写这样的命题作文,但为了生计也只好写下去。   另外有一个已经长眠地下的很出名的台湾女作家,我不太忍心提起她的名字。她在自杀前所写的那部《滚滚红尘》,同样是写汉奸,而且美化女作家对汉奸的文学作品,作品受到了舆论界理所当然的抨击,认为“没有原则”。   但是,今天对她的评论已经很宽容了。   其实,在她的《小艾》中,彷徨的张爱玲曾经透漏出对建国后新生活的渴望。比如“现在是真的为人民服务了”。然而她的观点仍然那是这样的:“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   后来她去了美国,死在了美国。   综观张爱玲的一生,实在是一个封建没落家庭里的悲苦的天才女子的缩影,她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受着封建家庭的戕害和战争社会的双重戕害,从这种意义上讲,她实在是和那些为了物质利益而主动投向侵略者怀抱的汉奸有很多不同。她的祖父是李鸿章的女婿,是一个正直的儒生,弹劾贪官,评议朝政,若他九泉下有知,怕也会为自己后人有走错路至此而愤怒。而张爱玲建国后,一直未少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是一个缺憾。我们的文学似乎连汪精卫的书信都能发表,却始终容不下张爱玲的哪怕一点篇章,而张爱玲虽错,以汉奸称之,似乎也太有些过。对于张爱玲的错误,在那个一切价值观都被打破必须重新评价的年代来说,似乎可以用白玉有瑕来评判。我记得一个获过诺贝尔奖的德国作家也曾经支持过纳粹的民族优胜理论和德国的侵略战争。坦而言之,很多名人都犯过一些回忆起来非常懊悔的重大的错误。比如张抗抗、曹禹、陈独秀等等,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名人。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少年时期的鲁迅家境衰落的时候的遭遇,在他的一生都留下了阴影,一生几乎都是在不断的对社会变革及身边人的怀疑与不信任中度过。同样,张爱玲特殊的经历也影响了她的性格和她的一生。到今天我们可以宽容的去看鲁迅,但是却无法宽容的去看张爱玲。很多那个时代的言俗小说今天早已经不能得到,而张的小说还仍然生存着,这说明她的小说里是有一些人性中永恒的东西。我对张爱玲悲凉的一生的态度,是同情的,宽容的。我希望大家也能用宽容的心,来看待一个时代的受害者,而不要把她推到对立面上去,使之永受历史不公正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