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 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喜庆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乘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沈思罗汉:罗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十八罗汉由来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十八”这个数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上另两位而形成的。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后来,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
举 罗汉:
伏虎罗汉:
喜庆罗汉:
看门罗汉:
静坐罗汉:
长眉罗汉:
挖耳罗汉:
骑象罗汉:
乘鹿罗汉
开心罗汉:。
探手罗汉
托塔罗汉
芭蕉罗汉。
过江罗汉。
布袋罗汉
降龙罗汉。
笑狮罗汉
沈思罗汉。
十八罗汉是后人凑的数字,实际当时的印度只有十六罗汉,中国的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上两位罗汉,乾隆所钦定的十八罗汉。有两种说法。分别是:
一、宾度罗跋_惰_(Pindolabharadvaja)
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
迦诺迦跋厘惰_(Kanaka-bharadvaja)
苏频陀(Suvinda)
诺距罗(Nakula)
跋陀罗(Bhadra)
迦理迦(Karika)
伐_罗弗多罗(Va-jraputra)
戍博迦(Svaka)
半托迦(Panthaka)
罗怙罗(Rahula)
那伽犀那(Nagaena)
因揭陀(lngata)
伐那婆斯(Vanav-asin)
阿氏多(Ajita)
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
嘎沙鸦巴尊者(迦叶尊者)
纳答密答喇尊者(弥勒尊者)
二、另有一种说法: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坐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欢喜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iknow-pic.cdn.bcebos.com/14ce36d3d539b600e9a741d7e450352ac65cb761"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14ce36d3d539b600e9a741d7e450352ac65cb76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4ce36d3d539b600e9a741d7e450352ac65cb761"/>
扩展资料: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5%8D%81%E5%85%AB%E7%BD%97%E6%B1%89/29318"target="_blank"title="十八罗汉 百度百科">十八罗汉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