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人

2024-12-02 19:50: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作为一位成就卓著和思想深邃的哲人、科学家,爱因斯坦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也许更为伟大,因为后一形象由于其富有魅力和张力的性格,直至现在还不时地触动或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诚如塞利希所说:“不论作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多么伟大,作为人的爱因斯坦在我看来更有意义。他的品质无与伦比,是世界的良心……”

一、富有魅力和张力的个性
爱因斯坦的个性是在家庭、学校、时代氛围的影响以及他的心理特征和气质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尤其是逆境,对他个性的铸就是不可低估的。难怪他说:“经历逆境仍不失为一件好事。”在1901年那段举目无着的失业日子里,他肯定想到了斯宾诺莎的人生之旅,他深有所悟地领略了叔本华的处世之道格言:
“平静而安详的性情,完美的健康和健全的机体,明晰的、活跃的、透彻的和可靠的理智,有分寸的、高贵的意志,以及明澈如镜的良心,这些是名望和财富不可替代的优势。就人的一生幸福而言,无论要做哪一种人,人的品格,绝对是第一位的和最本质的事。”
在对宇宙奥秘的追求和探索中、在为促进“所有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意愿和地球上的和平”的合作和斗争中,爱因斯坦都是一个具有几乎入迷着魔劲头的人,他的个性也从中形成并且露出来——栩栩如生而富有魅力和张力。内森和诺登对此作了细致而深刻的概括: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人也许不一样,爱因斯坦享有非凡的世界声望,他受到尊祟、赞美、敬重和爱戴。就他的气质和他的科学想象之大胆而言,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入;就伟大和谦卑而言,他的名字具有不可界定的意义,这部分是因为他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的象征,也许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天生的、以奇妙的方式使之与世人沟通的品格。
尽管爱因斯坦很热情,但是除了稀有的场合外,他与外界存在着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虽然他和几个朋友交情甚笃,但他却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因这种孤独感而痛苦,但孤独也给他带来巨大的好处:他说他自己是一个“单驾马车”,一个按自己的判断行动,进而从孤独汲取力量的人。
爱因斯坦了解人们对他的崇敬,他无法向自己解释这种崇敬,并认为这是不应得到的,不管他为此感到多么窘迫,他仍然承认,这给他为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行动提供了特别的机会。他深感自己有责任发挥他的努力和影响,他无论何时都希望它们富有成效。他时刻准备中断他的科举工作——甚至当他忙于其他事情时他也全神贯注于科学工作——以便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他人的或公共的事业。他接待来访者,研究文件,准备公共声明或提供所需要的任何服务。无论接触大学者还是公众的喝彩,或者是接触对他和世界一无所知的人,这都是无关紧要的。他毫不迟疑地去行动,他对与他交往的任何个人的情感总是十分敏感,而不管这人在世间的地位多么低微。
爱因斯坦似乎意识到他的个性的丰赡性和两极性,他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心情来接受这一事实。他在给凯泽尔所写的《爱因斯坦传》作序时提醒人们注意:
“被作者所忽视的,也许是我性格中的非理性的、自相矛盾的、可笑的近于疯狂的那些方面。这些东西似乎是那个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的大自然为了他自己的取乐而埋藏在人们的性格里面的。但这些东西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受到严重考验的时刻才会分别流露出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要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怎么能够缩短呢?”
确实,爱因斯坦个性中的矛盾性或两极张力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他向往孤独,却又不时介入世事;他对世事淡漠,却又对人满腔同情和热情;他超然物外,却又俗事缠身;他精神无限自由,却又受良心和道德的牢牢约束;他充满幻想,却又脚踏实地;他幽默、好开玩笑,甚至有时有点恶作剧和玩世不恭,但对社会正义与公正又有十分严肃的责任感,并狂热地捍卫……爱因斯坦本人也觉察到这一切,他说: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的距离并需要保持孤独——而且这种感受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会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心理上的这种内在的两极性是相互补充、和谐地起作用的,从而使他的个性显示出常人难以企及的魅力——他的外在的魅力也许是内在张力的外化。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爱因斯坦的这一特征。库兹涅佐夫说:一个孤独的和向往孤独的观察者也是社会正义的狂热捍卫者。在同人们交往时思想开朗、诚挚爽快,同时又急不可待地渴求离开人们(无论是偶遇的交谈者还是朋友、家人),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爱因斯坦的形象显得非常矛盾。可是就在这些矛盾中,你总能捉摸出一种深刻的和谐。弗兰克说:爱因斯坦的言谈常常把无害的笑话和尖刻的嘲讽揉合起来,以致使某些人啼笑皆非。他的玩笑往往是这样的,即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说得像一个机灵的孩子所说的那样。这样一种态度时常仿佛是在作深刻的批评,有时甚至给人留下玩世不恭的感觉。因此,爱因斯坦给他周围的人们造成的印象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既有孩子气的快乐,又有点玩世不恭。而在这两极之间,人们会认为他是一位引人快乐和生气勃勃的人。同他在一起,会感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凯泽尔的描绘和分析则更有深度:
“征服与服务,发现和谦逊,决定着这个有创造力的人的命运。这些力量从未在爱因斯坦身上发生过冲突,而是和谐地起着作用。这一点使他的统一品格达到最大的幸福和魅力。由于他的工作的无可比拟的意义和他的人格的传奇性,从而使他在我们时代成为一个声名显著的人物。他的声望并没有使他的本质的人性发生一点变化;他一直逃避这种声誉所能带来的一切荣华与危险。”

