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函数知识讲解

2024-11-19 08:48:3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关于函数教材的地位
函数关系是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抽象,凡涉及到量的关系就少不了要用函数概念去描述、去刻画,并通过它去研究客观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所以无论就业或升学都要学点函数概念.
高中代数教材是以函数为中心,函数又比较抽象、难学,所以在初中讲点函数为高中作点准备也是必要的.
就以初中代数本身而言,像解三角形、二次不等式等也都离不开函数的有关概念.在物理、化学中像匀速运动、波义耳定律、抛射运动、自由落体也都要有相应的函数作基础.
因此,初中学习函数初步是相当必要的.
二、初中函数教学的特点
首先,从整个中学阶段来看,函数教学大致可划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第一,感性认识阶段
这一阶段以积累材料为其主要特征.在正式引入函数概念之前,基本上都属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教学的基本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各种关型的算术运算,让学生观察运算的结果与组成这一运算的各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和数与被加数、加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商数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通过代数式和方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何用文字来表示一般的数量关系;如何用代数式来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等.
(3)通过数的概念的发展,来积累学生关于“集合”这一概念的初步思想.例如在讲被开方数的容许值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非负数集合.课本有意识地渗透了一些集合思想,这对以后讲函数概念是极其有帮助的.
(4)通过数轴和坐标的教学积累关于“对应”这一概念的初步思想.
第二,理性认识阶段
这一阶段是函数教学的主要阶段.它分为二个小循环.第一个循环是初中的“函数及其图像”;第二个循环是高中从集合开始一直讲到三角函数及其图像.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正确地形成函数的一般概念,较深刻地理解函数关系,掌握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和讨论它们的性质的方法,学会应用函数的性质来解决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向前推进一步.
第三,深化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它,初步掌握极限的方法——无限精确化的方法;利用微积分这一工具,对函数的增减、极值再作深一步的研究,并指出利用初等方法研究函数的局限性.
这三个阶段是彼此衔接的,由此可见,初中的函数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它学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其次,初中的函数教学,无论对函数概念还是函数性质的教学,都是一种描述性的.这样,准确性和通俗性是其教学特点.尽管是描述性的,但交待要准确,不要给学生以错觉,并且交待又要遇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为此需要多举实例,多运用图形、表格等直观手段.
三、关于函数概念
关于函数定义,常常有要素说的提法,如函数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这种提法不太科学,最好不要提要素,而应该重点放在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上.因为要素并未完全反映本质特征.
函数概念,它的本质特征是两条:一条是“随处定义”,一条是“单值对应”(名词可不必向学生提).
“随处定义”是指:在一个 R:X→Y的关系中,如果定义域和X相等,则R便是一个随处定义的关系.也就是说,X中的任一个元x都有Y中的元y和它对应.所以随处定义的条件是
在图39所表示的关系中,(1)是随处定义的,而(2)不是.
单值对应是指:若R为由集X到集Y的关系,而对任何一个x∈X都只有一个y∈Y和它对应,则说R是单值的,即
图40的(1)、(2)是单值对应,(3)不是单值对应.
在初中代数的函数定义中,本质就是这两条:“对于x在某一个确定的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随处定义),y都有唯一确定
的值与它对应(单值对应).”这两条缺一条就不成为其函数了,所以强调本质特征比强调要素明确得多了.
此外,还要防止学生把函数都看成式,不然,就缩小了函数概念的外延.为此,在讲授函数概念时,还要举出不能用式子表示的函数的例子.
四、关于函数定义域的教学
中学课本对定义域有两个方面要求:如果用式子给出,不指明定义域,那是指自然定义域,即使式子有意义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课本还指出“遇到实际问题时,确定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必须使实际问题也有意义”.所以教学时要有所反映.
求函数定义域要涉及到诸如解方程、不等式、分式、根式等知识,所以是以新带旧很好的材料,这在教学中应作适当要求,但是题目应该是最基本的,不要故意去搞一些很做作的题,因为这种训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五、关于函数图像的教学
由于函数往往涉及无穷集,因而一般来说图像应无限延伸,但这在画图像方面有局限,只能用有限来表示无限.这样,一方面要求有限图像能反映出无限图像的主要特征(如与轴的交点、峰点等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反映出无限的趋势(如与x轴无限接近等).这两点也是画函数图像总的要求.
要让学生掌握描绘函数图像的下述技能:设数、计算(或查表)、设坐标单位、标点、补点、用光滑曲线连接.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事先并不知所画图像是什么样子,也不知其什么性质.这时候设点应该密一些,并正、负都有,如果自变量及对应值数值较大,那么坐标单位可设小一些;如果弯曲处点还不够,则应适当补点,总之不要让图像走样.
另一种情况是事先已知图像是什么样子,那么设点可以根据图像特点来设.如正比例函数,只需设一个点,再与原点连结即可.一次函数可任意设两点.反比例函数若k>0,只需设第一象限的点,第三象限的点可用原点对称的点得到.k<0,只需设第二象限的点,第四象限的点可用与原点对称的点得到.对于二次函数可设顶点、与x轴的两个交点等.
以上这些技能都应让学生掌握.
教学中要注意函数图像在解方程、不等式中的作用.
六、关于反比例函数的教学
反比例函数无论从定义、图像、性质来说,都是教学的难点.这反映在的叙述方式与正比例函数极其相似,就容易给人以误解.
(2)反比例函数图像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第一次出现曲线),画曲线图像技能的培养,如曲线是两支、曲线不与任何轴相交,且与x轴、y轴无限接近等都是难点.
(3)在讲授单调性时,对于“负值绝对值越大就越小”,就常常被图像的表面现象迷惑而错误理解,从而对单调性得出错误结论.
这些都是应该予以重视的.
七、关于二次函数的教学
二次函数是初中字习函数的高潮和重点.它一方面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等密切相关,即把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统一在函数观点下,可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讲授二次函数时,又要学习如“沿横、纵轴平移”、“配方”、“极值”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概念和方法,因此二次函数教材具有重要的培养性.
“参数a的意义”、“对称轴方程”、“沿轴平移”、“极值的意义”等,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克服这些难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具体的、形象的方法来讲授.
有关二次函数的题目难度要适当控制,题型要适当归类,重点应放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回答2:

