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说的通俗点,其实高音谱号是“G”的变化。低音谱号是"F"的变化,而中音谱号是“C”的一个变化
音乐中的高音谱号、低音谱号和中音谱号都源于字母的演变。
约11世纪,作曲家们发现用字母记于谱表首端比用颜色表示音高更方便,于是取消了彩色线后,原红线首端标记的F和黄线首端标记的C,便形成了最初的谱号。随着表现音域的扩大,特别是为了适应高音区的记录需要,又出现了线上的G音。F线、C线、G线分别发展形成了此后的低音谱表、中音谱表和高音谱表。而F、C、G三个代表音高的字母,随之发展演变为现今的低音谱号、中音谱号和高音谱号。
因此,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及中音谱号的来历都与字母的演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