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美术素养

2024-11-20 21:45:3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作为21世纪教师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要对美术素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那么什么是美术素养呢?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素养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美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提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开阔视野、拓展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具体到美术教育上来,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感受关怀和尊重。如果得到关怀和尊重,学生就能够产生爱、快乐、欢喜与骄傲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恨、厌恶和悔恨的情感。事实证明,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要让一个学生形成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态度,那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喜欢这门课,进而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价值观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

美术素养是个新名词,大家都需要关注: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那么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哪些方面

(1)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

(2)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3)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一种直接而稳定的学习动机,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素养,能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传输——接受”的学习方式,完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心理。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途径是多方面的: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增强;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的开发利用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探索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提高,也是提高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可就以下几点作以分析。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是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兴趣作为一各自觉的动机,是智慧和灵感活动的起点,是对所从事活动有所创造的重要条件。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逐步形成的,教师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在学生当中,兴趣爱好不同。这就要在教学中提倡因材、因人思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范画、参观、欣赏、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从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耳、手、鼻等去感受、发现周围事物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其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观察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具有推动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作为一个人,不懂得审美是不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巨大功能,要让学生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还可以定期在校园和社区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给学生提供观赏、交流、借鉴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创造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为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趋势。
综合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美术活动的综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的综合运用;其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其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这些综合并且都有一定的交叉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将各学科的知识层面渗透进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鉴于以上的研究、探索、认识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综合性的,就象大江需要众多的支流来汇集一样,也就是说,知识在于积累。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课程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应该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的社会人文和科学特征。大家都知道有一幅油画叫《父亲》,作者是罗中立,那个油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表情,相信大家印象很深刻。罗中立创作此幅油画的背景是什么?罗中立当时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在一个农村,有一年的除夕夜,他上厕所时看到一个老人在厕所里傻呆呆的蹲着,问他为何不回家?那个老人说,他的工作是守粪,因此不离开。当时罗中立已经在构思着——“父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后来从外面拿来了酒,和这个老人一起度过了除夕夜,创作出了油画《父亲》。

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这对美术教学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应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果能在技术层面上注意一些策略,那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回答2:

技巧方面么……就是别太认真,死板的人是能学好技巧但不能灵活应用,所以别太死板。
颜色的把控……我画色彩缺的就是这个跟刻画。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颜色什么的看成色块。调色时先看主色调再根据冷暖加别的颜色。调不来灰可以直接买高级灰(我那时用的是芽黄现在好像又改了,画色彩考试时把颜料堆上去就好)还有如果不是考试什么的话可以试试印象派的画风(记得是没有环境色吧。?固有色光源色两种要好调一些,金属什么的另说——话说金属色调色好难别问我怎么调的我不知道)
人体结构嘛……关于人体解构的书一定要有一本,再就是多画多看(然后某些漫画……我言尽于此)
还有就是审美能力的提升……这点就是多看大师的作品并分析它好在哪里,多总结就行。

回答3:

如果把整个美术事业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些从事研究和创作的美术家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广大中小学教师就是那宽大的塔基了。创作就只是塔尖上的特权吗?教学与创作是矛盾的吗?创作真那么神圣,普通老师无法企及吗?走进美术教师的生活实际就能找到答案。

  一方面,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宽、广、全”涉及美术的多个领域,薄薄的教材,国、油、版、雕、工艺、设计,无所不包。为了搞好教学,许多老师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并身体力行制作相关作品,这使得老师们对美术的认识更宽泛,理解更全面,体验更综合。在此基础上,不少老师缘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倾心于某一门类,如国画、油画、手工制作等。笔者认识一位老师,特别钟情于毛线织物挂件一类的制作,有的作品已达相当水平。在一个大型展览中我曾看到类似的作品,种类一栏赫然写着“软雕塑”。还有一位老师特别喜欢油画,我看到她许多的作品,用笔轻松、色彩生动,颇有大家风范。这使我感触良多,我们的老师其实从来不缺少创作活动,关键是怎样他们的创作,认识他们的作品。