二、独立的人格
爱因斯坦的人格的鲜明特征,就是以心灵自由为底蕴的绝对独立性。可以说,这种独立性肇始于他告别宗教、皈依科学的少年时代,并伴随他度过了一生。他戏称自己是一个“流浪汉和离经叛道的怪人”,一个“执拗顽固而且不合规范的人”,其实这正是他的独立的人格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爱因斯坦深知具有独立性的人格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他把这种人格视为人生真正可贵的东西。但是,他又痛苦地看到,科学的异化及其引起的权力集中正使科学家在经济上依附于人,同时也从精神上威胁着他的独立,阻碍他独立人格的发展,迫使他噤若寒蝉。可悲的是,科学家居然倒退到如此程度.以致把强加给他的奴役当作不可避免的命运接受下来;甚至自甘堕落到这种地步,最终驯服地献出自己的才能为虎作伥。
面对这种现实状况,爱因斯坦的立场和态度十分坚定: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获得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他多次表示宁肯做人格独立的管子工、鞋匠、小贩,也不作失去自由的科学家。他的这番嘲讽决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他发自心灵深处的生命需要。
爱因斯坦的独立人格,充分体现在他始终如一地追求心目中的真善美理想和目标。无论在科学工作中还是在社会、政治、道德领域,他都从不急功近利、趋时赶潮,更不会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他根据情势变化修正的只是策略和方法,而决不是大方向。他像一头执拗的骡子,驮着沉重的负荷艰难地爬坡,一步也不后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一特征甚至也渗透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的个性的一个方面。
反对权威和个人崇拜,也是爱因斯坦独立人格的集中体现。爱因斯坦之所以反对权威,是因为他深知,在真理领域权威也不能充当裁判官,更何况进入人们头脑中的权威还是真理的“最大敌人”。他认为,盲目崇拜权威是智商低下的表现。
爱因斯坦一向厌恶个人崇拜,尤其是对他本人的崇拜,他更觉得十分离奇且无法容忍。他说:
“个人崇拜总是没有道理的。固然,大自然在他的儿女中间并不是平均地分配她的赐物;但是,多谢上帝,得到优厚天赋的人是很多的,而我深信,他们多数过着淡泊的、不引入注目的生活。要在这些人中间挑出几个,加以无止境的颂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品质具有超人的力量,我觉得这是不公正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这就是我所经历过的命运,把公众对我的能力和成就的估计同实际情况做个对照,简直怪诞得可笑! ”
“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人们过分的赞扬与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
爱因斯坦活着时就下决心,不让他在普林斯顿的房子成为日后的朝圣地(现在朝圣者只能拍照房子而进不去),骨灰秘密撒放,以免崇拜者前来凭吊。
孤独和超凡脱俗,是爱因斯坦独立人格的显著特征。佩斯说得对:“如果我必须用一个单词来刻画爱因斯坦的特征,我会选择‘离群性’。”爱因斯坦向往孤独,甘心离群索居:他羡慕独自看守灯塔的工作,怀念专利局世俗修道院的美好岁月,着迷乘船远洋旅行时的宁静遐想。孤独是爱因斯坦科学研究、政治取向乃至道德和感情的需要。孤独使他超然物外,超脱世俗,也超越了个人,使他能够获得一个宁静而客观的立足点和观察视角,从而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这是没有一丝一毫利己主义的离群索居。爱因斯坦称孤独“这种解脱方式实在是真正的文化赋予人们的无价的珍宝”,可谓一言中的。他说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向往和期盼安静地坐在某个角落做自己的事,没有公众注意他。他正是在潜心研究的孤独中独辟蹊径,独出心裁,洞悉出自然的奥秘的。孤独是爱因斯坦科学创造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孤独也使爱因斯坦能够在危机四伏、危险丛生的政治疆域独立不羁、独具慧眼,始终忠于纯朴的方向和判断的径直性。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那样险恶的环境中独行其事、独树一帜,而没有丝毫的怯懦畏缩和奴颜媚骨,不能不说与他的孤独的人格和秉性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爱因斯坦也从他珍爱的孤独中找到他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这是一种更深邃的感情和思想境界。孤独使他独善其身,独行其道,在人欲横流的社会和麻木不仁的人海中独立不群,独步当时。他在1933年给一位因处境困难而悲观绝望的职业音乐家的信中写道:“千万记住,所有那些品质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享受自身环境中那种一尘不染的纯洁。“他在1939年给比利时王后的信中这样说:
“也许在某一天,孤独将最终作为人格的老师恰当地被认识、被欣赏。东方人早就了解这一点。经历过孤独的人将不容易变成民众扰动的受骗者。”