函数(function)名称出自数学家李善兰的著作《代数学》。之所以如此翻译,他给出的原因是“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即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函数的定义通常分为传统定义和近代定义,函数的两个定义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叙述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而近代定义是从集合、映射的观点出发。 表示方法编辑解析式法用含有数学关系的等式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简明、准确、清楚地表示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缺点是求对应值时往往要经过较复杂的运算,而且在实际问题中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能用表达式表示出来。列表法用列表的方法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表格中已知自变量的值,可以直接读出与之对应的函数值;缺点是只能列出部分对应值,难以反映函数的全貌。图像法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函数图象可以直观、形象地把函数关系表示出来;缺点是从图象观察得到的数量关系是近似的。 (函数定义很多,建议看看有关函数的百度百科~)

回答3:

我目前只学了一次函数,见下

【基本目标要求】

  一、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列表法、图象法和解析法的表示方法.

  三、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掌握它们的图象及其性质,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础知识导引】

  一、函数

  1.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function),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值

  对于自变量x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对应值,当x=a时这个对应值,叫作当x=a时的函数值.

  3.函数的表示法

  (1)解析法;(2)列表法;(3)图象法.

  二、一次函数

  1.定义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1inear function)(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2.图象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点(0,b)且平行于直线y=kx的一条直线,b叫作直线y=kx+b在y轴上的截距.

  3.性质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正比例函数

  (1)定义 函数y=kx(k是常数,k≠0)叫正比例函数.

  (2)图象 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和(1,k)两点的—条直线.

  (3)性质 当k>0时,它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它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一次函数单元知识总结

【基本目标要求】

  一、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列表法、图象法和解析法的表示方法.

  三、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掌握它们的图象及其性质,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解析】

  本章重点是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及其应用.

  本章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及函数模型思想的领会.要掌握上述重、难点,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定义 把—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graph).

