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三桂兵力虽然强盛,但却不具战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后,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2、由于此时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以反满相号召不过是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曾几何时,他却又要“共举大明之文物”了。
3、康熙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因此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师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
4、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5、严重战略失误:吴三桂年老,一心想在云南裂土为王,将藩地传及子孙,实系被玄烨逼迫而反。因此当占据半壁江山后,他没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掷、够狠敢搏的决然,而是只想和满清划江而治。若吴三桂直取荆州襄阳,然后顺江而下阻断漕运,抄略江南财赋重地,则满清统治崩溃便成定局。
吴三桂这个人历来对于他是褒贬不一的,首先他确实有着出色的才能,年纪轻轻便夺得武科举人,后来打败李自成,成为不可一世的藩王。但是他确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背叛过明朝,违背和李自成的约定,最终还背叛了大清,康熙十七年的时候,他病倒在三藩之乱中,而最终他的孙子也没有阻挡住大清的铁骑,三藩之乱也就此结束。
其实前期的吴三桂兵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有两万4千多精锐之师,这是从六万多人中层层选拔出来的,后来他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各地藩王纷纷响应,兵力有数十万之多,确实让清朝极为忌惮,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到底为何?
首先便是吴三桂的政治眼光不足。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占据广东,靖南王耿仲明,把持福建,这是最初的三藩,后来加入的有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乃是陕西提督,吴之茂则是四川总兵,还有贵州提督李本深等,他们把持着南方一带,有足够的实力和清朝对抗。
但是吴三桂此时过于年迈,没有远大的报复和理想,他只是想要割地封王,与清朝平起平坐,最终将自己的位置传承下去,所以前期有着足够的实力却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清政府喘息的机会,如果此时他挥师北上或者扼守长江天险,结局也许都不会如此。
再者吴三桂先发动战争,失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这时百姓迎来战争的结束,安逸于这短暂的和平,并且康熙帝锐意进取,一系列政策笼络人心,可吴三桂却贸然出击,而且所到之地怨声载道,所以吴三桂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加之吴三桂名声属实不好,曾经多次背信弃义,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也不敢信任他,并没有立刻加入他,相反康熙帝上任以来积极任用汉人,也让一些大家族对这个朝廷心存希望,暂时没有想过推翻它,而且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属实是错误的,当初就是他放清军入关,如今谁还敢信他。
最后就是康熙帝年轻有为,有杰出的政治才干,任用汉人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在平三藩之乱中居功至伟,曾经劝降了王辅臣。而康熙帝在得知对方叛乱时,也是临危不乱立刻逮捕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并且直接处死,极大地打压了吴三桂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展示自己必胜的决心。
康熙帝利用了他们政治联盟不稳固的条件,先是停止裁撤另外两个藩王,同时又对其他的将领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这样一来吴三桂就成为了孤家寡人,失败也是必然的。
1、吴三桂兵力虽然强盛,但却不具战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后,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2、由于此时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以反满相号召不过是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曾几何时,他却又要“共举大明之文物”了。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之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因而吴三桂发出的“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士民中并未产生什么重要影响,虽然他代表汉族利益,但是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3、康熙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因此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师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
拓展资料: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扬州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参考资料:吴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_百度百科
吴三桂起兵之后一直盼望西北能开辟新战场,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与甘肃提督张勇身上,便派汪士荣为使,去劝说二人起兵。哪知王辅臣不念旧情,反将汪士荣交给朝廷,朝廷将汪士荣处死。吴三桂本已死心,谁知陕西经略莫洛却一手逼反了王辅臣,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辅臣在宁羌击毙莫洛,起兵造反。王辅臣于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为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是康熙皇帝却恰恰相反,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康熙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父子。到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已组织了十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1:康熙是以全国的力量对抗吴三桂数个省
2:当时天下初定,百姓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乱!故吴三桂虽然打着“反清复明”,但还是不得人心!第三:战争中期,吴三桂的羽翼,尚可喜,耿精忠先后战败,吴三桂更是孤立无援。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 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 锦州总兵 吴襄之子, 祖大寿外甥。
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 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
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参考:百度百科“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