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戏剧研究者指出《雷电颂》与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暴风雨场面极其类似,但郭本人否认他此前看过《李尔王》。
下面是网站上查到的:
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雷电颂》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段抒情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郭沫若说,在剧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写了无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迹,从构思上说,“都为的是结穴成这一景”。“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曾表示,《雷电颂》是受了屈原《天问》中“薄暮雷电”的启示,想表达“天问”的意境。实际上,“雷电颂”呼风唤雷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磅礴宇宙的气势,直接显露了郭沫若鲜明的个性、冲动的气质、炽热的感情,接近于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而且具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力地抨击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政策,坚持全民族抗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段独白想像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像,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周恩来同志谈到《屈原》时说过:
剧中的《雷电颂》是郭沫若“代表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而屈原形象所...最后那气势磅薄的“雷电颂”,正是他痛苦、愤怒至极的反映,是屈原灵魂、情感、品德、理想最集中、最强烈的表现。
《雷电颂》在抗日战争中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呢,那种为国家,为民族杀身成仁的精神.
周恩来同志谈到《屈原》时说过:
剧中的《雷电颂》是郭沫若“代表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而屈原形象所...最后那气势磅薄的“雷电颂”,正是他痛苦、愤怒至极的反映,是屈原灵魂、情感、品德、理想最集中、最强烈的表现。
《雷电颂》在抗日战争中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呢,那种为国家,为民族杀身成仁的精神.
我也不知道呀,知道了顺便告诉我一声,谢谢.