  另一方面,美术教师通过创作活动,可以锤炼自身技能水平,深厚自身美术素养。美术教学必须借助和仰赖物质——美术的技术、技能、技法,这也是美术学科的重要特征所在。如果我们的美术教师缺乏一定的美术功底,忽视或放弃对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和升华,是决不可能赢得课堂,赢得学生的爱戴、喜欢、尊敬的。可以想象,没有创作体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蜻蜓点水地谈作品,轻描淡写地谈创作,如何误人子弟甚至把学生引入歧途。

  其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老师们的创作活动还是很丰富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创作的重要作用,没有很好体会教学与创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自身的创作活动处于自发的无意识状态。

  美术新课程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诸方面给广大教师指明了专业化发展的努力方向。如何积极自觉地运用创作手段以点带面推进教师的成长呢,我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创作的认识由暧昧转向清醒。这里所说美术老师对创作的认识暧昧并不是盲目臆测。我常问及一些老师最近是否创作,回答总是相当暧昧、不置可否。除去客套谦虚不论,原因有二:一是如前文所言,对创作持神圣态度,对自己的创作持怀疑态度,轻易不敢谓之创作;二是对美术教师创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搞不搞无所谓。这里说要“自醒”,就是要正确清醒认识创作,要把它从神圣的高架上请下来,创作其实没这么神秘,我们平时就经常进行创作活动。更要清醒认识创作对提高自身基本功,提升自己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可替代作用。我主张树立“提笔即创作”的观念,经常利用工作、生活间隙进行创作,或造型表现、或色彩挥洒、或笔墨纵横、或巧设精制……

  2、创作方向由模糊渐渐清晰。教师们平时也要注重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表现特色,美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了较多门类艺术形式,更要结合自己特点,找准自己的努力发展方向。各位老师兴趣爱好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喜欢国画,有的喜欢水彩,有的喜欢油画,还有的喜欢广告设计等等。一些老师还很能走捷径、辟蹊径、创特色。有位老师致力于油画棒技法的探索研究,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并很快成为学校的美术特色。还有一位选定纸版画为努力方向,所创作作品古拙奇趣、视觉冲击力强,广受好评。

  3、成果展示由被动坐等转为主动争取。美术属于视觉艺术,美术创作成果是通过作品展示和别人交流的。通过展示,作者不仅能得到激励、增强自信与成功感,还能取得许多信息反馈、进一步提高自己创作水平。因此创造机会和阵地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尤其面对基层美术教师展览的机会并不多,要变被动坐等为主动争取,主动出击、多元并举。除了“向上看”——大宗官方展览可以送展外,还可以“向下看”——学校画廊、社区橱窗、文化中心展区等宣传阵地亟需你们的作品。还可以向各类各级的报刊杂志投稿,《美术报》就有教师画廊,每期都刊发多幅优秀教师作品。此外,网络也是一个展示作品的好空间,论坛、博客等让你免费“秀”个够,还能建立自己的长期网上展馆或个人主页,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爱好者一起交流创作心得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你的视野会因创作而拓宽、生活空间会因创作而延展、生命会因创作而更精彩。

  吴冠中先生用“我跟美术谈了一辈子恋爱”来概括他对艺术热情、执着的一生,那么,美术创作恐怕是那恋爱的一次次约会。我们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师,缘定了我们与美术的特殊情感,让我们也以一次次的精彩约会去激情体验艺术的迷人魅力!

回答4:

当然是多画,多实践。在画的过程中多参考大师的作品,理解作品中构图,颜色的空间搭配,绘画的笔法,临摹,同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多去用不同的工具作画,然后不断摸索,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

回答5:

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对艺术美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艺术鉴赏力及艺术创造等三方面综合的认识,深刻的体会。不仅要认识艺术,还要体会到艺术美给人带来的享受。懂得欣赏艺术、积极创作艺术,才能使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得到深层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