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算这个对什么有帮助
一、液体疗法的目的:调节体液的四大恒定性
1、 体液总量和其分布的恒定性 2、体液中各种电解质浓度及彼此之间的比例的恒定性
3、体液的渗透压保持恒定 4、体液的酸碱度保持恒定
二、 补液的方法
1、 口服补液(预防脱水还可用米汤500ml+细盐半啤酒盖20~40 ml/kg,4h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
常用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 ORS),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用于无呕吐中度以下脱水患儿,对于有明显呕吐、腹胀、周围循环障碍、心肾功能不全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盐。
其成分是: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g,加水1000ml配成,(钠90 mmol/l。钾20,氯80,碳酸氢30,糖111)配成的溶液渗透压为220mmol/l,为2/3张电解质液。此液中葡萄糖浓度为2%,有利于Na+和水的吸收(细胞膜上存在GS和Na位点,两位点同时存在时吸收)。亦可用蔗糖代替GS,是双糖,体内分解成果糖和GS,故用量多一倍4%,但是病毒性腹泻(秋季腹泻)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而影响蔗糖分解产生酵解,腹胀。所以用GS,同时可暂停乳类喂养。肝功能差,病毒性肠炎也不用蔗糖。病毒性肠炎排水多排钠少,故Na可再少些。
用量:累积失水量 轻度50 ml/kg 中度50-100ml/kg;继续失水量 轻度,中度30 ml/kg;总量 100~120 ml/kg;4~6小时补全累积量(对有些脱水表现的可估算体重x75ml 4h内)。少量多次口服。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禁忌: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1000ml需NS:水:GS=4:3:2,SB占总量的1/20,KCL1.5%)
2、 静脉补液: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重、腹胀的患儿
① 补液常用液体的种类
非电解质溶液:作用:补充由呼吸、皮肤所蒸发的水分及排尿丢失的水
纠正体液高渗状态。5%和10%葡萄糖溶液,就5%也比血中高。
电解质溶液:
作用:补充所丢失的液体;纠正体液的低渗状态;纠正酸中毒;供应需要的电解质。
0.9%氯化钠溶液 为等张溶液,最好Na:CL为3:2,符合生理,但NS中CL相对高,故碱中毒时用NS。
5%碳酸氢钠溶液 1.4%为等渗溶液,5%:1.4%=3.5。
10%KCL溶液 一般静滴用0.2%溶液,最高不超过0.3%
等渗电解质不同比例的稀释液
为适合不同情况的补液需要,常把各种等张溶液按不同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应用,一般将溶液中电解质所具有的渗透压作为溶液的张力
2:1含钠液 为等张溶液,Na:CL为3:2,用于扩容、纠酸,在低渗性脱水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时应用
3:4:2溶液 为2/3张溶液,Na:CL为3:2,用于纠正低渗性脱水的累积损失量
3:2:1溶液 为1/2张溶液,Na:CL为3:2,用于纠正等渗性脱水的累积损失量及各种性质脱水的继续损矢量
1:4溶液 为1/5张溶液,用于生理维持液补充,Na:CL为1:1,CL偏多,碱中毒时可用。
② 静脉补液的原则
三定:定量 定性 定速
三先:先盐后糖 先浓后淡 先快后慢
两补:见尿补钾 见抽补钙 无效补镁
现以小儿腹泻为例制定第一天补液方案如下:
输入液量的估计:包括累积损失、继续丢失、生理维持量等
生理维持量:60~80 ml/kg,GS,1/4~1/5张液,12~24小时均匀输入。
累积损失量:脱水表现。(等-等,低-高,高-低,可稍降低浓度)轻度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ml/kg,8~12小时内,有休克是快速扩容。
继续丢失:30 ml/kg,腹泻中丢失为1/2~1/3张液,24小时内均匀。
综合 轻度脱水:90-120ml/kg 中度脱水;120-150 ml/kg 重度脱水:150-180 ml/kg
定输液种类(定性):性质不易定时按等渗脱水处理。
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1/5张含钠液。
有周围循环衰竭时输等张液
定输液速度: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
