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常见的甜食,蜂蜜怎么保存才不会凝固?
大家好,我是阿远。蜂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甜食之一,在食品上一度被称为最营养的甜食之一。首先它一种天然食品,味道甜蜜,所含单糖不需要消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特别对小孩、老人、孕妇有着极大的营养价值。
买过蜂蜜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蜂蜜放置时间长了会变得凝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凝固的呢?怎么保存才能保证蜂蜜不凝固呢?以下是阿远的分析,欢迎大家参考。
蜂蜜凝固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气温变低,从而液体固化了,比如很多人喜欢把买来的蜂蜜搁冰箱中,认为低温才能更好地保存蜂蜜的质量。但其实蜂蜜是一种没有保质期的食物,只要你能保证它长期处于密封状态,时间再久也是能够食用的。
另一种就是蜂蜜放置在空气中,它的水分挥发后,由于自身内含物质的原因,很容易凝固,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对蜂蜜没有任何影响的。这个就和海水晒盐是一个道理,把海水晒干了,留下来的就是固态的白盐了。
所以说你想保证蜂蜜长期是液态的话,第一就是密封处理,在食用后及时盖好盖子,不让它进入过多的空气,也不让它挥发。其次是常温处理,如果低温会让他凝固,那么你就保证其保持在常温状态。做到以上两点的话蜂蜜一般是不会固态话的。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适当去摇晃它,让其中的蜂蜜能够维持一个流动的状态,这样也是保证其不凝固的一个好办法了。对于以上所述,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呢?若有不同意见或者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域留言参与讨论,我是阿远,我们下期再见。
理论上来说,蜂蜜是不会变质的东西。至于说如何让蜂蜜不出现凝固,这个简单,只要让蜂蜜的存放温度高于27摄氏度就行了,蜂蜜在14摄氏度就容易发生凝固现象,低于这个温度就更容易凝固。
有的人觉得凝固的蜂蜜是劣质蜂蜜,有的人觉得像水一样清晰透亮不会凝固的蜂蜜是劣质蜂蜜甚至是假的蜂蜜。蜂蜜为什么会凝固呢?严格的来说这不叫凝固,而是叫结晶状态。
蜂蜜结晶是蜂蜜的天然属性,这是因为蜂蜜中含有葡萄糖的缘故,葡萄糖具有结晶的性质。在蜂蜜的成分中,绝大部分是糖类物质,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当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过饱和蜂蜜溶液中的葡萄糖溶解度降低,便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就叫做蜂蜜结晶。
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由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来决定,在蜂蜜的成分中,葡萄糖的含量在40%左右,不同的蜂蜜含量不尽相同。
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越大,果糖含量越小,蜂蜜的结晶速度越快;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越小,果糖含量越大,蜂蜜的结晶速度越慢。
蜂蜜结晶了不要紧张,只需要将蜂蜜瓶放于光照强烈的地方或者将蜂蜜放于40°C左右的温水中就会自然化开,即可。水温不能超过60°C,超过这个温度,蜂蜜中的酶物质会遭到破坏。
蜂蜜跟据蜜种温度有的易结晶,有的不易结晶,南方荔枝,北方槐花蜜,枣花都不易结晶,南方油菜蜜采完几天后就会结晶。蜂蜜凝固成白色像猪油大都是天然蜂蜜结晶后的一种物理状态。
影响蜂蜜结晶的决定性因素,是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和气温的高低,大约在13—14℃时,蜂蜜最易结晶,温度高于27℃时,蜂蜜不容易结晶,此外,蜂蜜中葡萄糖结晶核的多少,含水量以及糖分的多少而成的。
推测您的蜂蜜是出现了结晶的状况,也就是蜂蜜中的葡萄糖结晶析出,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状态,且出现结晶的蜂蜜也可以放心食用。但要是长期存放使蜂蜜出现了异常的酸味、臭味、苦味甚至是发酵后的酒精气味就不建议食用了。
蜂蜜变成固态有2种原因,1是由于气温较低,液体固化了。
2是蜂蜜放置于空气中,在常温下,由于水分的挥发和其本身内含物质的原因,很容易凝固。能用调羹、筷子等工具取出的,可以挖一点出来,用温水就可溶化食用。无法取出的,只好用热水加温,让凝固的蜂蜜熔化,然后改用其它的容器。
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凝固是正常的现象,纯正的蜂蜜在温度低于某个节点时,就是出现凝固的现象,所以不用当心蜂蜜的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