三、仁爱的人性
犹太教的上帝之爱和仿效上帝的圣洁诫命,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道和博爱精神,以及东方佛教的“行善者成善”、“四无量心”和儒家“仁者爱人”的箴言,好像在爱因斯坦身上集为一体,融合成他的仁爱的人性。爱因斯坦的仁爱的人性,也许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惊人、也是最感人的奇迹。
爱因斯坦在“非人性化”的“灾难性弊病”流行之时,在“人比他所居住的地球冷却得更快”的处境中,始终以爱心和同情心来温暖世人,这从许多轶事和日常小事都能看到:他把电梯让给搬行李的女佣人,自己和客人则登楼梯上楼。在一家旅馆,他怜悯看门老头,没有让老头提箱子,自己费力提上楼去,结果因心力衰竭而病倒了。他经常谢绝记者的拍照和采访,但当他听说一位女记者专程赶到比利时来访问他,想写篇独家访问记以保全饭碗养活三个孩子时,他出于深切的同情心破例允诺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专程到监狱解救一位要枪杀他的、患有偏执狂的疯女人。
爱因斯坦特别喜欢小孩,他常常不厌其烦地为求助他的小学生写信和解答问题,他的爱心和同情心也延伸到那些小生灵。
爱因斯坦乐于助人。他的心肠太善良了,可以随时中断手头的事情,为求助者写介绍信,几乎是有求必应。由于介绍信写得太多,加之他虽有名气而无广泛的社会交往,其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许多介绍信都被人家当作珍贵的手迹珍藏起来了。
人们了解并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仁爱人性和博爱情怀,所以从世界各地写信给他,倾诉心中最深处的焦虑和心事,告诉他许多与他不相关的、使他发笑的事情,因为人们坚信“这个人能帮助我们,这个人将帮助我们。”
爱因斯坦一向平等待人,一视同仁,无论他们是总统、皇后、大学校长、知名学者、电影名星,还是青年学生和普通入。即使对那些被视为社会最低层的看门人、佣人乃至偏执症患者,他也能尊重对方,以礼相待。
即便在对求助者提供帮助时,爱因斯坦也特别注意尊重对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想成为羊群中的一个纯洁无瑕的分子,必须首先是一只羊。”他把求助者看作是平等的朋友,他的谦和与谦恭的态度使他们一点也没有屈尊或恩赐的感觉,连回敬一句感恩戴德的话也显得不合时宜或根本无隙可乘。
爱因斯坦的仁爱人性也可从他为人处事的宽容态度上略见一斑。他认为,具有非正统和激进思想的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究竟被视为天才还是怪人,“那是没有客观检验标准的”。比如向公认思想挑战的开普勒就是如此。据香克兰1950年报道,即使对于勒纳德和斯塔克这样曾恶毒攻击相对论和爱因斯坦本人的纳粹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到他们时,语气是完全公正的,设有一点恶意和挖苦的味道。
在看待和处理优先权问题上,也能衡量爱因斯坦人性的宽容和正直。据I.B.科恩1955年讲,爱因斯坦对伽利略不承认开普勒的工作“感到伤心”,对牛顿在与胡克、莱布尼兹为优先权的激烈争论中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并认为这一切都是“虚荣”。对于科恩关于“富兰克林从来没有为了保护他的实验或思想写过一点争辩的东西,那是足以为荣的”的说法,爱因斯坦只是部分同意。他说:
“要避免个人勾心斗角那是对的,但是一个人为自己的思想辩护,同样也是重要的。人们不应当由于不负责任而简单地放弃自己的思想,好像他并不是真正地相信它们似的。
在牵涉到与自己有关的优先权问题时,爱因斯坦也能如此正确地加以对待。

