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及色彩,是美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元素。 线——线是最基本的美术语言,在平面图形中,线除指不同工具留下的轨迹,还包括形或色调的区分所形成的边界线;在立体造形中,线则指形的边缘或细长的形体。线最基本的功能是状物,中国传统绘画多用此法。线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现情趣:一是某些线本身表现某种情感,如水平线使你感到平静、开阔、舒展,垂直线感到挺拔、严峻,具有向上动势;曲线轻快、活泼、优美,线的组合,还可以获得不同韵律与节奏;二是美术家运用线时,通过长短、粗细、刚柔、轻重、浓淡等笔触,传达不同情感。 面——面具有长宽的二维形象。面和线一样,可以状物与传情。一般说来,线传情容易细腻入微,面长于淋漓酣畅。中国山水画中泼墨法,便是充分利用面的表现力。 点——绘画中点是一种特殊的面。点因此也有面的状物传情功能,中国画中点树叶,点石苔,西方的点彩画便可作例证。点虽小,却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体——体不仅是建筑、雕塑等三维艺术中重要语言,在绘画中,也要考虑视觉形象的体量感。与点、线、面相比,体更具有冲实感、量感。艺术家在体的处理中,反映了不同的追求。古代宫殿庙宇为了表现神或君主的威慑力,常将体量感强化。现代建筑中,常用削弱体量感,追求轻松、亲切、和谐。 色彩——欣赏作品时,还须了解色彩的知觉特性及其象征作用。 色彩的知觉性,是指色彩引起人视觉与联想产生的感觉。主要有:(1)冷暖——倾向于红、黄、橙色相,可引起人对火、太阳的联想,给人以温暖感觉。倾向于青绿、青蓝、青紫的色相,能联想到天空、海洋、雨雪,给人以寒冷的感觉。(2)情绪——红、黄、橙等鲜明的暖色,使人兴奋。青绿、青蓝、青紫等冷色,使人安静。(3)错觉——同样大的色块,暖色、亮色给人感觉比实际的要大,有向前感;冷色、暗色感觉比实际的小,有后退感。. (一)涂鸦期 ,一般婴儿在15个月左右开始无意识涂划,较少受视觉的控制,大多是些乱线、直线或波形线。2岁左右,婴儿进入有控制的涂划,在纸上画出“圆形线”和不同形态的线条和形状。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没有绘画目的的情况下,以游戏的形式,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随意进行的画线活动。这种画线活动,是幼儿最初的绘画方式,虽然幼稚、单纯、混沌,但却蕴藏着幼儿智慧发展的火花。 (二)词的符号期 ,3、4岁的儿童开始能产生表现物象的意识,幼儿会自发地在简单的形状上加若干辅助线,但形象极其简单,甚至根本看不出什么眉目。这一时期的儿童画比较杂乱,都是用线条来画的,并且线条也杂乱无章,不分横线、竖线、弧线、斜线等,线与线相互掺杂在一起。在色彩上幼儿从不考虑应该用什么颜色,他们喜欢用什么色就用什么色,或者是不管是什么颜色拿在手上就用。 (三)句的符号期 ,四、五岁的幼儿已有了最简单的构思,能有意识地画出某一物体,偶尔能画出与物体相似的线条,线的凌乱程度减小,开始由乱线向规则线过渡。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对绘画的工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定向选择,能初步根据不同工具进行不同种类的绘画。但绘画的随意性仍然很大,由于手的动作机能较差,还不能画出形象的物体,只能画出某物体的近似形,因此他们常常借助语言和动作以补充自己画面中表现上的不足,这时,幼儿的绘画兴趣比涂鸦期又有提高。而有些动手能力相对有些好的小朋友以能画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或者是稍复杂的形象,以能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但多用“线”和简化的二维轮廓来造型,不注意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都是把他们自己觉得重要的或是想要表现的事物画的特别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会关注这门学科以及继续学习,在课堂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我个人认为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一、 教师的个人魅力,作为小学生,他们很难评价某位老师教的好不好,但他们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喜好。对老师的喜欢与否就取决了他们对这门功课的喜欢程度。作为美术老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二、课堂的教学模式 1:多欣赏些贴近儿童的绘画,亲近中得到知识。 因为儿童画因为年龄段的关系,反而儿童更加了解儿童,更能引发“共鸣”。抽时间多欣赏同学们的绘画,让学生在自我欣赏中得到满足。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为主的模式。在欣赏的过程中“接近学生、接近自己、提高自己”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欣赏更具人文性。 2:中外美术作品欣赏 ,学生的欣赏既要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同时也要拓展学生的眼界,所谓:眼高手低:就是这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法很多但是表达能力有限。通过对中外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拓宽他们的表达方法,能很好的弥补他们的缺陷。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5.根据本次讨论的核心问题,依据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一份教案。 《吃虫草》教学设计 《吃虫草》教材分析:本课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通过吃虫草这种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奇妙。教材中提供了部分吃虫草的图片和学生作品,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和特点,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吃虫草。训练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运用相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吃虫草的了解几乎没有。通过录像欣赏知道并了解,从而产生好奇,激发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在造形设计时可让学生敢于求新,独树一帜,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出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吃虫草的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学习运用彩纸剪贴方法表现吃虫草。2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培养学生大胆进行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征,想象捕虫器的形象和功能,并用绘画或撕纸粘画等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难点:大胆想象、表现新颖奇特的捕虫器。