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中国有句古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人们对于“玉碎”和“瓦全”却游着不同的选择。屈原“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而司马迁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请以“玉碎与瓦全”为话题,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构思引导:这个话题,可以检验同学们的文化积淀——对“玉碎与瓦全”的理解,也可以考察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玉碎与瓦全”辨析。“瓦全”有时也是更高层次的玉碎,如司马迁为了理想,宁愿牺牲自己的名誉,而名誉在古代是比生命还重要的。在本话题的写作中,同学们首先要弄懂在话题作文中,话题的作用是什么?话题的作用是点明文章的写作中心。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借用到话题作文中,起的作用还是指明作文的中心。因此同学们的作文务必扣住“玉碎与瓦全”这一中心。其次,要弄懂话题作文中材料起什么作用?材料的作用是标明写作的范围。也就是作文的内容不能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本话题中,同学们可以侧重谈屈原的“玉碎”,也可以侧重谈司马迁的“瓦全”,也可以二者对比着谈。不过不论怎么写,都应该紧扣“玉碎与瓦全”这个中心。学生作文示例:去留肝胆两昆仑春雨绵绵,此恨亦绵绵。长安的牢狱里走出了一位刚刚脱下囚服的人,他那蹒跚的脚步和满面横流的泪水换来是的五千年史家永恒的绝唱!他,他就是司马迁。初夏的骄阳照在沦陷了的郢都也照在滚滚北去的汨罗江上,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走到了江边,一声常叹之后,便怀抱大石“一跃冲向万里涛”。他用生命为中华民族精神添了一道最绚丽的光芒。他,他就是屈原。秋风萧瑟,“无边落木萧萧下”。眼,在流泪;心,在流血。国破家亡之后,他似乎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但拭干眼泪之后,他终于重整旗鼓,乘风破浪,一举重补金瓯。他,他就是郑成功。北国的冬日,飞雪连天。一对蒙古骑兵押着一位蓬头垢面的囚人奔赴刑场。面对枭首灭族之威逼,高官厚禄之利诱,他毅然选择了“玉碎”。他的鲜血染红了大都城的雪地,也照亮了铁蹄下的神州和神州之上的苍穹。他,他就是文天祥。是的,“玉碎”者是英雄,“瓦全”者也可能是英雄。英雄的“玉碎”出于道义,英雄的“瓦全”出于责任。这一点最好的明证便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的喋血与流亡。康有为南下香港,梁启超东渡日本,留得了青山在;“六君子”菜市口喋血,照亮了汗青。谭嗣同说得好:“非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非有去者无以图将来。”是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然而,在今天这个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会在意这回荡史册的激昂、照亮过苍穹的慷慨?历史的悲剧是弥散于天地间的正气所凝成的沉重的歌声,而今社会上种种真正可悲的演出只能成为未来的笑料。“玉碎与瓦全”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世五千年的脊梁!龙的脊梁!同胞们啊!名车可以丢,豪宅可以丢,但民族的灵魂不能丢啊!当国人重读那一段段悲壮而又绚丽的“玉碎与瓦全”的时候,回肠荡气之间,巨龙便可以飞升!点评:本文气势磅礴,反映了作者的一腔正气,满腔热血。文章立意高,把“玉碎与瓦全”归为民族之魂,且言之成理,令人不由不点头称许。作者知识面宽,绘景状物叙事能力强,短短数语,四幅人物图立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一种充满形象的震撼。基础等级:51发展等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