四、高洁的人品
“高人千丈崖,千古储冰雪。“爱因斯坦的人品像千丈山崖,峻拔伟岸;如千古冰雪,晶莹明澈。凡是于爱因斯坦接触过的人,无一不受到他的人格的魅力的巨大感染,油然产生“见贤思齐”的强烈愿望。
爱因斯坦高洁的人品体现在他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行——
爱因斯坦淡泊名利,视名利如浮云敝屣。在人人热中追逐的名利场上,爱因斯坦总是猎获物而不是狩猎者。他在填写履历表和任职书时,经常忽略填写获诺贝尔奖,这不能仅仅解释为记忆力不佳。爱因斯坦经常受到许多荣誉证书,他并没有把它们镶入镜框挂在墙上,而是把它们藏在一个被它戏称为“夸耀角落”里。它极力设法回避荣誉,有时记者采访,获崇拜者朝拜,他宁肯去公园一躲几个小时。爱因斯坦拒绝写自传,从不乱挂名,乱署名,也不轻易签名。他常为有人索要签名而烦恼,曾对一位朋友说:“猎取签名是同类相食的最后遗风:过去通常是人吃人,但是现在他们找到了他们的象征性的片屑取而代之。”
爱因斯坦总是在自省、自律,有时他显得无可奈何,只好自嘲、自责他本人似乎变成了疯子、骗子、魔术师、催眠土、马戏团小丑。他不想“像一条得了奖的牛那样任人观看,在数不清的大会和小会上发表演说”,他不想做头上有光环的象征性的领头羊,而只想做纯洁无瑕的羊群中一只普通的羊。
有人可能认为,爱因斯坦淡泊名利,是因为找上门来的名利大多了。这话或许有一些道理。然而,爱因斯坦弃绝名利出于真心和真诚,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绝不是装腔作势、故作姿态,更不是哗众取宠、欲擒故纵。他在70岁时写下了久久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心声:
“作一个清醒明白的观众,比作一个在灯光照耀下的演员要好。由于莫名其妙的理由,我被给予完全超过限度的过高评价。人类需要一些虚构的偶像,以作为世上现存的单调场所的光斑。我已经变成了这样一个光斑。”
爱因斯坦经常为他被世人当作聚焦的光斑而自省、自疚、自责,尽管这不是他的过失和责任。他在回答一位学者询问他对所获得的名望有何看法时,十分严肃地说:“这好像是欺诈一样。”
爱因斯坦之所以轻视名利,也是基于他的朴素的理性认识。他在悼念普朗克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以创造性观念造福于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企图兼有智慧和权力,极少能获得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爱因斯坦蔑视名利,也是因为他的锐利目光早就看穿了这个啼笑皆非的社会和追逐势利的人群。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
“你那位敬爱的叔本华曾经指出,在痛苦中忍受煎熬的人总是无法演出悲剧来,而是注定要陷入悲喜剧之中。诚哉斯言!我自己就常有这种感受。昨天被奉为偶像,今天遭人痛恨唾弃,明天被人遗忘,再过一天又被封为圣徒。只有靠幽默才能解脱。只要我们一息尚存,那就得千万保持这种幽默。”
他还诅咒“这个社会是一所疯人院,有了名望就有了一切。”
爱因斯坦在行动中对人们疯狂追求、倍加看重的钱财总是缺乏兴趣。他到普林斯顿后不想拿高工资,并曾提议由他付给研究所不拟继续聘任的一位同事的工资,理由是他的钱多于他的需要。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他70寿辰时赠给他15000美元支票,他长期用作书签而不去兑取。他平静地说:“每一件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什么东西我都可以放弃”。
爱因斯坦生活简朴平实。这既是他强烈的心理向往,也是他实际的生活形式。爱因斯坦卧室的陈设极为简单,他外出讲学时经常坐三等车,往往穿着旧衣服。对给予他的超过常人的待遇,他这样在日记中写道:“过分的、使劲的关心使我心神不安。由于受到如此之多的不必要的关照,我感到自己像是一个劳动的剥削者。”
生活俭朴甚至简化日常生活,似乎已成为爱因斯坦的癖性和习惯。他穿着随便,不拘小节,即使在参加圣餐仪式时也是如此。他穿衣是为了舒服或方便,而不是为了好看或炫耀,外表包装对他来说除了麻烦累赘,此外别无其他意义。他甚至在生活中也追求简单性。有人问他为什么通常用普通的肥皂剃须而不用专门的乳剂时,他说:“两种肥皂?那太复杂了。”他以此反对“把发明创造的能力用于制造一些使日常生活更为复杂的玩意儿”。
爱因斯坦特别谦虚谨慎,这不是什么故作姿态,而是出自于他内心的需要。据英费尔穗回忆,爱因斯坦讲自己的理论,从来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缓慢而有根据地发挥自己的思想,重复着最重要的论点。他从未设想,听者的理解力极强或极差。他的讲话如同自己说明自己的思想。“我做的这个,我多么了不起!”——这样的潜台词在爱因斯坦那里根本不存在。他有时也夸奖自己的研究成果,但语气却像偶然拾到珍宝的孩童一样。
爱因斯坦敢于当着学生的面说“这个我不知道”。他在讲课和撰文中很少出错,一旦有错便虚心承认并立即改正。
在他的“微不足道的轻言细语都成了嚎亮的小号独奏”的情势下,他表示:“过去我从未想到我漫不经心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人抢去记录下来,不然我早就再往自己的壳里钻进一步了。”