教学准备:吃虫草的教学课件、彩纸、剪刀、胶棒、彩笔、油画棒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师:大自然中有无数的动物和植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新奇的故事,今天在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一天,几只小蚂蚁出去找食物,可是却遇到了危险,你们想不想看看?(播放影片。)2、师:影片中出现了一种植物,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吃虫草, 它可称得上是“环保小卫士” ,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三、思维拓展 启发创作欣赏学生作品(多媒体)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吃虫草的知识,对吃虫草有了许多认识,但生活中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不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一些小朋友,就通过想象,把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观察:画面中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你想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完成这次作业?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表现吃虫草的?四、师示范勾线法:首先选择用基本形想象吃虫草的外形,要奇特;接着用线在画纸的适当位置上表现,线条要流畅;然后用点线面刻画吃虫草 .出示彩纸剪贴,纸立体等作品强调注意疏密、高低、大小、远近的变化,通过欣赏作品讲解。五、学生创造;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去挖掘在大自然深处的奇花异草啊?今天我们将举行一个“想象小天才 ”画展,比一比谁画的吃虫草的最有创意?作业要求:1、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3、辅导要点:构图,捕虫器的造型和细致的描绘。 六、展示评价师:同学们设计的吃虫草非常有新意,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别具一格。这些漂亮的吃虫草为我们的大自然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设计出更多更神奇的草来:吃鱼的草、吃垃圾的草、吃病毒的草等等,为了我们的理想,就从今天开始努力吧!在学习《吃虫草》这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植物,不知道有这种能吃虫的草,怎能画出吃虫的过程呢? 通过情景教学利用课件了解吃虫草为什么需要吃虫子,了解自然界生物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欣赏各种吃虫草吃虫子的过程,了解吃虫草是靠什么来吸引虫子的,掌握吃虫草的结构,知道吃虫草家族是用什么捕捉虫子的,并用动作表现出吃虫草的动态,加深对吃虫草吃草的动态的理解。观看各种吃虫草吃虫的过程,吸引学生兴趣,知道不同的草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吸引虫子的。如猪笼草是用设陷阱的方法捕食捕食虫子的:毛膏草是用粘住的方法来捕食虫子的; 捕虫草是用设圈套的方法来捕食虫子等。这样细致的观看,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形状、色彩的感受能力,吃虫草不但能靠气味的芳香来吸引虫子,还有着漂亮的颜色,奇特的形状,颜色的艳丽也是吸引虫子的一个条件,捕虫器的奇特形状更能吸引虫子。通过欣赏观察让学生对吃虫草有了了解,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表现吃虫草捕捉虫子的过程,可以画出更加奇特的捕虫器,还可以用艳丽的色彩表现,有了欣赏的基础学生根据已有的记忆进行了创造,有的用线描的方法细致的描绘了吃虫草吃虫的情景,有的有油画棒艳丽的色彩画出捕虫器奇特的形状,和各种虫子落入捕虫器时的动态,画面效果很好,使学生在欣赏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但由于本科知识点较多,在向学生介绍吃虫草知识方面用的时间略长,使得学生作画时间相对减少,以后对本课进行调节,相信效果会更好。 教学中,我觉得还存在很多问题,现针对“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乎,有的老师就“心领神会”把课改的精神浮于表面,变着法追求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在教学环节上加上自学、讨论或合作。我们看到的情景是教师装模作样式地来回走动,心不在焉在点头赞许、夸奖,学生热热闹闹地无聊回答,等待老师的叫,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得“轰轰烈烈”——这种动辄分工合作式的自主学习,置首要的任务于不顾,满足的主要是个别优生的“自主”这应该不是课堂“自主”的应有之义,有恃于课改理念,我们应该及时纠偏救失,机智引导,指点迷津,使整个课堂返回正确的轨道,真正体现课改精神。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这是老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不管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是否适合合作这一形式,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因而,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在这样的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因为这种热闹、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没有开动起来。目标性的不明确,合作的形式单一,让学生懒得“合作”,优生更优,后进生越来越“沉静”。如何使合作学习的目标观就放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不要让它流于形式。我觉得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精心组织,定好规则。众所周知:规则是人们做某事时应该人人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针对学生的体验活动,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活动特点、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制定相关的规则,并暗示每位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这样,课前对活动要求设计得周到具体,使课上教学活动乱而有序,课堂气氛有张有弛。(二)优选内容,明确要求,老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每次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在一起讨论,这样肯定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的。(三)及时指导,总结评价,积极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探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老师如何面对学生,既让学生做了主人,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又使课堂不乱堂 、不搞形式、人人参与,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起切实作用,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