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际吸引规律“惺惺相惜”属于

根据人际吸引规律“惺惺相惜”属于
2024-11-02 18:23: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接近吸引律
接近吸引律,是指交往的双方存在着诸多的接近点,这些接近点能够缩小相互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并继而成为知己。人际吸引的接近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接近人们生活的空间距离越小,则双方越容易接近,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如:同乡、同学、同事、邻居,由于双方具有类似的经历、情感和连续相互作用的期望及彼此酬偿了解的机会,因而易相互吸引。俗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草木早逢春",实际上都说明了时空上的接近点是友谊形成的重要因素。弗雷德曼1969年发现,对密切人际关系感兴趣的人,一般倾向于结构小些、更封闭一些的空间,认为这样才可以建立起必要的邻近性。但是,现代化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际空间距离拉近,因此,邻近性吸引的形式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时间上的接近,如同龄、同期毕业入伍入厂等,也易在感情上相互接近产生相互吸引。2兴趣、态度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志趣相投、性格特点相似、态度观点一致或价值取向相同,就容易相互吸引,结成"知己"。我们平时说的"情投意合"、"惺惺相惜"、"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物以类聚"等都说明了相似的人易结交成友。

人际吸引的规律大体有六种,分别是1 接近吸引律,2 互惠吸引律, 3 对等吸引律, 4 诱发吸引律,5 互补吸引律,6光环吸引律。
下面是详解:
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2007年12月01日 星期六 09:52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反应方式的个体是如何相互选择、相互吸引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管理者认识行为、预测行为、引导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和交往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可将人际吸引的规律概括如下。

接近吸引律
接近吸引律,是指交往的双方存在着诸多的接近点,这些接近点能够缩小相互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并继而成为知己。人际吸引的接近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接近人们生活的空间距离越小,则双方越容易接近,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如:同乡、同学、同事、邻居,由于双方具有类似的经历、情感和连续相互作用的期望及彼此酬偿了解的机会,因而易相互吸引。俗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草木早逢春",实际上都说明了时空上的接近点是友谊形成的重要因素。弗雷德曼1969年发现,对密切人际关系感兴趣的人,一般倾向于结构小些、更封闭一些的空间,认为这样才可以建立起必要的邻近性。但是,现代化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际空间距离拉近,因此,邻近性吸引的形式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时间上的接近,如同龄、同期毕业入伍入厂等,也易在感情上相互接近产生相互吸引。2兴趣、态度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志趣相投、性格特点相似、态度观点一致或价值取向相同,就容易相互吸引,结成"知己"。我们平时说的"情投意合"、"惺惺相惜"、"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物以类聚"等都说明了相似的人易结交成友。为什么观点态度、个性相似的人易相互吸引呢?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为,人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倾向,而他人的认同,是支持自己评价的有力依据,具有很高的酬偿和强化力量,因而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发现彼此之间"英雄所见略同",便会油然而生"好汉爱好汉"的情感。3职业、背景接近专业、国籍、民族、经历接近的人,易找到共同的语言,缩短相互的距离,因而相互吸引。古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如,我们到某地出差办事,在谈公务时偶尔得知双方曾同住过某地,或认识同一个朋友,或是参加过某一活动……双方立刻感觉到亲近多了,再谈起公事来,不再打官腔,而是诚恳交往了。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应多谈些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努力寻找双方的接近点和共鸣点,以深化关系,促进交往。