  2.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图象

  (1)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过(0,0),(1,k)两点的一条直线.

  因此.依据一个独立条件可确定k,即可求出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图象是过(0,b)、( ,0)两点的一条直线.

  因此依据两个独立条件可确定k,b,即可求出一次函数.

  (3)基本量 是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如正比例函数含有一个基本量k;一次函数含有两个基本量k、b;确定一个平行四边形需3个基本量;长方形和菱形的基本量是2;正方形的基本量是1;三角形的基本量是3.

  二、每一个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都是这个字母的函数.

  如2x-1是x的函数.

回答4:

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是:(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可解决下列问题。
  一、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例1. 已知正比例函数 ,则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解: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得 且m<0,即 且 ,所以 。
  二、比较x值或y值的大小
  例2. 已知点P1(x1,y1)、P2(x2,y2)是一次函数y=3x+4的图象上的两个点,且y1>y2,则x1与x2的大小关系是( )
  A. x1>x2 B. x1  解:根据题意,知k=3>0,且y1>y2。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得x1>x2。故选A。
  三、判断函数图象的位置
  例3. 一次函数y=kx+b满足kb>0,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此函数的图象不经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解:由kb>0,知k、b同号。因为y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k<0。所以b<0。故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不经过第一象限。故选A . 典型例题:
  例1. 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2cm,挂上物体后会伸长,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如果挂上3kg物体后,弹簧总长是13.5cm,求弹簧总长是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果弹簧最大总长为23cm,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由物理的定性问题转化为数学的定量问题,同时也是实际问题,其核心是弹簧的总长是空载长度与负载后伸长的长度之和,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由最大总长→最大伸长→最大质量及实际的思路来处理.
  解:由题意设所求函数为y=kx+12
  则13.5=3k+12,得k=0.5
  ∴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0.5x+12
  由23=0.5x+12得:x=22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22
  例2
  某学校需刻录一些电脑光盘,若到电脑公司刻录,每张需8元,若学校自刻,除租用刻录机120元外,每张还需成本4元,问这些光盘是到电脑公司刻录,还是学校自己刻费用较省?
  此题要考虑X的范围
  解:设总费用为Y元,刻录X张
  电脑公司:Y1=8X
  学校 :Y2=4X+120
  当X=30时,Y1=Y2
  当X>30时,Y1>Y2
  当X<30时,Y1  【考点指要】
  一次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在中考说明中是C级知识点,特别是根据问题中的条件求函数解析式和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在中考说明中是D级知识点.它常与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及方程、方程组、不等式综合在一起,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出现在中考题中,大约占有8分左右.解决这类问题常用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和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例2.如果一次函数y=kx+b中x的取值范围是-2≤x≤6,相应的函数值的范围是-11≤y≤9.求此函数的的解析式。
  解:(1)若k>0,则可以列方程组 -2k+b=-11
  6k+b=9
  解得k=2.5 b=-6 ,则此时的函数关系式为y=2.5x—6
  (2)若k<0,则可以列方程组 -2k+b=9
  6k+b=-11
  解得k=-2.5 b=4,则此时的函数解析式为y=-2.5x+4
  【考点指要】
  此题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若k>0,则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k<0,则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类型
  ①ax+by+c=0[一般式]
  ②y=kx+b[斜截式]
  (k为直线斜率,b为直线纵截距,正比例函数b=0)
  ③y-y1=k(x-x1)[点斜式]
  (k为直线斜率,(x1,y1)为该直线所过的一个点)
  ④(y-y1)/(y2-y1)=(x-x1)/(x2-x1)[两点式]
  ((x1,y1)与(x2,y2)为直线上的两点)
  ⑤x/a-y/b=0[截距式]
  (a、b分别为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
  解析式表达局限性:
  ①所需条件较多(3个);
  ②、③不能表达没有斜率的直线(平行于x轴的直线);
  ④参数较多,计算过于烦琐;
  ⑤不能表达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和过圆点的直线。
  倾斜角:x轴到直线的角(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称为直线的倾斜 角。设一直线的倾斜角为a,则该直线的斜率k=t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