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怎么区分民族的(划分标准)

2024-11-17 18:11: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官方划分为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斯大林在给民族下定义时,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征也就是划分标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

斯大林认为,这四个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任何民族都应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因此,四个特征永远构成一个综合整体,表现出民族的特色。斯大林说:“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一个民族。”

除了汉族,主要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1692万)、回族(1058万)、满族(1038万)、维吾尔族(1006万)、苗族(942万)、彝族(871万)、土家族(835万)藏族(628万)、蒙古族(598万)、侗族(287万)、布依族(287万)、瑶族(276万)、白族(193万)、朝鲜族(233万)、哈尼族(166万)、黎族(146万)、哈萨克族(146万)和傣族(126万)。

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可能由于人数过少、有独有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导致尚难鉴别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确认,称为未识别民族。此类族群人口共有64万人。

拓展资料

中国民族政策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使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这些少数民族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问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民族之间在扩大交往的时候,各民族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征。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 中国民族

回答2:

  中国是如何划分民族依照: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语言这四个标准。
  中国现有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而最终认定下来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经历过长期的演变,支系纷繁,族称众多,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把民族识别工作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称相当复杂,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为一个族体不同的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区的地理名称而得名;有的则以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命名,如此等等。对这些民族名称进行民族识别,就是要弄清楚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加上原来公认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其间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等共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族)、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最后确认了基诺族。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加上汉族,共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在民族识别中,在有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名从主人”。

回答3:

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世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中国的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而最终认定下来的。 那么56个民族是怎么认定呢?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经历过长期的演变,支系纷繁,族称众多。由于以往的统治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逐渐觉醒,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把民族识别工作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称相当复杂,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为一个族体不同的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区的地理名称而得名;有的则以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命名,如此等等。对这些民族名称进行民族识别,就是要弄清楚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加上原来公认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其间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等共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族)、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最后确认了基诺族。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加上汉族,共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在民族识别中,在有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名从主人”。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为壮族,1985年9月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回答4:

一,中国的民族是怎么划分的

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才结束的.
民族识别认定的理论依据: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开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识别的过程.按照上述理论依据截至到1979年,国家正式确立了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并且不再新增加。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中国有55个民族之外的民族存在的说法。这种说法主要是由于下列情况所导致:
1.民族观念、民族只是淡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同一个民族又分为很多支系,有些人可能把支系当作一个民族了。例如,我们都知道的阿诗马属于撒尼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撒尼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
2。在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一些人可能会提出自己历史上曾是某个民族。但是这种情况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中国不再增加少数民族,从里论上看,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汉族非常相似,所以布局北少数民族认定的理论基础。这可能是现在有人认为中国有57个少数民族的情况.
3.一些民族由于地域或历史原因,同一民族长期在不同地域生活,他们会认为不同地域的应该是2个民族,这种说法现在存在,但从科学角度将,这种说法不成立。
4。由于第2种情况,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还有大概70多万多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属于现在有的任何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民族独立划分的4个标准,所以按照未识别民族对待.

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基诺族认定才结束的。
民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有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但是这是极少数的情况,关于民族的划分情况,世界通用的是指“世居民族”不是加入国际就解决的问题。

二,汉族的来历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活动范围也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于华夏族之外的国家也被逐渐接纳。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和主体,加以汉朝疆域内被汉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汉族。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回答5:

民族识别认定的理论依据: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理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开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识别的过程.按照上述理论依据截至到1979年,国家正式确立了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并且不再新增加。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中国有55个民族之外的民族存在的说法。这种说法主要是由于下列情况所导致:
1.民族观念、民族只是淡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同一个民族又分为很多支系,有些人可能把支系当作一个民族了。例如,我们都知道的阿诗马属于撒尼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撒尼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
2。在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一些人可能会提出自己历史上曾是某个民族。但是这种情况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中国不再增加少数民族,从里论上看,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汉族非常相似,所以布局北少数民族认定的理论基础。这可能是现在有人认为中国有57个少数民族的情况.
3.一些民族由于地域或历史原因,同一民族长期在不同地域生活,他们会认为不同地域的应该是2个民族,这种说法现在存在,但从科学角度将,这种说法不成立。
4。由于第2种情况,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还有大概70多万多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属于现在有的任何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民族独立划分的4个标准,所以按照未识别民族对待.

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基诺族认定才结束的。
民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有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但是这是极少数的情况,关于民族的划分情况,世界通用的是指“世居民族”不是加入国际就解决的问题。

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3752.html
这个连接里面有超长的论文版答案,估计也应该是最准确的答案!太长了!我想你也没有兴趣看,如果有兴趣,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