互惠吸引律
如果交往的双方,能够给对方带来收益、酬偿,就能增加相互间的吸引。追求奖赏、幸福,避免惩罚、痛苦是人的本性,已成为个体或团体潜意识或明确的社会行为动机。这种收益和酬偿包括知识的、生理的、心理的(喜欢、尊重、信任、赞扬、认可)、政治的(权力、地位)等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如果人们预示行为可能得到报偿的趋向,即显现出吸引力。估计得到报偿的概率越大,吸引力就越大;收益与付出之比的比值越大,吸引力就越大;越接近预期的报偿,吸引力就越大。互惠互酬吸引力表现在人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感情互慰感情互慰是指交往的双方,都以自己的表情、姿态和言语动作给他人带来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增加相互的吸引。如,相互奉献真诚善意的微笑。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喜欢、尊敬的最简捷的形式,它可以使人得到快慰和美的酬偿,从而使人心理相通、相近、相亲,相互传递真情实感。在交往中,如果一方真情实意,另一方却怀有戒心,城府很深,则使对方产生失信之感,而造成心理隔阂。正如宋代人程颐所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2人格互尊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有得到他人尊重、信任、认可的需要。因此,真诚地尊重他人,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最佳方法。你愈尊重、关心他人,你在他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愈大,人们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回报你。如果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待人傲慢,必然会伤害对方自尊心而引起反感甚至气愤,从而造成交往的障碍。3目标互促人们之间的交往如果有助于双方有关目标的实现,则双方的吸引力就能增强。如通过行为接触和思想交流,彼此感到收益非浅,具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那么交往的水平就会提高。这就需要培养自己成为博学识广的人,以便使与你交往的人有所受益。4困境互助患难识知己,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友谊和帮助。如果对朋友的困难冷漠麻木,小气吝啬,或者怕引起非议、麻烦,就必然使对方产生失望之感、怨恨之情而中止交往。5过失互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再善良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也有失足失嘴而伤害他人的时候,因此,当他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说了伤害你的话时,也应以宽宏大度的态度而谅解。只有你不恤小耻,不拘小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当你有了过错时,他人才会以同样的度量而容忍谅解你。另外互惠吸引力还表现在物质上的"礼尚往来",利益上的"欲取先予",道义上的"知恩必报"等方面。互惠吸引律启示我们,要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必须在同他人来往时,尽力使自己的付出大于收益,使自己的言行给他人带来愉快和好处。

对等吸引律

对等吸引律是指人们都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心理机制。因为,人们都愿意被人肯定、接纳和认可,他人的喜欢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好奖偿。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由他人的喜欢激发的回报并不会完全相同。自尊心、自信心强的人,他人的喜欢和排斥对他的自我评价影响不大,即所谓"宠得不惊"。自信心低特别是受过挫折的人,对他人的喜欢与厌恶反应强烈而敏感。因为他们无法从自己那里获得尊重的满足,便非常需要他人报以尊重,同时也会因为这种心理满足与否而十分强烈的喜欢或厌恶对方。这说明,在交往中,以热情、信任、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些受过挫折、犯过错误的人,会引起他们比常人更强烈的感情共鸣与回报。
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喜欢对等律是按照得失原则变化发展的。得失原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讨厌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也就是说,同一个始终对自己报以肯定态度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那些开始对自己予以否定性评价,以后转变为肯定性评价的人;同一个始终对自己抱以否定态度的人相比,人们更讨厌那些开始对自己予以肯定评价,以后转变为否定性评价的人。前者由否定性评价向肯定性评价转变,谓之"得";后者由肯定性评价向否定性评价转变,谓之"失",故称得失原则。这是因为,没有渐进过程地喜欢一个人,往往使人感到轻率、唐突;喜欢逐渐增加,使人感到成熟、可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承受力,使关系建立在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二是良好关系一旦建立,就要用热情去浇灌、真诚去培育、谅解去护理;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留有渐进发展的余地。

诱发吸引律
诱发吸引律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的某一因素而引发的吸引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人们受到某种诱因的刺激,而这种刺激正是投其所好,就会引起对对方的注意和交往兴趣,从而相互吸引。诱发的因素和形式大致有自然诱发、蓄意诱发、情感诱发等。
1自然诱发自然诱发是指由人的外貌、气质、风度等自然因素而诱发的吸引力。在初次交往时,一个人如五官清秀、举止从容、风度优雅大方、衣着整洁得体,就会对他人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这种第一印象的吸引力促使人们进一步接触,从而结成良好关系。美貌在异性之间更能引起相互吸引。国外有人研究了电脑约会中异性外貌吸引的情况,理斯林和李维斯发现,对方外貌吸引力,和第二次是否与之约会的相关系数为89%。泰塞和布洛第发现的相关系数为69%。男性比女性更易受到对方外貌的诱发而产生吸引。正因为这个缘故,女性比男性更重视、更留神自己的容貌。为什么美的外貌、风度会产生吸引力呢?这是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美的酬偿。
2蓄意诱发蓄意诱发,是指有意识地设置某些刺激因素,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从而产生吸引力。如出席某种宴会,可以通过得体适宜的打扮、妙语惊人的谈吐、风趣幽默的故事等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据说曾担任过英国首相的邱吉尔,第一次出席议会时,为了充分引起大家的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不顾新议员首次出席会议不许发言的规定,精心准备演说辞,并反复推敲背诵,达到倒背如流。结果他以字字如珠的绝妙演说,使众议员拍案叫绝,不仅忘记了新议员没有发言权的规定,而且声名大振。但是,蓄意设置诱发因素应注意:①投入要适度,诱发因素过量或不足都可能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后果;②应瞄准对方的需要和兴趣,使诱因刺激的放射进入对方的接收弧度。如果发射方向过于分散,就会影响接收效果;③应含蓄自然,使对方没有娇作之感。情感诱发是通过真诚的关怀、帮助、信任、容忍等因素而激发对方的情感,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相互吸引。如不失时机地帮助困难者,安慰失败者,祝贺成功者,都可以使对方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双方的心灵更亲、更近。