持之以恒也是爱因斯坦的优秀品格之一。为了创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他分别花费了10年、8年和40年的时间和精力。试想一下,没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恒心,能行吗?持之以恒的心理力量来自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也就是说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干出真正第一流的业绩。心猿意马、朝秦暮楚不会成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会奏效。爱因斯坦深谙此理,他在1938年给大音乐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写了如下的获奖贺词:
“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事业的人才有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师,因此大师的高超能力需要一个人的全部心血。”
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他对要求出成果的压力,对知难而退的行为,对为晋升而激烈角逐都深表不满或厌恶。
爱因斯坦一向坚持认为:“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比聪明和博学更为重要。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他也深知:“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于只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要深入探索,这项工作就非常艰苦。”但是,他知难而上,甘之如饴,以惊人的毅力构筑一个个新的尝试性的理论,又以惊人的气度无私地推翻它们,以寻求更合适的场方程。
通脱幽默也许是爱因斯坦个性和人品中的一个量有趣、最有魅力的特征。他以挖苦式的幽默愤世嫉俗和针砭时弊,就像莫扎特的奏鸣曲一样,以嬉笑的方式表现悲剧的世界,这是一种具有幽默感的真诚。他也曾以自嘲式的幽默对待量子力学的争论,既非一本正经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又冲淡了外界无知的嘲笑。他也能以巧妙的通达式的幽默化解矛盾和冲突。
通脱幽默也充分反映出爱国斯坦亲近和蔼与平易随和的性格,甚至有点“逗你玩儿”和恶作剧的味道。这样一来,人们与他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他不再被看作是板着面孔、高不可攀的伟人,而是人人都可接近、都可企及的普通人——一个和善慈祥的老头或调皮淘气的孩子。
爱因斯坦的人格、人性和人品像他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一样,也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因斯坦的形象高峻魁伟,常使人有“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之叹;爱因斯坦的形象又平易近人,亦使人有“水性能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之感。爱因斯坦的深奥思想并不是人人都能完全理解和深入领悟的,但他的高风亮节却是人人都可诚心学习和刻意仿效的。我们有理由确信,爱因斯坦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在世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开花结果,21世纪的人类世界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回答2:

爱因斯坦简介:
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40年写了一篇著名论文---“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爱因斯坦是世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
爱因斯坦是个天才,但是并非从天而降的天才。他受到了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够做出伟大的科学发现,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个凡人,但是也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思考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回答3:

脑袋很聪明的圣人
达到科学的巅峰~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情感很丰富的常人~
貌似情感有很神奇的经历的人物~

呵呵

回答4:

核物理理论的创始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也是由他创见。

回答5:

有人说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