扩容阶段:用2:1液,NS,1.4%SB,20ml/kg,30-60分钟滴入,液量最多不超过300 ml,1小时内基本纠正休克症状。
补充累积损失为主阶段:4:3:2,8~12h,脱水基本纠正,滴速稍快,8-10 ml/kg/h,
维持补液阶段:脱水基本纠正,好转也可po,输液速度稍放慢,余量于12-16 h滴完,一般为5 ml/kg/h
纠正酸中毒:轻、中度酸中毒无须另行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另用碱性溶液纠正
(22-测的CO2CP)mmol/l x 0.6 x 体重( kg)=所需碱性液mmol数
或(-BE)x 0.3 x体重( kg)=所需碱性液mmol数
估计法:体重( kg)x5=5%SB(ml)提高细胞外液10 mmol体重( kg)x5=5%SB(每0.5ml5%SB可使1 kg提高1 mmolHCO),用2/3~1/2量,即体重( kg)x2~3。
钾的补充: 见尿补钾 ,浓度为0.2-0.3%
通常在治疗前6小时有尿或输液后有尿时,即开始补钾
一般低钾:150-300mg/ kg/日(3-4 mmol/ kg)10%KCL1 mmol=0.75ml
严重低钾:300-450 mg/ kg/日(4-6 mmol/ kg)
补钾一般持续4-6天,严重缺钾者应适当延长
钙和镁的补充:血钙总量低于1.75~2.00mmol/L, 即低于7.0~8.0mg/dl; 或游离钙低于0.9mmol/L, 3.5mg/dl。血镁低于0.62mmol/L, 1.5mg/dl。
对合并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的患儿应早期补钙,在输液过程中如出现抽搐,给10%葡萄酸钙5-10 ml静点,若补钙无效,应考虑低镁可能,可用25%硫酸镁0.1 ml/kg/次,深部肌肉注射,每6小时一次,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经第一天补液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主要是补充生理和异常的继续损失量,90~120 ml/kg,1/2张,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仍需静脉补液,补液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一般生理需要量按60-80 ml/kg/日,用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是按“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含钠液补充,综合90~120 ml/kg,1/2张。
总之:液体总量可平分3份,3:4:2,2:1,1:4;(若需2:1液则减去后平分)
2:1 NS:5%GS=3:1,5%SB10ml/100ml
3:4:2 5%GS:NS=1:1,5%SB7ml/100ml
3:2:1 NS:5%GS=1:2,5%SB5ml/100ml
Na:CL为3:2。
补液→胶渗压↓→眼肿
呕吐严重不给SB,可用K代替SB(3:2:1)
疗效判断
1. 经过补液治疗后,一般在2~3h后即开始排尿(有肾脏疾患者除外),说明液体治疗后血循环首先得到改善。排尿是估计开始阶段液体是否足够的指征。脱水在12~48h内可以完全恢复。
2. 眼窝凹陷和皮肤弹性减退是诊断脱水的两个常用体征。其中眼窝凹陷的程度与脱水程度比较一致,其恢复时间与体重的恢复也较为一致,24~48h恢复,出现早,恢复较迟,是脱水比较可靠的体征。皮肤弹性减退一般要在中度脱水时方出现,可作为脱水较重的指征,但其恢复较快,6~12h恢复,又可作为脱水好转的表现。
3. 体重恢复是最可靠的标志。
4. 脱水完全纠正时间 轻度12h内,中度24h,重度48h内。
5. 低钾症状如腹胀,四肢软弱,肠鸣音减低及心音低等约需3:4d方完全恢复,此时血钾一般在4 mmol/l以上。心率慢及心率紊乱往往在血钾明显低下时才出现,补钾后当血钾尚未恢复正常时即已消失,故这些体征只能作为严重低钾表现。
6. 随着脱水的恢复,酸中毒症状约在补液后6~12h逐渐消失。
7. 若脱水和酸中毒不能及时纠正,则需要增加液体;若脱水较预计快,则需要减量;若脱水虽被纠正,但出现水肿则可能含钠液过多所致;若补液后脱水不易纠正,但尿量很多,则可能液体中含钠量过低;
附2 小儿急性脑水肿的液体疗法
一:脱水剂及利尿剂的使用
1、20%甘露醇
2、速尿
3、高张碳酸氢钠
二:脱水治疗后的液体疗法
1、第一天:30-60ml/kg/d
2、尿多合并休克:快脱快补100-200ml/kg/d
3、合并脱水:边脱边补,入量大于出量
4、合并脑疝及呼吸衰竭:快脱慢补
附3 重度营养不良伴腹泻的液体疗法
1、脱水估计容易过高,总量应减少
2、容易出现低渗状态,液体张力偏高
3、病程迁延,心肾功能较差,速度减慢
4、容易发生低血糖,供给足够的热量
5、低钾血症常见,注意补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