互补吸引律
当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社会心理学家西保和凯利认为:两人相处,对双方都有助益(互补),或彼此都有友好的意愿(相悦),或彼此发现有类似的态度(相似)时,两人的交互关系就有继续维持的可能。互相补偿的范围包括,能力特长、人格特征,需要利益、思想观点四个方面。如性格外向、直率、主观武断、脾气暴躁的人与性格内向、耐心、脾气随和、思维周密的人配合工作时,由于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易相互吸引,团结合作。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气质相同的人合作的效果和气质不同的人合作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常常因为对问题各执己见、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又常常缺乏主见,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只有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团结搞得最好,学习效果也最显著。互补吸引律在地位不等、角色不同的上下级关系和家庭关系中体现得最突出。如,在官僚式上下级关系中,上级一般赏识的是能在大的方面听从他的颐指气使,而在小的方面又能灵活运用、善于发挥、切实起到助手作用的下级。在传统的夫妻关系中,主动支配型的男性与被动顺从型的女性能够"夫唱妇随",幸福和睦。互补为什么会吸引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倾向,当这种追求个人无法实现时,便会设法从他人身上获得补偿,以达到个人需要的满足。但是,当交往双方的地位完全平等或角色作用相同时,人际吸引一般服从相似律。

光环吸引律
光环吸引律是指一个人在能力、特长、品质等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或社会知名度较高,于是这些积极的特征就像光环一样使人产生晕轮效应,感到他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从而愿意与他接近交往。光环效应吸引律最突出体现在能力、成就和品格等方面。
1能力吸引人们一般都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而讨厌愚蠢无知的人。这是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寻求补偿、追求自我完善的欲望。与聪明能干的人交往,或许在某些问题上得到帮助。另外,聪明精干的人说话办事恰到好处,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酬偿。是不是人越聪明越能干,就越招人喜欢呢?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极其聪明能干的人,会使他人产生屈尊感,从而敬而远之,降低了吸引力。如果一个英雄或伟大人物偶尔暴露一些小缺点,或者遭受一些小的挫折,则会更招人喜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许多才华卓越的人和高级领导者,往往显得不拘小节,略露瑕疵。对此,大部分人觉得他更加亲切可爱了。这是因为,聪明能干的人稍有小失,使人感到他不再是超凡脱俗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因而更亲近他,更喜欢他了。阿伦森等人的实验结果还表明:不管犯没犯错误,聪明能干的人比愚蠢无知的人招人喜欢。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错误会更招人喜欢;能力低的人再犯错误会更使人不喜欢。
2性格、品质吸引如果一个人品质端庄,待人真诚、热情,就会使人产生钦佩感、敬重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人际吸引力。帕里人曾就友谊问题访问了40000多人。结果表明:吸引朋友的良好品质有信任、忠诚、热情、支持、帮助、幽默感、宽容等11种品质,其中忠诚是友谊的灵魂和核心。阿希等人的实验还表明,"热情"也是吸引他人的核心品质,对人际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影响。如,在形容某人的七个形容词中有"冷淡"一词,那么,只有约10%的人相信这个人是宽宏大量的或风趣的。如果用"热情"代替"冷淡"的话,那么就有90%的人将他描绘成是宽宏大量的,75%的人将其描绘成是风趣的。由此可见,"热情"可以产生很强的光环效应,从而增强个体的吸引力。这是因为,热情待人的态度,是对对方喜欢、接纳、尊重的表示,使人感到温暖、愉快,因而易受到他人喜欢。这就启示我们:待人要诚恳、热情。"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对位尊者不谄媚讨好,对位卑者不冷落歧视。热情而不过度,端庄而不矜持,谦虚而不矫饰作伪,充分显示出内心的诚意,就会增加他人的好感。另外,社会地位和声望也会产生光环吸引力。常言说:"名望是一种强有力的催欲剂。""名星崇拜"现象就是这个原理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