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扩展资料: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白话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
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平调三首
此《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在李白整个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也许它并不是名气最大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改变了李白的人生轨迹。 李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时为益州刺史的苏廷非常赞赏他,说他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可见。李白年轻时确实是才华横溢,但那时的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喜欢击剑,想当游侠之士,轻财而乐善好施。 年轻的李白在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之后,有了在仕宦上扬名的想法,于是在天宝初年即李白42岁时随好友吴筠来到长安。这下他以为可以大展鸿图,青云直上了,所以在他离别南陵将到京城长安时兴高采烈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人京》)果然,由于有了贺知章的举荐,李白迎来了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玄宗召见他,赐给他饮食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料就在此时,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据欧阳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有所感触,想要听乐师们演奏李白新写的歌曲,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给他洗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句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遗思……” 而刘开扬著《唐诗通论》中则说:“(李白)天宝初到长安,秘书监贺知章见到他所创作的《蜀道难》,称他为‘谪仙人’。玄宗召见命作乐章……” 这两则记载,一详一略,但所写之事,应当就是李白所作《清平调词三首》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说李白创作《清平调词三首》,是命运跟他开的一个玩笑呢?它又是怎样改变李白的人生轨迹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清平调词三首》创作出来以后都发生了些什么吧! 《唐诗通论》接“玄宗召见命作乐章”叙述道:“因宦官高力士和杨贵纪进谗言,赐金放还。”“赐金放还”,就等于是剥夺了李白做官的权利。 《新唐书·李白传》的记载则对此事的前因后果说得比较详细:“……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当时为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封李白官职,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原来枕边风一吹,李白的政治道路就基本上走到了尽头。 不管怎样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断送了大好前程,已经是既成事实,这是不容置疑的了。问题是,高力士和杨贵妃进了怎样的谗言,高力士又挑了李白诗的什么毛病,这些细节史书无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清平调词三首》作如下推测—— 原来问题出在《清平调词三首》第二首的第三、四句: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可以在宫人手托着的水晶盘里跳舞,而杨贵妃则比较丰腴,故有“环肥燕瘦”之语。高力士既受脱鞋之辱,要在此诗中找碴,是可以这样附会的:“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风,讥杨妃之宫闱不检。” (《唐诗鉴赏词典》沈熙乾关于《清平调词三首》的鉴赏文) 尽管事实上我们知道,如果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唐玄宗,且杨贵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之人,这样的穿凿十分荒唐。但是小人毕竟就是小人,小人之心是难以言说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其实,《清平调词三首》李身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创作意图。为什么呢?第一,从李白的角度看,李白初到长安,其目的本身就是为了一展雄才大略,他本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命运来跟博学能文的唐玄宗开这么大的玩笑,这是人之常情——这不是找死吗?第二,从唐玄宗、杨贵妃的角度看,他们初读此诗也是大加赞赏的,据说当场就命乐师谱曲人乐歌唱,并且很快就流传开来,难道博学能文的唐玄宗就这么没有水平,鉴赏不出诗的真正含义来吗?第三,从《清平调词三首》本身来看,诗人李白把牡丹与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营造一种花即是人、人即是花的美好氛围,使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名花倾国,同蒙唐玄宗的恩泽,其诗意明确,可以说对杨贵妃是称赏有加,哪来的讽刺意味呢? 再说,根据原诗这两句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也就是说,李白的真正意思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唐诗鉴赏词典》沈熙乾吴于《清平调词三首》的鉴赏文)这是借压低赵飞燕来抬高杨贵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只可惜小人当道,美人量浅,而唐玄宗又是一个“妻管严”“软耳朵”,经不住杨贵妃软磨硬缠,因此白白断送了一代才子的大好前程,也不经意间摧残了一个绝好的国家栋梁。 虽然说李白政治上失意的原因很多,绝不止此一项,但是《清平调词三首》给李白闯下大祸,不能不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过,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李白真正在仕途上得意的话,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政治家,而我们却绝对不可能读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千古绝唱了。 如此说来,我们岂非还要感谢高力士这样的小人了。 这说法是不是有点过于苦涩了?
下面是这诗歌的写作背景的故事演绎,不过基本符合史实。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李隆基让他写的
一、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二、附原文如下: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三、《清平调词三首》简介: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